分享

艺术教育:探索“不被定义”的人生(下)

 顺其自然h 2021-12-28
编者按:2020年这个暑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作为阿里巴巴松果公益项目的学术支持单位,参与其中,为乡村教师与学生启动了两个新活动——“创意绘画夏令营”和“乡村美术教师培育”,旨在为偏远地区的师生带来发现身边之美、因地制宜的艺术教育。清华美院绘画系教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老师在与松果公益团队展开的访谈中,就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及至人生的影响、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价值、偏远地区艺术教育的优劣对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为本次对话整理的下篇。




图片

松果公益:老师,您觉得艺术教育的老师和其它基础学科的老师,在这种职业训练上,会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
 
李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其实都不应该是职业教育。特别是在小学、幼年的时候,老师都应该本着对事业的那种敬重来教授孩子、引导孩子,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角度也应是不一样的。具体像音乐、美术、舞蹈这样的课程,相对来说是更直接、见效更快的,可以投入、可以参与。比如,绘画的涂抹和塑造,舞蹈的节奏和平衡,音乐的聆听和歌唱等等。所以艺术教育有很多独特性、便利性,不同于语文、数学、化学、物理,但是我觉得那些学科也非常非常的重要。无论是古希腊教育中的“七艺”,还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六艺”,都是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比如:“六艺”里面的礼、乐、射、御、书、数,又比如:“七艺”中的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包括我们现在倡导的“五育”,即德、智、体、美、劳。但我们今天谈论这个问题不能只看教育是否全面,还要看是否能够融会贯通。如果对现代的“五育”或传统的“六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个不少”的层面的话,我觉得远远不够,我们不能忘记了每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艺术教育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会对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其它学科具有启示。同样道理,其他学科对艺术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作用呢,比如数学。即便是对于艺术教育,我们也看得太孤立了,总是看到石膏像的刻画,看到细节的描绘,似乎细节越多,能力也就越强,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没有看到这个过程对于对立和统一、局部和整体、感性和理性等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更没有看到,这个学习和认识过程会导致受教育者未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研究、管理等领域,甚至是烹饪、娱乐领域取得成就,以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在后续的生活当中展现出来思维的魅力。我们会忽视艺术,因为多数人不要做艺术家、不要做画家。我们会放弃艺术,而放弃了艺术教育这个环节,其它环节学科中的一系列缺失就会相继暴露出来。

图片

松果公益:嗯,之前和高老师聊的时候他说到您课程中的一个作业,让学生把一本画册撕下来,随便揉弄成各种形状,这就是一个小的作品或者是说创作。他说这个看似很简单,但这种方式的教学其实也会提升学生对于空间、形式、逻辑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这也就是您刚才说的,其实是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但是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做这样的考虑。
 
李睦:所以我们今天谈的首先是艺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间接作用。
 
图片

松果公益:您觉得艺术教育会对其他学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李睦:我觉得最直接的是对思维的影响,艺术会使思维变得灵活,会呈现不确定性。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乃至生活都很重要。有过艺术教育经历的人观察和发现事物的能力会比别人强,他们能够敏锐的捕捉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有些机遇一旦错过,一生都不会再次出现。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一个事物,他们并不比别人多一种神经或者什么的,多的就是敏锐的发现能力,同样的机会也给予了其他的人,但他们没有抓住。所以我想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发现事物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当然最后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松果公益:嗯,这个思路如果放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可能最直接的,我能想到的比如说他们的作文会写的更好,对数学会更有兴趣,因为他们观察的这个世界更丰富,思维拓展性更强。
 
李睦:观察过自然的学生,用色彩画过自然的学生,在用文字描绘一个自然现象的时候会充满想象。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给同学们讲雨果的绘画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泰戈尔写了那么多的文字,但却不知道泰戈尔也留下了2000多件绘画作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前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一个音乐家。约翰·列侬在童年的时候是画画的。这还只是文学艺术领域之内的相互关系,那么数学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呢,有数学演算思维的人,进入绘画领域,他的绘画是不是能够带给这个世界一些前所未有的震荡,创造出非常多对于整个艺术界都有启发的作品呢。反之,数学家如果进行一些美术实践、思考的话,是不是对他们的数学研究也会有所帮助呢。依此类推,还有很多可以预见到的领域。所以我觉得把学生从很小分成理科、文科是不对的,学科的界定本身就应该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松果公益:嗯,那您觉得这种文理科之分在高中其实就是不必要的是吧?
 
李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必要,而在于怎样认识。学科的划分不是划界,你怎么知道这些学科之间就没有关系呢?为什么要粗暴的斩断它们从其它领域获得所需养分的可能呢?这不是教育要做的事。
 
松果公益:这个相反了,可能跟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相反的。
 
李睦:对,这个地方堵上,那个地方堵上,把所有的时间都留下来干一件事,最后恰恰不能够如愿以偿。这都是没有接受过人文和科学教育的人干的,思维太过极端了。
 
图片

松果公益:现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老师,可能没有什么机会去省会城市,去北京、上海提升自己的美术、音乐方面的能力。在他们比较现实的环境里,有什么方法能提升自己的一些能力吗?
 
李睦:首先我想澄清一下什么是“能力”,应该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也应包括认识能力,后者更重要。在偏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老师群体的对比中,我们会有一个误解,总是认为边远地区的教师和孩子在艺术教育中处于劣势,而城市里面的师生则是占尽了先机。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偏远地方拥有天然的艺术教育的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对于自然、对于事物、对于艺术的认识并不一定是滞后的,相反他们却有着发达地区的师生不具备的许多天然优势,他们天然、纯净,感知能力非常强。他们缺乏的只是比较规范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性和技能性教育,需要补充。但这并不是艺术教育的全部责任,艺术教育既要弥补“缺斤短两”,又要协助“活血化淤”。我接触过边远地区的教师,怎么弥补他们的“欠缺”,带他们到相对发达的地区,然后经过美术学院的“完善”,但这是否会干扰他们原先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干扰他们在自己的生存环境里建立起来的认知事物的方法。
所以对于贫困边远地区的老师和孩子的帮助,不能仅仅体现在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这样一些方面,搞不好会“事与愿违”的,那么我们的帮助带给他们的,到底是“得”,还是“失”呢?

图片
 
松果公益:所以您在这些问题上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想法?
 
李睦:我觉得还是应该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吧,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地方的教师、学生,我们应该为他们“量身定做”,保护他们原有的东西,系统、规范、科学的引导,目的是更好的发挥和放大原有的东西,而不是灭绝原有的东西。结论很简单,通过教育原有的东西是不是得到了发扬光大,如果得到了,这个教育就有效,如果得不到,这个教育就起到相反的效果。我们不是想把东西南北100多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全教成一个样子吧?如果是那样的话,松果这个项目存在的意义在哪儿呢?
 
松果公益:对,这也是松果一直致力于让各地的孩子获得不一样的艺术熏陶的初衷,通过艺术去唤起他们对自己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热爱。
 
李睦:艺术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素描、色彩的基础能力,乐理常识和声乐、器乐的基本演唱、演奏方法,但这些并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松果公益:明白您的意思。松果现在也是在因地制宜的给不同地方的孩子上不一样的课,上次我们跟高老师聊,他说发现一些西藏的孩子画的是江南的荷花,江南的风景,他也觉得在美术教育上可能是有一些问题的,孩子没有看到自己身边的色彩,包括建筑和服装等很多色彩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松果公益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身边的艺术元素,发现自己身边的美。
 
李睦:艺术教育里边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艺术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们学习他人文化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认识自己,以便通过自己的方式更好的去认识别人。我们通常说在美术馆里应该看到什么,其实更多的是看到自己。要在梵高、莫奈身上看到艺术作品和自己的共鸣,这才是审美教育,有判断、有思考、有对比。所以说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艺术教育侧重的是思维的参与。
 
图片

松果公益:李老师,问您一个小问题,如果孩子观看莫奈作品的感受和所有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种情况下需要告诉孩子么?
 
李睦:我的回答是NO!孩子看莫奈、看梵高一定会有自己的角度,也必然会有自己的看法,教育的意义就是促使这样的情形发生。教师的意义是发现孩子的这些不同并且保护他。
 
松果公益:李老师,您怎么定义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成功的艺术教师?什么是成功的艺术教育?
 
李睦:这些问题比较难回答。艺术教育最应回避的就是定义,因为会把对事情的理解引向绝对化。但是不定义不等于不可以尝试去定义,因为在尝试定义过程中,结果往往是非定义性的,我们至少是看到了我们想定义事情,最终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才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定义一个目标,获得了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三个问题,定义艺术教育,定义艺术教师,定义艺术,再加上一个“成功”的评价,应该这样解释:成功的艺术教育就是发现兴趣的教育,能够发现兴趣,才能培养兴趣。孩子们没有发现兴趣的权利,也就没有发现兴趣的能力,没有兴趣,何谈培养,何谈把一生奉献给兴趣爱好呢。
此外,涉及到艺术教师,我觉得也是与此有关,就是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来决定自己兴趣的人,才能称作艺术教师。就是说我的使命是在一个学生的身上发现他的兴趣,并根据他的兴趣来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把他的兴趣引导出来,把他的追求变成他的寄托,变成对社会的贡献。我要用尽一切手段,用尽全部的思考,调动全部的能力来促成这个过程的转换,并最终达到目的。而不是把我的兴趣灌输给学生。
再说一下艺术,我觉得不能被定义的事物更接近艺术,凡是可以定义的事情都不接近艺术。所以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可以定义的事物。正因为不可以定义,才会有人前赴后继地试图去定义它。因为所有人都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答案出现,人们才会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中进行对比和思考。
我不知道什么才是最成功的艺术教育、艺术教师以及艺术,但至少我知道什么是不成功的:没有兴趣!没有关注兴趣!只有定义!
 
松果公益:理解,定义其实是一个勉为其难,或者说正有悖于艺术本应遵循理念的事情,所以您只能给我一个您自己的思考。
 
图片

李睦:你的问题完了,我再补充几点。
第一个问题:乡村班的孩子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兴趣班”,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兴趣。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成年人未必知道。同样成年人认为孩子一定感兴趣的事,他们未必喜欢。所以什么叫兴趣?首先应该是由内生成的,向外延伸的,而不是由外向内的,被灌注的。
第二个问题:乡村学校的孩子除了课本内容,很少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外面的世界”,城市的孩子就一定了解“外面的世界”么,未必吧。他们可能知道游乐场,知道电影院,知道数字游戏,但是并不一定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这可能也是艺术教育所要关注的内容。
第三个问题:在讨论“外面的世界”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讨论一下“内心的世界”,比如我们画一张画,不管画的是自然风景还是人文景观,画的是外面的世界或内心的世界,这个两者是不是还有相互的关联,外面的世界或许还有规律可循的,但内心的世界却决定了我们我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如何看待。这是看完你们公益项目,我想到的两点问题,作为一个补充吧。我说完了。
 
松果公益:您说的这些话题其实是我们也应该多去想的事情,您觉得艺术是不是应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完善的内心世界?
 
李睦:当然了,我们现在谈艺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在内心世界里建立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特别是认知内在和外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以我觉得艺术是一个特别神圣的教育,能够影响和改变很多很多孩子的命运,因为我们认真的触及了那些常常被人们忽视了的问题。
 
松果公益:太好了,谢谢李老师给我们的项目提供了更多思考的角度。



策划:高登科
图片:李睦
责编:武筱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