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病因3(疠气和病理产物)-青笋笔记

 壹亩莳 2021-12-29
图片

中医基础

考点精要

  疠气  

图片
图片

1.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统称。当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之时,疠气易于产生和流行,其伤人则发为疫疠病。又称“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

2.疠气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犯人体而致病,也可随饮食污染、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性接触、血液传播等途径感染而发病。

3.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图片

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点击看大图)

4.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图片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点击看大图)

  痰饮  

图片
图片

1.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较稠浊者称为痰,较清稀者称为饮。

2.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痰核。

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如眩晕、癫狂等,虽然无有形质可见,但用祛痰药治疗有效。

3.饮:多留积于人体的局部或肌肤,并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分为“痰饮[饮停肠胃]”、“悬饮[饮流胁下]”、“溢饮[饮溢肢体]”、“支饮[饮邪支撑胸肺]”。

4.痰饮的形成

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失宜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肺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水道不利,津液输布失司,则聚水而生痰饮;

脾主运化水液,为制水之脏,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

肾主水,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

肝主疏泄,主调畅一身气机,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可为痰为饮;

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若水道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

5.痰饮的致病特点

①阻滞气血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影响肺、脾、肾三脏生理功能;

③易于蒙蔽心神→眩晕;痴呆;癫狂;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随气而动,遍及全身→“百病多由痰作祟”;

⑤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必背经典  

图片
图片

1.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2.血瘀:是指人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机变化,属于病机学概念。[瘀血是病理产物性病因而继发产生新的病变,属于病因学概念]

3.瘀血的形成

图片

瘀血的形成(点击看大图)

4.瘀血的致病特点

①易于阻滞气机→血瘀气滞、气滞血瘀,恶性循环;

②影响血脉运行;

③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势尤甚;肿块: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部位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暗,夹有瘀块;色诊:多见紫暗;脉诊:多见涩、结、代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善忘]。

  结石  

图片
图片

1.结石: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2.结石的形成:①饮食不当;②情志内伤;③服药不当;④体质差异。

3.结石的致病特点

①多发于肝、胆、肾、膀胱等脏腑;

②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③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必背经典  

图片
图片

1.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论》

图片

2.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血证论》

图片

3.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灵枢·痈疽》

图片

4.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