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之下,作业重负如何破局

 李功随 2021-12-29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文件里,“双减”被首次提出。师生们习以为常的课后作业被中央和教育部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分量。近些年,沉重的作业负担被认为是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一些文件三令五申要减轻作业负担,但是这个由课内衍生的负担却从来没有被真正减轻过。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完成作业从学生的“天职”变成“负担”?如何减轻因作业衍生出的负担?作业的价值是否应重新看待?一线的校长、教师该如何定义作业,又该如何把学生从“作业困局”中解放出来?

教育领域中熟悉的陌生人

提起作业,每一位身处教育场域内的人都不陌生。为写作业挑灯夜战的孩子不在少数,家长陪写作业气得血压升高也常有报道,而绝大部分老师日常工作中花费时间较多的是设计与批改作业。

与此同时,家长社会学生抱怨最多的负担来源也是作业,作业往往成为一名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作业从来都不是教育领域的“小问题”。

“我们以往的作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布置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多,往往拿课后习题或教辅材料作为课后作业。老师们似乎都很会布置作业,但往往讲不清作业背后的设计思路。”北京市房山区南梨园中学副校长张福奎谈及以往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时这样说。

“单就学校而言,作业管理的主要弊病在于:教师个体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具有随意性,缺乏研究和监管;同一班级各任课教师之间在布置作业上具有单独性,缺乏沟通和协调;作业形式上以纸笔答题写算为主,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汪志广这样谈作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作业最大的弊病是量大而效果差,严重挤占学生课后时间,加重学生负担,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甚至把学生训练成为基于完成任务的被动学习者,以致成为一名厌学者。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高新桥认为,“双减”下,教师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认识上的挑战。“老师们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站在减负的政治高度上认识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在行动中扎实研究。这看上去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实际上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一定是有心的教师会走得更好,成长得更快。”

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业是教育领域中熟悉的陌生人,作业问题一直处于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盲区”。

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

在“双减”这一政策带来的未来几年可见的教育变局下,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和潜力无疑将受到一系列挑战。

“'双减’后我们要重新认识作业的教学价值。作业不是简单的布置和重复训练,而要进行优化设计,着重对学生能力培养,通过反馈,在基于作业的学习改进上下功夫。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段、学科、群体进行设计,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铁道认为,“双减”下应该重新认识作业的价值。

张福奎副校长认为,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作业的育人价值,发挥作业诊断学习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思维品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品质、素质和修养的作用。“要坚持学科素养导向,进行设计与评价。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因人设计的观念分层、分类进行设计与评价。”张福奎说。

作业不再只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工具,而应该发挥评价学情、促进反馈的作用。这成了很多老师的共识。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通过作业把握学情;可以在作业布置上更开放一些,特别是布置一些弹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时间宽松一些,但要体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前提是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高新桥说。

“作业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教学工作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作业可以提供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报告,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依据。我们将强化作业流程管理,布置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有纠正必复批。”张福奎这样认为。

“双减”下的作业如何布置

“双减”文件首次对作业管理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作业布置不再是“随心所欲”,而需要年级组、教研组进行学科配比、时长控制等方面的统筹。

记者了解到,北京小学在原来已有作业规定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的作业管理规定,提出了每周限次,每天两科的原则。也就是,一周内,三到六年级的语文和数学作业布置不超过四次,英语作业不超过两次,这样每天作业都不会超过两个学科。老师们一起研究每周每天如何进行作业安排,而且教导处还会备案,进行过程性的监控和管理。

“我们倡导老师们围绕作业的设计、开发和评价展开专题性教学研究,通过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作业指导的质量来提升学生学业完成的质量。这些都是保障孩子们在校内就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业发展,同时又避免了无效的、低效的,甚至是重复性的作业负担。”北京小学副校长于萍说。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也将控制作业时长作为一项重要的作业标准来要求,副校长强丽红介绍,十一中的作业早早已经纳入单元教学设计的体系,提出有作业必“限时”,学生在写作业时要写清楚实际用时。同时,学校将作业布置与课后服务很好结合起来,安排作业整体答疑和个性化答疑。

高新桥认为,“双减”下作业总量的统筹是个挑战。对于一个年级来说,年级主任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来统筹,加强年级组内、学科组间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个学科作业的比例结构,建立总量监管、质量监控制度。此外,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是个挑战,学科组之间、班级任课教师之间需进行合作;但就工作时间看,跨学科教师在校进行交流的时间并不充裕,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

汪志广建议,“就学科作业来说,整体结构可分为:巩固类基础题、综合类提高题和拓展类探究题。可供参考的结构比例,应是巩固基础题占50%,综合类提高题占30%,拓展类探究题占20%。”

作业研究不再成为盲区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李长红是一名英语老师,从教已经有36年了,一次没有收齐学生作业的经历让她对作业布置动起了脑筋。

“对于看似小小的作业环节,教师要特别慎重,要让作业有'弹性’,要考虑到学生意愿和身心发展规律。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他们爱写、能写的作业。”

“做你喜欢做的作业,做你真正需要做的作业,做你能胜任的作业。”这成为了李长红布置作业的原则。她开始尝试布置循环作业或者小组作业,今天做不完可以明天做,或者一个人不会做,小组其他人一起帮忙;实行弹性作业,作业分成几类,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决定等作业模式;同时,作业内容、做法、上交形式等都可以自选。

作业变了,评价作业的方式也变了。“以前评价作业,都是用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现在我的态度是:只要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只要参与了就合格。”此外,她还尝试过程性评价,假期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在作业中实行加分制,如果有同学的作业答得特别好,就随时录入作为平时成绩。

“作业有弹性,摒弃了枯燥、机械、无趣的作业形式,使作业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内容上更加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弹性作业还带来了作业评价的多样化,有效避免了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它体现了人本思想,是对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学生来讲,更是一种无声的关爱。”通州区第六中学校长常恩元这样说。

作业布置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是以往对作业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在作业设计中,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完成方式与载体、完成时间、反馈评价方式、作业成果利用等,都是重要的设计维度。

高新桥认为,如何改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作业设计研究是个新课题。如果综合性作业能够设计好,对学生来说一定是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和关键。

记者了解到,作业布置上,很多区域都借助了教科院和研修学院的力量。西城区教委主任王攀介绍,西城区在作业管理中重点关注“一率两性”,即课后服务时段学生作业完成率、作业的个性和弹性。

“西城区将作业设计、布置、指导、反馈、应用及管理机制纳入研究领域,切实提升作业管理水平。通过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王攀说。

“学校管理者要搭建教师共同设计开发作业的组织架构,做好年级组、学科组、班级为基本单位的作业管理指导和评价。推进教师间的互动,为教师个人经验的成果化、组合化提供契机和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汪志广建议。

(文字:赵翩翩 李继君 张广林;来源:现代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