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呵成读完《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觉得吉田医生真的很厉害。 准备留学期间:怀三胎+学习+工作+家庭,多管齐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考上了哈佛大学。在留学期间,人生地不熟,生活费用很高,她想办法获得解决措施,顺利完成留学。留学结束回日本时,带着四个女儿。在家庭和事业之外,她还能够参加志愿者活动。首先区分“应该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前者如【工作和家庭】,后者如【发展爱好】。为什么在“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很多时,还要去做“想做的事情”呢?书中有段话很好:“正因为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才会因为想做的事情而获得解放;而正因为热衷于想做的事情,才会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的辛苦,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想做的事情”是生活的调节剂,是精神能量来源。但很多人经常感到没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不是因为有时间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就产生了时间。在忙碌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念头,往往是动力最足的时候。这时应该抓住念头,立刻行动。动力转瞬即逝,它像一杯热水,如果一直等待,变凉了,动力就消失了。不惧怕时间太短,吉田医生在6个月内完成留学的学习并成功被录取,她说:有期限,才会加速。有时候,时间越自由,越一事无成。越忙碌的人,越能做出成绩。这并不是悖论,只要想做就会有时间,不去做就永远没有时间。也不要被周围的声音干扰,吉田医生说:“聚焦想做的事情,噪音就会消失。”当我们聚焦于自身,沉浸于想做的事情时,外界纷扰自动屏蔽。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同样的时间里,有人造就伟业,有人碌碌无为。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密度”有差异。时间无法“节约”,只能“提高价值”,把每一分钟的价值提升到极限。同样的1分钟,记一个单词和放空发呆,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你如何使用1分钟,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价值的1分钟,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就会由少变多。重要的事情如大石头,琐事如沙子,如果一个瓶子里先灌进沙子,就装不下大石头。反之,先装石头,沙子能从缝隙里流入。也可以说,整块时间用来做“想做的事”,碎片时间用来做“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事情的数量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换了个时间来做的话,那其实自由时间并没有增加。所以作者提出可以借助外界力量,比如请家政人员来帮忙。因此,有干扰生活、干扰思维的小问题,写在备忘录上,利用碎片时间解决。这样能保护专注时间的持续性。本书的主题“正是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做到”就彻底改变我的认知。我觉得改变定性思维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调节心情。书中有一节标题是“比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心情的掌控”。- 以能看到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有助于保持动机,成为激励……
读完全书,我很佩服吉田医生。她是医生,是妈妈,也是妻子和女儿,更是努力做自己的吉田穗波。她是一个很上进的妈妈,她能静下心来学习,也能雷厉风行地处理生活的一地鸡毛,每天还有专注陪伴孩子的时间。回顾笔记时,我发现全书并没有多么高深神秘莫测的时间管理秘籍。都是一些简简单单、行之有效的小方法。时间管理并不难,难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吉田医生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所以即使忙忙碌碌,她还能够每天睡够6.5小时,能够每天学习3h。永远不要放弃“想做的事情”,只要想做,总会有时间。读完本书,我需要立即行动、最重要的事情是调整作息,越早睡越好,由早睡带动早起。吉田医生能睡够6.5小时,学习3小时,在于她晚上8点半就跟孩子们一起睡觉了,凌晨3点起来学习,独享个人时空。在读《4点起床》这本书时,我学到“健康熬夜法”:先睡3h,再起来做事。在熬夜之前小睡一会,是给精神的投资。为什么是3h?这是《睡眠革命》提出的,一个睡眠周期是1.5h,睡够周期的整倍数,比较容易醒来。这段时间我虽然早起了,但是没有做到早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浓厚的黑眼圈提醒我:真的要早睡了。比如我最近在用notion,源于喜欢的博主推荐,照猫画虎做出了自己的读书笔记模块。经过3本书的磨合,逐渐上手。现在阅读时会同时在notion里写读书笔记。版面清晰,每次重温笔记,都觉得自己棒棒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