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度文章:照亮 ---三个舞台

 ppk730 2022-01-01

照亮---三个舞台

生茶研究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

我们回答这两个生茶研究最基本问题已经超过十五年时光,现在基本有了答案。

回顾这个历程,得益于我们有个时间跨度超过八年的Q群,各种讨论、各种经验交流、各种火花的碰撞。科学研究基本范式就是找到自然法则,各种经验都是这些自然法则在不同条件下的涌现。在归纳经验的同时,寻找那些最基本的自然法则,然后进行逻辑演绎,推广到其他领域。交流这一点,在我们Q群尤为突出显现。本文出现的Q群ID:叶开奥特 慢善默叶孤城西藏(南宁)阿农激情捕龙七碗茶拖地 都是这类交流中使我获得灵感的代表人物。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从外界吸取能量和物质,才能保持“活”。Q群内,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分享经验归纳后的自然法则,才能形成阶段性的生茶拼图。

首先说Q群ID:叶开,在一次群内聊天话题是:茶之美,美学范畴,叶开 一个回帖冒出孤零零的三个字:芭蕾舞,忽然,我脑洞大开,我们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刻画目前生茶领域的三个群体,无论你是何种观念玩生茶,你都会归入这三个群体之一,这三个群体就是:芭蕾舞、广场舞、演化之舞叶开一句话,推演的结果,忽然简单明了地看清了社会上纷纷嚷嚷的各种流派的分类和终结。

生茶,从它的制程看,并不是为了获得当下的各种表现,看似极为简单、粗糙的制程,却隐含了隐秘的、指向未来的、不易察觉的动机。这一点,在生茶研究中是指导性的纲领,在回答生茶两个最基本问题: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上,显得尤为重要。指向未来的茶类就是生茶。我们如何刻画这个过程?在科学研究中,这类问题必须有好茶指标必须有时空构造,时空中的轨迹就是刻画。这牵连了生茶的生态环境、茶季气候、管理中的人工干预程度与过程、不同茶季好茶指标的变化、制程、仓储。在这个视野下,我们看看三个舞台上能有何等作为。

芭蕾舞:

目前,我知道这个方向成茶的有两个人,估计这两个人目前互不相识,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我接触这两个人,共同对成茶特征描述比较一致:喝茶后身体极度舒适,描述基本在口腔、上半身的感受上。而且都是强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点他(她)们很一致。

我反复思考这类茶,特征很明显,来源也不一般,不在寨子茶范围内,都是处于生态良好的区域,涩度很低、茶香也扬、滋味不是很刺激但是口腔很舒适。这类成茶,成茶人选择茶的地点会天然孕育好茶指标,成茶的茶季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明确有好茶指标的话,这类茶经过茶季过程中的优选,会更强。

这类茶,目前只知道是两个人的成茶方向,我谓之:芭蕾舞,特别舒适的茶。来源不易,茶价成本会很高。

芭蕾舞,未来没有问题,成茶的茶季、本身茶的出身地点的生态,自然就孕育了好茶指标,尽管成茶人没有好茶指标,没有构造刻画生茶的时空,未来也无需担心,当下的表现已经相当好,特别是那种低涩度、极度强调的口腔、身体上半身的舒适性,很难得的茶。

我曾经努力往这个方向靠,但是很无奈,目标上的这类芭蕾舞,茶价相当高,而且我们茶季成茶又必须经过一些特定的步骤,很难实现,只能努力去靠近。

芭蕾舞致敬!!!

广场舞:

这是万众狂欢的舞台,特征是描述茶的香气、口感,然后冠名茶区、山头、寨子、地域名称

香气、口感,是內禀在人类基因上的生存技能,触动生存感官。

我们能靠这个触动生存感官的生存技能感知好茶,感知到生茶的未来吗?

这个舞台有些茶不分茶季,茶季对于好茶来说是如此重要,你从各个茶季的茶价差距就能感知一二了。再加上这个舞台极度喜欢拼配,拼香气、口感,茶来源就混乱了。

香气、口感来自化学成分,这点是确定性的,所以这个舞台还包括了茶学院茶学系专业,也在这个舞台上,手段是列出化学成分表,最后判定茶叶好坏用词是:感官评价

这个舞台眼花缭乱,上至茶学专业教授,下至哪怕第一次接触生茶的茶客,都在使用感官评价。

感官评价能判定生茶好茶指标?感官评价能构造时空刻画生茶的未来?

那我们看看感官评价是怎么回事。

2012年,在【1】中,我们仔细分析了香气、口感的科学基础,嗅觉和味觉都是化学物质在嗅蕾、味蕾里产生神经电位,通过脑神经直接传递到脑。嗅觉信号从嗅球沿溴神经—束神经纤维,到达颞叶皮质的某个部位;味觉信号则沿舌咽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到达大脑皮质的味觉中枢。目前嗅觉神经信息模型中应用最多的是Freeman 【美国】KIII 模型,解决嗅觉的神经网络与信息传递。

以下关于 Freeman 研究工作的概括介绍来自《嗅觉识别模型研究新进展》(郑茜茜【2】  )

“●K系列模型 

Freeman 等在其长期的神经生物学实验基础上,根据嗅觉系统的生理解剖结构以及嗅觉系统各层次不同神经元集合的电发放特性,建立了一套非线性神经网络模型——K系列模型和一组常微分方程。

  K系列模型对于嗅觉神经系统的研究是基于神经团理论的,即认为相似的神经元组成的细胞团具有相似的功能和一致的特性,可以作为整个神经系统中的组成模块。K系列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分层的拓扑结构来描述嗅觉系统,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组成和功能都很相近的神经细胞团簇模型(K0)、少数的神经团簇模型(KⅠ)、神经元集合(KⅡ)、整个嗅觉系统的神经网络(KⅢ)四个层次。每一个模型都由比它低级的模型作为单元而组成。

 K系列模型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整个嗅觉神经系统,同时从非线性神经动力学的角度对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处理、学习和记忆的工作机制提出了独特的解释。

这套模型在对兔子的嗅神经电生理信号以及嗅皮层的EEG信号的模拟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嗅觉信息的处理机制。

K系列模型最新的研究是KⅣ模型,KⅣ模型是在对KⅢ模型以及对低等动物脑结构的研究基础上,对于低等动物前脑的模拟,KⅣ模型由多个KⅢ模型整合而成,可以实现比KⅢ模型更高级的人工智能。这个模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外周感觉神经系统、内部感觉神经系统、海马结构以及运动神经系统。”

嗅觉通道的生理解剖图(大)1.jpg

              Freeman  嗅觉通道的生理解剖图【图1】*  图 1.2.1

 Freeman 在不会丢失嗅觉的主要特性下,简化了这个系统,形成一个神经网络的拓扑图:

嗅觉系统生理解剖拓扑图.jpg

           Freeman  嗅觉系统生理解剖拓扑图【图2】* 图 1.2.2

Freeman 的工作是常见的科学方法,就是将复杂的解剖学嗅球与神经网络简化为 KIII模型,简化必然带来丧失嗅球体统的一些特性,但是不会丢失嗅觉的主要特性,试验验证也证明这个简化是可以接受的,这样我们可以进行神经动力学研究。Freeman 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还原论局限的清晰认识,在面对神经系统这样高度非线性的多层次系统,用低层次的性质演绎较高层次的性质是不可行的,因为高层次系统具有低层次系统不具备的“涌现”性质,Freeman 的策略是适当选取层次,选择神经元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神经元群体是指邻接的一群神经元,它们从同一个来源接受输入,又输出到同一靶组织,起着同一种功能。确定神经元群体的状态变量显示了Freeman 的思想,将电极直接放到脑的特定部位中记录局域场电位,这个电位被理解为神经元群体活动的局域平均场的一种量度,刻画神经元群体的状态,这是神经元群体的第一个状态变量,是一种波,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的信息传递可以看作是动作脉冲传到突触前膜被积累为一个模拟电位,这是积分平滑过程,突触前电位到达阀值后就通过神经递值传到突触后膜感生电位,这个电位逐步积累而形成动作电位输出。这样神经元动作脉冲发放密度可以看作神经元群体的第二个状态变量。对神经元群体来说,把来自前一个神经元群体的神经脉冲密度变换为电位(波),然后又把电位(波)变换为本身输出的神经脉冲密度。

*脉冲密度和电位(波)之间的关系,在试验数据经过正规化处理后 Freeman 用 S 形曲线来拟合:

       ,                      

                    1.2.2*

其中:

                                         1.2.3*

 是一个决定曲线斜率的参数,它也决定曲线的最大值,它表征了动物的清醒程度。当动物入睡和麻醉时其值减小,并在麻醉深度很深时接近于零;而在清醒和警觉时增大。

单个神经元群体的脉冲-波变换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它是在(相当于各个神经元群体间没有相互作用的状态)情形下,Freeman 用下列方程的解来拟合试验数据:
          
                    1.2.4*

P(t)是输入。

现在看一下在  不为零时,把电刺激加于僧帽细胞(G)群体上,这时僧帽细胞(G)群体兴奋性地作用于颗粒细胞(M)群体,而颗粒细胞(M)群体则抑制性地作用于僧帽细胞(G)群体,Freemam KIII 模型中颗粒细胞(M)与僧帽细胞(G)的相互作用:            

                          1.2.5*

其中  ,而 ,m(t) 表示僧帽细胞群体处的波,g(t) 表示颗粒细胞群体处的波;Q 表示波-脉冲的 S 形函数。

分别代表从颗粒细胞群体到僧帽细胞群体的耦合系数和从僧帽细胞群体到颗粒细胞群体的耦合系数,其值的正负号分别代表了兴奋性作用和抑制性作用。

当 P(t) = 常数时的试验数据拟合的很好。神经元群体可以用一个二阶常微分方程和一个 S 形函数关系来描述。

这样可以写出图 1.2.2 的数学模型了,图 1.2.2 顶部是感受器 (R),受到刺激后向小球外周神经元 P 、僧帽细胞 M1 输出神经脉冲,细胞群体相互作用时,兴奋性突触用符号(+)表示,抑制性突触用符号 (-),图中近细胞群体的 + 、-符号表示与相邻细胞群体相互作用下是受到兴奋性(+)还是受到抑制性(-),L1、L2、L3、L4分别表示相应通路上的时间延迟,系数 K 表示相应通路的增益:

 (1)  小球外周神经元 P 

                                                                                            1.2.6*


(2)嗅球 僧帽细胞 M 和颗粒细胞G             

                                                                                                                               1.2.7*

                                                                                                   1.2.8*

 

 1.2.9*      

                                                                                                 1.2.10*

(3)前溴核 锥状细胞兴奋型 (E)和抑制型 (I)

                                                                                1.2.11*      

                  1.2.12*

1.2.13*

                   1.2.14*

(4) 前梨状皮质 兴奋型细胞 (A)与抑制型细胞(B)        

1.2.15*

                                                             1.2.16*

1.2.17*  

                                                                                     1.2.18*

(5)  深部椎体细胞 (C)                        

                                                                                                                   1.2.19*

以上 14 个微分方程是单通道的嗅觉系统神经网络方程,当通道数增加时,需要将方程组略加改动,同时每增加一个通道增加 5 个二阶微分方程。仿真时常取的通道数目为 8、16、32、64、128,通道数越多越完备,上述模型包含了众多参数,这些参数值的确立是嗅觉系统建立模型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些参数可以通过试验测量获得,有些无法直接得到取权值参量。(*见备注说明)

对溴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神经元集进行动力学模型建立要求 【3】 :

“1:在每一个节点处均定义一个静态的 sigmoid 函数;

2:通过一定权值连接的拓扑图;

3:从试验测量得来的实际行为特性作为尺度;

4:使模型特性和实际系统行为特性趋于一致的调参程序。

模型一旦确定,余下的就只有优化参数这一个任务了。”

上述网络中,一个 64 通道的模型,将包括约 600 个一阶微分方程(由二阶微分方程转化而来),共有约 7000 多个参数。参数值的确立及参数的优化就成为困扰嗅觉系统建立模型的下一个问题。研究者们把参数划分为可通过试验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非线性增益参量和无法直接得到的权值参量。对后者的确立,大体采用通过指定初值,利用优化算法,将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相比较作为判优准则来实现。

这仅仅还是精度不太高的嗅觉模型,味觉这类模型,我还没发现

感官评价绕过了什么?就是这个地方,学院派对于生茶的前面部分是科学的:化学成分,但是,这些化学成分必须通过上述微分方程的解形成香气(如果有口感这部分的神经传递模型,处理形式是一样的)的神经电位传输结果,这个才是香气(口感类似)描述。这个部分目前茶界生茶领域内未发现谁做了。

再往深层次想,呈香物质、呈味物质据说各超过500种了,那么,在完成上述香气、口感的神经电位传输微分方程的解后,需要构造生茶的描述时空,你才能从当下通往未来,这个时空构造会是什么模样?当下呈香物质超过五百种的话,香气维度就会超过五百维,呈味物质超过五百种的话,口感维度就会超过五百维。加上时间维。想象一下,这是个超千维的时空构造,而且,特殊的是,有些呈香、呈味物质会在仓储过程中消失从而生成新的呈香、呈味物质,这样,这个起始于新茶的上千维时空就如一个泡泡时空,有些维消失了有些维生出来了。何人能完成这类工作?当下未见。

好茶判据必须具备一致性,无论新茶还是老茶,当茶叶化学物质通过仓储变化后,香气、口感随之变化,如何在判据一致性前提下形成好茶香气、口感的一致性判据?从而指向未来?

感官评价就是绕过了这些科学基础底层

生茶当下一切化学成分的测量数据,不能形成好茶判据,感官评价也不能形成好茶判据,没有时空构造,当下的一切言说都没有未来的指向。

生茶是基于未来的期盼,当下描述都无法完成: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这两个生茶最基本的问题,未来就没有任何保障了。

演化之舞:

演化,某指定时空内所有事件之和。

这派很孤独,就一个人。

演化之舞这个舞台上,将茶树、仓储、人,三位一体构造一个整体性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具有巨大的复杂性,包含了两个生命体和一个“活”(生茶仓储中,在制程保留下来的内源酶驱动下的茶性转变)。如此复杂的体系,运用了近可分解层级思维【4】、【5】、【6】,构造一个生茶研究路线图,并且构造一个描述生茶的时空。

在研究路线图上,有个困扰十多年,几乎一开始就存在的大、小判据,也就是大树、小树判据,一直未获得满意的解释。历经十几年的困扰,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一个问题?一次Q群内的讨论中,Q群ID:奥特 慢 博士,突然冒出二个字:油箱

突然之间,我想明白了,这困扰十几年的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问题,大、小问题在科学上,仅仅是茶叶内不同生长年龄下,应对生长、环境所产生的化学成分、内源酶种类和量的分布不同而已,驱动生茶仓储后茶叶茶性转变的就是内源酶,我们感觉到的一切茶性转变差异,也是这个制程上保留下来的内源酶形成的驱动力大小差异,滋味差异,也是原初化学成分不同的差异造成的。大、小问题本质上是大、小树龄内源酶种类和量分布差异,内源酶驱动茶性转变的动力学特性会反应在一个偏微分方程的系数里。因此,2021年的生茶研究路线图,去除了大、小判据这个灰色的部分,新的路线图就没有单独要解决的灰色部分了(内源酶部分还是灰色,是可测量的,只是目前没有完整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2021生茶研究路线图

                        2021年度生茶研究路线图

在演化之舞这个舞台上,通过对生茶制程的认知,归纳出生茶制程的核心就是:尽量保持自然赋予的茶叶能量(尽可能不发酵)、杀青温度不高时间不长从而尽可能保留茶叶中本身的内源酶(未高温提香)。更认识到,茶叶内源酶是未来生茶通过仓储达成茶性转变的驱动力。生茶制程根本就没有考虑香气(高温制程可以获得,这里茶叶内源酶开始解构了)、口感(通过适当发酵可以获得,这里茶叶自然赋予的能量就有耗散了)。生茶制程以牺牲当下生茶的香气、口感,保留内源酶获得未来茶性转变才是根本

因此,演化之舞构造了一个生茶描述的时空:E&R时空,E是茶叶能量,R是茶性,茶性描述已经在【7】 中解决,是一种各类化学成分的分布态描述,内源酶种类和数量分布形成的茶性转变驱动力,会反应在一个偏微分方程的系数中。

任何一个刚出生的新生茶,在E&R时空中,都有唯一一个点位,经过仓储后,这个E&R时空中的点位就会产生移动,点位移动的必要条件是制程后的生茶茶叶内源酶没有被高温解构。这个移动就表述了你的仓储边界条件控制下的茶性转变过程。茶性转变快慢,取决于生茶的制程后保留的内源酶多寡以及你的仓储边界条件。茶性转化速度上限是控制到不霉变劣变。也可以在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理论指引下,完成指标类的最优控制,要E还是要R,取决于你的需求。

事实上,世界上唯一具有高E高R的茶类,就是老生茶。如果以这个为生茶仓储的首要目标,就可以构造一个受控于仓储边界条件(温度、湿度)的偏微分方程,这个偏微分方程描述了能量E在茶性R转变后的耗散,利用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理论,达到你的目标。

低R(茶性偏寒凉)茶叶伤身,这是经验,不能多饮。高R(茶性偏温热)则没有这个问题。历史上为获取高R茶叶,在制程上采取的策略就是部分发酵、半发酵、全发酵。但是,发酵是耗散茶叶能量的过程,这些茶叶制程上为获取高R值是以牺牲(耗散)宝贵的自然赋予茶叶的能量E为代价的。这类短期制程达到高R的茶叶普遍茶叶E值不高。

自然赋予茶叶的能量就是初始采摘下来那一刻存在的能量,非常宝贵。这些宝贵的自然赋予的能量在茶叶中的维持,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生茶制程,就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自然赋予茶叶的能量(制程过程中尽量不发酵),生茶的仓储也应该继续这个尽可能的原初能量维持过程(就这一点就剔除了湿仓)。

茶叶中的巅峰:高E高R老生茶的获得,就是在适当仓储下,以维持茶叶原初E值为目标,以漫长的时间为代价换取R值的改变

演化之舞研究路线图有七个近可分解层级

第一个近可分解层级刻画了茶树状态下的茶季采摘、毛茶选择、茶地管理人工干预的分类、气候条件下的选择。

这里需要建立一个生物学小模型,关于茶季、采摘分类、雨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毛茶的茶质水平。

茶季中,雨水对茶质影响是最大的,你可以想象【8】雨水过后,芽头内的能量和物质通过筛管被输运到树干用于茶树的生长(低头看看你的大板茶台,想想这么大的木大板怎么长成的,树木生长的能量和物质就是部分来源于芽头),因此雨后芽头内的能量和物质就减少了,表现为淡、寡。

春茶头采平均茶质水平高,就是春头采期间雨水相对是最少的茶季。

采摘模式很隐蔽,茶季你看采茶不会感觉到什么,但是一块大树茶茶地,是可以人为控制一年中的采摘批次有几次的,我们分类了这个采摘批次状态,记为P,最好的就是一年只有一次春头采那种P1类,这个很少,好的寨子控制到P3类,就是春头采P1、春二采P2、放弃雨水茶控修后十月上旬出秋茶的P3,也有放弃这类P3秋茶只采摘P1、P2。各种采摘模式对毛茶的茶质有很大影响的。

在这个近可分解层级上,面对的就是选茶。有小模型就好办一些,可以了解茶地的采摘模式,应对气候来选茶。

茶质评价基础是茶叶的能量,这个对应人体就是茶叶能量、物质被人体利用后,能量转移产生的放热(放热分布更精细些,能对应茶树大、小),身体放热驱动的生津回甘过程。放热强度受控于人体控热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放热持久程度与茶叶能量成正比关系。

但是茶山上海拔都高,一般也在千米海拔,这样就必须固定冲泡规范,我们统一使用平原低海拔的测试冲泡,然后去修正评价。测试冲泡投茶量为盖碗容量控制的8克/100ml,当下海拔控制的沸水冲泡,分成四组茶汤在公道杯内,每组为三泡,每组、每泡的茶叶冲泡时间,在充分润茶后为:10、20、30、60秒,第一组茶汤很淡,第一组开汤就差不多可以靠经验判断茶叶好坏了。

以下是十五年来,各个时期侧重点不同的茶质好坏判定关系图:

生茶评价版本对照表

山上海拔千米左右选茶,现在使用C评价体系,最准确还是H【9】 评价体系,但是在山上选茶做不到测试H值的环境参数条件。一般海拔千米C值需要修正几个方面:毛茶状态和饼茶这类经过物理压制相当于一次物理揉捻,修正C值三分之一档左右,茶季环境直出毛茶与仓储状态有不同的状态,就是茶叶含水量,这个状态也能修正C值三分之一档左右,海拔更明显要修正,一般海拔千米沸腾水温比平原低三度左右,这里需要修正C值三分之一档左右,这些都是经验,看实际情况而定。  

千米海拔评价茶季毛茶C值在C3左右,就算比较好的毛茶了,期望值是压制成饼、下山后与茶仓湿度水分平衡后,评价是C4(H6-)那个水平的茶。每个C值水平可以察觉的差距大概就是三分之一档的样子,这样C3水平茶,可以细分为C3-、C3、C3+。这些完全靠经验,冲泡规范是平原的测试冲泡规范:投茶量:8克/100ml容积盖碗、分成四组冲泡,每组三泡,每组每泡冲泡时间为10、20、30、60秒,用水是农夫山泉市售瓶装水。测试C值只摄入第一组的100ml左右茶汤,感受身体放热强度,不能多喝,茶季等待试茶的毛茶很多,这个方式试茶是毛茶在身体上的放热反应,喝多茶汤身体放热后,体温平复需要很长时间,影响下一个毛茶的测试。

这些测试都是身体放热经验对应茶叶能量值的,茶叶能量值,我们在2013~2014年度在西北某热电厂煤炭热值实验室,都做过理论验证、获取数据和形成一个测量规范了。

第二个近可分解层级是关于水,都知道喝茶来说,水的重要性,但是各种茶类对水的要求不一样,在演化之舞这个舞台上,对水有什么要求?选择什么水去冲泡?这问题困扰了六~七年时间,有次阅读分子料理创始人提斯 的著作【10】,一段关于法国农妇煮豆子,忽然问题获得解决,我们考虑水问题是分子层面,提斯 考虑是离子层面,文中的描述:果胶、羟基、二价正离子,一下子就引申到新茶上了。新茶也是含果胶。结论也简单,我们这个体系需要看测试规范下冲泡的茶汤浓度表现,要求水能泡出茶来,这样的水指标就是两个,pH值高和水硬度(二价正离子少)低,市面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市售瓶装水而且全国范围都容易买到的就是农夫山泉(一般pH值7.3左右,最好的目前测试到的是陕西太白水源地约在pH 7.5左右,水硬度直接测量很繁琐费时,一般用T.D.S值来看,农夫山泉随各水源地不同,一般在T.D.S 35~55范围内)。后面说H图的时候,我们更能看清这一点。

测试冲泡规范完全就是看茶汤在各组冲泡下的浓度表现,茶汤浓度表现,基本和茶叶中自然赋予的能量成正相关关系。

而喝茶就不一定用测试冲泡规范了,好茶茶汤太浓郁,喝茶冲泡研究比较浅,我们发展出两个,一个曰:孤城之梦,一个曰:两段式低温冲泡

孤城之梦【11】 :一个喝茶后持久的人体身体放热驱动的生津回甘过程,生津回甘喷涌些,口齿挂香,而且进食后打不断这个生津回甘过程。这种体验,在十年间也就偶然遇到到三次,一次广州增城、一次丽江束河、一次易武高山寨,很难复现,是在某种不易察觉的特定条件下偶然产生的。在群内提出这个问题讨论,发动茶友回忆,还有个记录的。这个孤城之梦 的命名,是群ID 叶孤城 表述时描述的初恋感觉。要大概率复现这样的过程,很难实现。孤城之梦在路线图上存在了十年(2008年~2017年)都是灰色,一直到2018年才获得大概率复现的条件。

某次群内聊天,群ID善默发来一个关于煲中药的问题,是说:蛋白质遇到极速加温会凝固影响中药的析出,我马上意思到,这能引申到茶上的冲泡过程的,酶,就是蛋白质。当时是茶季,马上用测试毛茶实验,低温润茶,再高温冲泡,两段式,果然,当晚就有孤城之梦 的体验,不算强,但是体验是清晰的。后来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孤城之梦 大概率复现就是低温润茶,保持内源酶不被解构,内源酶没被解构的结果就是香扬,在润茶阶段,内源酶还在起作用,同时一种合适的茶汤浓度,产生孤城之梦 这个过程。

孤城之梦 冲泡,要求严格,范围比较窄,茶汤浓度也稍低。

正常冲泡也可以采取两段式冲泡:60℃水温润茶30秒,出汤,然后等待三分钟,让内源酶起作用一段时间,然后90℃冲泡茶,实践中觉得90℃以下水温冲泡的茶不太好喝。低温润茶茶叶条索硬度还很高,第一组茶汤淡很多,可以在第一次泡润后,采取淋润一次,浇湿条索后30秒出汤,然后等待三分钟,这样第一组茶汤浓度有所上升。也可以拉长第一组冲泡时间到15秒~30秒,这样提高第一组茶汤的浓度,再回到一般需要茶汤浓度的冲泡时间。

而内源酶这样的酶类解构温度一般在70℃~90℃之间,90℃水温的水冲泡到盖碗里,茶汤温度不会超过90℃。出来的茶汤香扬一点、茶汤也显得润一些。当然,当地滚水冲泡也行,反正润茶阶段已经获得了额外的、酶起作用的成分了。这种泡法研究核心是内源酶(本质是蛋白质)尽量在润茶、冲泡过程中不被解构失效。当然,你三段式分段润茶也是可行的,有耐心等待的话,不过急加温防止内源酶解构。

2021年度文章写到这里是2021年12月13日,文章也是一边写一边公开在Q群内征求意见。群内ID 七碗茶 在12月20号上午有个报告,内容如下(有适当删掉个体的其他个性表象,只保留共性部分):

七碗茶 19日一起喝茶的是一位女性,七碗茶茶友综合使用了上述的泡法,七碗茶 说这位女性从小练舞蹈,身体特别“通透”,这位女性20号上午给七碗茶 发来的内容:

“品2019秋易武XX茶(我们某易武性价比茶)有感,室温20℃、室内湿度44%rH,水源地丹江口农夫山泉,盖碗容量110ml、投茶量6.5克,润茶60℃水温30秒出汤,润茶后停滞三分钟,第一组90℃水温15秒出汤。茶汤入口清香,香气更明显蕴含在茶汤中,入喉顺滑,生津强烈,齿颊留香,吐气如兰。呼吸间有强烈花蜜香。茶汤甜润,棉柔,汤感厚重,一杯入喉后感觉胸口、后背身体发热,热潮由胸口、后背向四肢发散,如海潮般一波波涌出,面颊发热,掌心红润潮湿,额头、后背微微出汗,热气下行丹田至小腿,上行至头顶,有微微眩晕感觉。热潮跟随呼吸相伴,呼气时发热更明显。第二组入喉后,热潮持续时间较长,品至第六组时还有明显体感。眼皮发沉,微微发困,品至在第五组时舌根出现微涩,但很快化开消散。

次日晨起,呼吸间感觉喉头依然有香甜气息,唾液甘甜。早起洗漱吃过早餐后,依然能感到口腔、喉头的香甜,这茶太牛了。”

分析 七碗茶 的投茶量、泡法,接近“孤城之梦”的投茶量、水温泡法了,只是在润茶阶段,结合了两段式低温60℃润茶,这位女茶客体验的正是“孤城之梦”的感受。不是这个茶太牛,是泡法展现的云南优质生茶表现,这个茶才仅仅是我们体系内最普通的易武性价比茶。

12月23日群ID 激情捕龙 报告:

“你们试试先把水开烧100度后,再凉90度冲泡,我个人觉得不一样,我这两天先用铁壶烧开水后,再倒进吉谷90度再泡,今天喝茶表现非常好。”

12月24日群ID 拖地 报告:

“前几日与一茶友兼中医师聊天,聊到XX茶(注:我们某个易武性价比茶,隐去了茶名)气向下。他说同一片茶园,秋茶应更容易向下走,因春生发、秋肃杀向下。”

群ID:拖地 ,交流中了解到他平时有个锻炼是:站桩,他对这个易武性价比茶最先察觉到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放热分布下行比其他易武茶好些,新茶这个表现比较罕见,他一直关注这个茶,还邀请了中医方向的茶友来体验。新茶放热下行提示了什么?在后面基于生茶描述时空时的分析,才能看到巨大的、指向未来的优势。

群内又报告了两个值得关注、研究的问题。Q群交流的气氛很活跃。赞!!!

群ID 善默 12月26号报告,用70℃润茶,有道理,低温润茶速度很慢,提高一点润茶水温,可以改善第一组冲泡的浓度过淡问题,一般酶解构在70℃~90℃之间,润茶卡在酶解构温度的下限位置。泡法兼顾茶滋后,卡在内源酶解构的温度区间里了。同一天,我用我们易武性价比茶,投茶量8克/100ml容水量盖碗,使用130ml容量盖碗,用水:农夫山泉峨眉山水源地。70℃水温两次润茶:泡润+淋润,冲泡每组每泡时间:30、20、30、60秒,室内温度:16℃左右,室内湿度:75% rH左右,摄入全部四组茶汤约950ml左右。居然出来冬季好少见的孤城之梦体验。说话简单一点,润茶70℃、冲泡90℃、润茶两次,简记为:792,冲泡时间,简记为:3236,这样,这次感觉美好的冲泡记录就是:792·3236。

12月27日临近午饭前,再次验证,全部条件同26日,室内温度:16℃左右,室内湿度:75% rH左右。这次是摄入四组茶汤后马上进食午餐,午餐后等一会,喷涌那种生津回甘过程、口齿挂香就出来了。

26日四组汤图:投茶量:10.5克/130ml盖碗,泡法:792·3236

26

27日四组汤图:投茶量10.5克/130ml盖碗,泡法:792·3236

27

从中大概可以窥见茶汤的四组浓度。各组浓度相差也就是茶叶是否碎散的因素了。

28日,想提高润茶温度试试,892·3236,结果只有身体放热,没有孤城之梦过程,应该是润茶温度高后,其他条件相同,提高了茶叶溶出效率,平均各组茶汤浓度提高了。

28日四组汤图:投茶量10.5克/130ml盖碗,泡法:892·3236

28

29日,恢复 792·3236泡法,孤城之梦得到复现。

29日四组汤图:投茶量:10.5克/130ml盖碗,泡法:792·3236

29

30日,减量,改为9克/130ml盖碗,792·3236泡法,这天孤城之梦过程强烈持久性,超过前两次了。

30日四组汤图:投茶量:9克/130ml盖碗,泡法:792·3236

30

31日,减量,改为8克/130ml盖碗,792·3236泡法,孤城之梦复现。

31日四组汤图:投茶量8克/130ml盖碗,泡法:792·3236

31

感觉9克强度和持续时间最好,8克也很强,就是尾段持续能力比9克弱了点,8克相比前面10.5克又强些,目前泡法和环境(室内温度:15.4℃~16.7℃、室内湿度:75%rh~80%rH,不要误会这个室内湿度,勐海如果晴天上午是有大雾的),9克最强大。

2018年寻找孤城之梦 时,全部在夏季环境气温25℃左右,泡法按照现在来说是991·1233(易武性价比茶),投茶量是7克/130ml盖碗,环境温度高,盖碗与环境温度的梯度比现在小很多,这样冲泡时盖碗内的平均水温要高很多,茶叶析出物质速度也快一些,

孤城之梦

                     2018年度孤城之梦示意图

2018年高温25℃环境,润茶温度也高,为90℃水温,茶叶容易舒展进入溶出物质阶段,而且是春茶,C值高点,投茶量就低。环境温度高,盖碗与环境温度的梯度比现在小很多,这样冲泡时盖碗内的平均水温要高很多,茶叶析出物质速度也快一些。现在低温16℃环境,低温润茶70℃水温,尽管两次润茶,茶叶舒展状态依旧不如高温润茶的,但是能更多的保留茶叶内源酶起作用。

现在低温环境下,可以清晰辨别人体放热表象了,可以确定的归纳孤城之梦 过程的必要条件:在适当的冲泡手法、茶汤浓度、茶汤摄入量下,身体放热集中在面颊区域,驱动舌下那个唾液分泌小孔涌出分泌物,这种分泌物不同于平时的唾液,应该是身体内部与茶结合下的特别分泌物,涌出后带来舌面味蕾的甘甜滋味,集中于面颊的放热就是唾液分泌的驱动力,进食打不断面颊放热,进食后也就打不断孤城之梦过程。孤城之梦 持久过程,在摄入950ml全程四组茶汤后,可以达到12个小时之久,午饭前喝茶,午餐、晚餐两餐都打不断孤城之梦 的过程。

综合起来看:适当的茶汤浓度、适当的茶汤摄入量,就可以引发孤城之梦 这种极为美妙的品茗过程。90℃冲泡,适合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了,适应性很广。由于各种茶叶的C 值不同,茶叶与当下环境湿度平衡下的含水量不同,这样同样的冲泡过程,各组茶汤浓度不一样,对于同环境,不同C 值的茶叶,要反复摸索一下投茶量,达到适合诱发 孤城之梦 过程出来的各组茶汤浓度。

自2008年第一次发现孤城之梦过程,在2008年-2017年,十年期间仅仅偶然发现三次孤城之梦,地点都不相同,一次广州增城、一次丽江束河、一次易武高山,在2018年群内 ID 善默 一次闲聊说煲中药问题,加热过急引发蛋白质凝固影响药效,引申后才有孤城之梦的第一版,是在高温环境下的实验,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现在低温环境下次次引发孤城之梦 过程了,冲泡也看清了,必要条件也看清了。等待明年夏季高温环境下,再修正孤城之梦的泡法。现在距离第一次孤城之梦 已经过去十一年时光,才进入第二版修正的低温环境。生茶品茗之巅,要有耐心才能抓住。(注:孤城之梦 原本年度文章没有这个计划写这样详细,在年度文章写作期间偶然再次遇到孤城之梦,还有Q群内热烈讨论和交流,没有放过这次偶遇。)

第三、四、五近可分解层级是一个整体性的表述,茶与环境、人与环境、人与茶,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生茶研究者、品茗者感觉到的茶的表象(冲泡后的展现)、人的表象(放热及放热分布,放热驱动的生津回甘过程),都在这个关系之中。这实际上必须在第二个近可分解层级上,水问题解决后才可能进行研究,没有水问题解决后的支撑,问题更加复杂化了。科学研究复杂性,就是尽可能避免其他层级的干扰因素。

在2011年之前,使用实验用水是山里取的山水,记录了水的pH值,水问题在2013年获得解决后,回过头看2011年之前的记录,刚好对应了水的pH值,因此2011年之前的研究结论依旧有效,也许是个巧合,不用重新来一遍做过的实验。

2005年我们就知道,生茶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好茶?什么是越陈越香?

2006年做生茶研究路线图时,在可行性研究上发现,如果从茶叶化学成分出发,这是茶学院通常的做法不可行,这个方向可以纳入茶叶茶气、口感,但是指向未来的话,当你构造时空(指向未来的必然手段)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复杂的仓储生化反应你必须有,空间维数像个泡泡在变化,有些维消失有些维生长出来,这样的空间问题处理起来难度极大,而且,从生茶的制程上看,生茶一开始就不是倾向茶叶的香气、口感,而是指向未来的茶性变温,在这个认知下,好茶指标的选择是什么?

2007年在东莞有一场茶聚,陈智同 先生邀请 何作如 先生来东莞交流,陈智同先生邀请我参加,我又悄悄通知在广州的 冯瑜 先生赶过来参与。在这次茶聚上,何作如 先生带来了蓝标宋聘,蓝标宋聘在人体上的表象是:

口腔刺激性几无(大概是茶届描述的“化”)、

香型茶届称之为“药香”(类似于老四川火锅八大配料中的一种配料那种香型,这种香型我在九十年代初的深圳东门一个小米粉店里见识过,也在深圳文锦渡口岸附近街边行走路过火锅店门前闻到过)、

身体放热反应很强很持久而且身体放热分布通达全身(头天晚上喝的 何作如 先生的蓝标宋聘,身体放热和放热分布全身的感觉持续到第二天中午以后)。

老茶这种表象,预示了生茶的未来,我们如何将新生茶与老茶维系起来,形成一个研究体系?

通过对生茶制程的分析,确认,生茶好茶指标是:能量茶叶内自然赋予的能量和茶叶内的物质在被人体利用后,茶叶内能量在人体内的转移引起放热,不同茶性引起不同的放热部位,放热驱动了生津回甘过程,生津回甘是品茗生茶的愉悦性。在构造生茶描述时空上,2012年确认好茶指标是能量E,2016年在哲学范畴反复思辨后确认茶性R是时间轴,这是一种“内部时间”【12】

2009年发表“茶纲”【13】,对身体放热做了初步分析,基于布鲁塞尔学派关于“活”的解释,领导者是普利戈金(比利时)【14】、【15】、【16】 ,我们从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视角去研究生茶好茶指标这个轴,因为热力学是演化的物理学【17】 ,普利戈金通常引用的是玻尔兹曼的稀薄气体研究结论,没有体积功,不合适人体细胞,汤甦野【18】 【中国】研究了这方面的问题,带体积功,适合细胞情况。

对于耗散结构的能量耗散,熵流的意义在于抵消由于体系内部熵产生所引发的平衡态趋向,这种变化将导致处于聚散过渡区域的动态或“活的”结构趋向热力学平衡。而熵流通过能量交换使得体系可以维持一个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状态,即维持一个与平衡态之间的熵差其中

 , 为体系在t时刻的熵 与平衡态时的最大熵 之间的差,为远离平衡态的判据。熵流耗散的意义不在于改变体系总熵的大小,而在于远离热力学平衡。但能量的耗散同时还有另外一种重要作用,为了维持体系处于聚散近平衡区域,体系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即必须保持一定的熵值,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使体系的动态或“活的”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体系失去在功能方面的有序特征。从形态发生机理来看,耗散结构的产生和维持除了需要满足远离热力学平衡态条件外,还必须同时满足聚散近平衡,即

 分子分布在弥散状态时不能形成稳定结构,而对于远离聚散近平衡区域的平衡结构,由于结构的高度稳定而难以通过能量的耗散实现分子之间的自组织,这也正是生命现象自组织超循环过程中酶的作用。只有在聚集近平衡区域内,耗散结构才能既保持结构稳定性,同时又能实现能量的耗散和自组织过程。                                                       汤甦野【18】P84~85

借助于聚集和分散这样一组概念,我们可以对热力学体系的物质分布特征做出分类描述。在分子层次上,对于宏观物质三态,可以做出如下分类:当分子间形成稳定构形时,称为聚集形态,固态。趋向构形发生、构形稳定程度提高的过程则称为聚集。当分子和原子处于无规则运动状态,最终趋向于分布弥散时,称为分散形态,比如气态。相应的过程或稳定构形瓦解则称为发散。介于这两种形态之间的液体则为聚散近平衡的过渡形态。                            汤甦野【18】P86

对于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区域中产生的耗散结构,存在着以贝纳特对流元胞和生命现象为代表的两种基本类型。贝纳特对流元胞的产生来自环境的宏观温度梯度,在环境存在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 的条件下,通过对高温热源的能量耗散,将分布能级较高的能量输运到低温热源,熵流的耗散形式为 体系的熵产生和交换引入的熵流都属于布朗运动性质,也是最为简单的能量耗散形式, 为体系远离平衡态的判据。在聚散近平衡条件下,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熵流耗散导致了耗散结构的产生。生命形态的能量耗散则具有复杂性。在光合作用中,通过光能的吸收完成原初反应,产生ATP和NADPH,推动光合碳循环。在光化学反应阶段,分子的能级分布通过光激发远离平衡态。但是,生命形态的能量耗散梯度并不完全依赖于环境本身的能级分布梯度,另一种类型是通过体系内部的化学反应产生高于环境温度的能级耗散梯度,从环境摄取物质(自由能)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自组织和耗散过程,因此生命形态的熵流耗散包含了对物质(自由能)的摄取,即

在这两种基本形式中,耗散结构除了通过对能量的耗散远离体系自身的热力学平衡外,还包括了远离与环境的热力学平衡。这一特征导致了耗散结构体系的能量能级分布必须存在一个与能量交换环境的能级差,而耗散结构体系组成组元的聚散近平衡也同时要求体系必须保持在一定温度区域内,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耗散结构必须保持一定的能量和能级分布,它也必须保持一定的熵值。通常我们不能以总熵作为体系“有序”性质的判据,这一结论与熵概念的特殊性有关,因为热力学熵属于一种特殊性质的广延量,它是物理实在(能量)的分布性质,而不是物理实在的直接属性,其总量性质与其他广延量有着重要区别。

有关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结论除了式 之外,其理论模型与体系熵的总值其实并不直接相关。远离平衡态的关键并不在于减少体系的总熵,而在于远离热力学平衡。

在生命形态的发生、维持及演化过程中,能量的耗散是必不可少的。能量的耗散在这样的过程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热力学意义上的使生命的熵值减少和维持低熵,因为在熵值过低时生命在功能方面的有序特征将失去活性。它的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维持一定的温度,使生命在分子和聚合物层次上保持在聚散近平衡的区域。例如,人的体温应保持在37℃左右,过高和过低都不合适,过强的热运动将导致蛋白质的细致平衡被破坏,而温度过低时“化学反应的自我延续”将无法维持。

(2)远离热力学平衡态,为自组织--有目的地完成生命物质组分的选择聚集提供建立和改变分子间化学键所必需的自由能。但这一切都不能仅仅用热力学意义上的熵减少来解释。熵流的意义在于通过与环境的交换,输出高熵状态的能量,输入低熵(分布能级T较高的能量和自由能)状态的能量,借此抵消由于体系内部熵产生而导致的平衡态趋向,通过保持熵差使得耗散形态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并提供自组织和结构生成过程所需的自由能。其意义在于远离平衡态,而不是简单地减少体系的总熵。生命形态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特征也不能用熵来量度,因为耗散结构的发生和演化只有在聚散近平衡区域才能实现,为了维持聚散近平衡的状态,耗散结构必须具备一定的能量,因此,它也必须保持一定的熵值。生命形态的产生和维持除了需要保持体系内部的非平衡态之外,它还需要同时保持体系远离与环境的热力学平衡,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化学反应抵消体系内部的输运过程所导致的熵产生并保持与环境的耗散梯度来实现的。在生命形态的某些基本类型中,生命形态的耗散结构体系的热力学温度要高于它所依赖的环境,因为能量耗散需要温度梯度,耗散结构体系中与热运动相关的那一部分内能的热力学熵通常也将高于环境。                           汤甦野【18】P88~90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水中的热量是不含能被人体利用的能量,除了被人体利用来保持体温外,会被人体散发回环境中,能被人体利用的是茶叶自由能部分,这部分是高度有序的能量,考察人体摄入茶汤后引入的熵流,这部分低熵状态的能量被用来抵消由于人体内部熵产生 而导致的平衡态趋向, 将占据较高的能级,从体系内能分布的加权平均效果来看,分布平均能级升高,即人体内能的质量提高,这意味着人体内能的有序性提高。“通过体系内部的化学反应产生高于环境温度的能级耗散梯度”,低熵的流入和高熵的排出,必然伴随热量释放,除部分提供人体保温外,其余向环境散发,这就是被感受到的那个持久的体内温热感,是为了保持机体结构稳定性,同时又能实现能量的耗散和自组织过程,这正是生命过程中的步骤。茶性R关联身体放热分布,茶性问题已经由金日光、牟雪艳19解决。

茶性R值--人体不同放热部位机制

新生茶和老生茶摄入后在人体上的放热部位不同,这是茶性的因素。

茶性与中药药性是相同概念的,中药药性这方面工作已经有了结果。金日光、牟雪艳在《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19】中完成了这个工作。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工作:

“通过有效成分探索中药归经,主要是应用高气压电离室辐射测量仪(HPIC)、同位素示踪和放射自显影、电镜放射自显影、液闪测定和图像分析等技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动态观察,说明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一些中药有效成分在动物体内的选折性分布特点与相应药物的归经及脏腑的统属关系基本相符,所以中医学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折性分布特点是中药性归经的重要依据。

                          金日光、牟雪艳【19】P14

  金日光、牟雪艳【19】讨论了受体学说与归经、中药药理与归经、微量元素与归经、环核苷酸与归经这些问题,在面临的问题与归经学说的统一方面做了深刻的分析:在我们看来归经问题涉及人类器官和组织中的生命动力元素及其有机功能分子分布与中药中生命动力元素及其有机药成分分布之间的关系,即靶向和被靶向的关系。                      金日光、牟雪艳【19】P15

  金日光、牟雪艳【19】的群子概念是多体粒子群集体的一种结构或运动单元,具有群集性、多层性、模糊性、最可几性、可变性。

金日光、牟雪艳【19】中重要的是生命相关元素含水络合物(团聚体离子)的亲电、亲核强度标度理论。

任何化学过程都与反应物的电性相互作用有关,设有一个带有+Z(Z为离子价)的金属离子,由于生命相关元素在水介质中起作用,故充分考虑到离子周围若干水分子络合或者团聚在一起的情形,可用其含水络合离子的半径 大小来表示被水分子所团聚的状态。此时该团聚离子为中心的  处,电荷强度  可以用下式表示:

含水络合离子的半径远大于纯离子的半径,差值大小反映含水保护层的厚度。这一元素不管处于离子状态或是原子状态,总是处于各种原子群子群体中间,这样它就有对外吸引电子或对外放出电子的性能,即有电负性()。因此一个含水络合物的正离子或含水团聚型正离子对外亲电性大小()是由电荷强度与电负性两方面协同起来作用的,即:         

同理对含水负离子而言:,可以简写为:

                       金日光、牟雪艳【19】P26

ξ 大小反映了一个离子在被若干水分子所包围的情况下即有“保护层”的条件下,所具有的亲电性和亲核性强度。称 ξ 为生命相关元素含水离子的“电荷强度标度值”,+ξ 为亲电性强度标度值;-ξ 为亲核性强度标度值。

                       金日光、牟雪艳【19】P26

过去生命科学和医学界往往只注意到个别元素的生理作用,而没考虑各种元素的整体分布对人体某器官健康影响的问题。作者采用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人体内生命动力元素按原子序数分布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得到了若干在前人文献中尚未报道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命动力含水络合离子的氧化电位,亲电性及离子的周围含水保护层厚度角度来确定了各种生命动力元素含水离子的亲电强度,为研究这些元素的生物化学作用确立了崭新的理论方法。                     

金日光、牟雪艳【19】P30

群子统计力学分布曲线的描述:

粒子:

带电强度: 

含量: 

可以做出带电强度  与含量  之间的关系图,横坐标从   ,纵坐标为  ,图形有平台型分布、偏带低电荷强度分布(波峰偏 )、偏带高电荷强度分布(波峰偏  )、中心正常分布、双峰分布。以   中心为界,左边记为  右边记为    为形成某种群子的竞争因子。

记累计数分数为  

群子理论推导出如下关系:

       

其中     均可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可以用计算机直接回归出k 、 。                   

金日光、牟雪艳【19】 P49

k的物理意义:

k代表不同器官、组织或中药内随着物质不同所引起的高亲电强度离子固有的特征分布状态,直接可以用来界定器官、组织或中药的阴阳程度。

 的物理意义:

 代表在器官组织或中药中微观区域(指一个群子)高亲电强度离子聚集能力和药效功能。

 代表在器官组织或中药的微观区域(指一个群子)低亲电强度离子聚集能力和药效功能。

 的物理意义:

 反映人体器官、组织或中药中高亲电离子对低亲电离子在聚集和功效方面的竞聚能力,其值越大,不管器官、组织或中药属于阴性或者阳性,其中阴性阳离子聚集起来呈现阴性效应的可能性越大,故对阴性体系而言增加其阴性强度,反之越小,致使阴性体系偏带阳。

   的物理意义:

 更确切反映器官、组织和中药中高亲电离子的总效应,值越大则生物体的阴性越强。

 更好地反映低亲电强度阳离子的总效应。

 实际上是总的阴性和阳性之比,从总体上看可以跟确切的反应生物体的偏阴或偏阳的程度。

例如当k不大,而  越小,生物体就表现非常高的阳性。相反的当k较大,而 很大,生物体表现非常高的阴性。介于这两者之间可以有较阴、较阳、偏阴、偏阳、阴偏阳和阳偏阴的过渡状态。

金日光、牟雪艳【19】 P49~52  

                         中药阴阳性界定的群子参数原则

R值定义: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定义一个R值,值小方向为阴,值大方向为阳。

规定  为高阴(----)、  为高阳(++++),依据阴阳的趋势在坐标轴上第一个单位为 ,第十六个单位为  。这样,这个坐标轴就显示了茶性由高阴性往高阳性变化的方向。”

演化之舞对生茶的描述时空,就是指标轴为茶叶能量E,时间轴为茶性R构成。

任何一个生茶(包括云南生晒红茶、熟茶),当下,都具有唯一一个E值和R值,都在E&R时空中的一个坐标点上。点位置的移动,就是仓储过程。

蓝标宋聘这类老茶,放热分布状态是全身的,这是茶性所致。

非常多人报告,即使是喝了高E生茶,身体也没有感觉,不会放热。这问题存在已久,似乎毫无办法,不过在2020年转机来了。

先是勐海叶庄双丽茶厂叶献潞 有一天说:“我师傅说小豆蔻是奶茶的灵魂”。有点感兴趣,就说,那我们实验实验。马上准备材料,历史上印象中奶茶使用的是红茶,叶庄双丽茶厂又是熟茶厂,就用了熟茶来做了一次有小豆蔻的奶茶,好喝。

回来群里一讨论,群内ID西藏(南宁)阿农 突然冒了一句:用生茶试试,奶茶,用生茶,真还没想过,好奇,试试就试试,就是这一试开启好大一篇文章。

发现新生茶奶茶也是如新生茶茶水一般有身体放热,感觉奶茶的身体放热如新茶茶水一样,身体放热维持在身体上部区域。此后,依据孤城之梦 的逻辑链条,开始实验奶茶的比例问题。这是关键的一步,前面有了 孤城之梦 经验的积累,孤城之梦 是恰当的茶汤浓度,可以把同一个新生茶身体放热往身体下行一些,也是恰巧勐海街上遇到百菲酪水牛奶,这是后来比较各种奶后比较合适用于实验的奶,在孤城之梦的逻辑链下,发现适当的新生茶:奶的比例,可以达成虽然弱但是能察觉的身体放热分布下行,有人甚至这种放热分布下行可以通达全身。这表象意味着什么?这是只有 蓝标宋聘这类老茶才有的表象,居然在新生茶通过奶茶的方式获得了。

我们给了一个定义:

定义,“月”:通达全身细胞、组织放热表象。

这很惊人,用新生茶+奶方式适当茶、奶的比例,用奶茶来完成蓝标宋聘 那类老茶的全身放热分布表象。完成实验后形成一篇文章:“奶中捞月”【20】

演化之舞好茶判据最主要的是利用身体放热、放热持久性(放热驱动生津回甘,生津回甘是茶的愉悦性),对应于茶叶能量E值,形成好茶判据。但是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即使是高等级高能量E值茶,依旧不会有身体放热表象,我曾经给朋友做这类实验,无论如何,就是身体没有放热表象,我戏称你是个“坨坨”(褒义)。

有个想法,可能这类人对于寒性的新生茶没有放热反应,奶中捞月出来后,是不是可以利用 奶中捞月 那种放热下行,下行表明这种奶茶趋温性,用来打通“坨坨”?依据是 张维波【21】【中国】的经络理论,也是演化之舞候选的三个理论之一。

马上行动,在一个“铁坨”(褒义)上实验,铁坨厉害,无论什么生茶就是身体不放热,但是偶尔说过喝老点的生茶感觉有点身体放热,有点契合我们预设的实验方向了。

这就开启了一个长达三个月,实验次数达到66次的“铁沱”训练记2020【22】

忽然有一天,群内ID激情捕龙 报告:喝红茶身体放热下行,吓我一跳,这不可能啊,红茶制程虽然是发酵过的茶类,茶性偏温性,红茶要达到身体放热下行还没体验过,我猜群友激情捕龙 是不是前面喝过生茶,如果这样,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这是 奶中捞月 经验促使的一个判断,群友 激情捕龙 回应:是,前面刚喝了生茶。猜想成立。

但是群友 激情捕龙的报告,引申后,我产生另外一个想法:难道茶茶相配,比如用茶性趋温性的红茶、熟茶和茶性趋寒性的新生茶相配,也能产生 奶中捞月 那种身体放热分布下行?

马上实验,开始的结果,这类相配,可以如奶中捞月 那种身体放热下行,但是觉得茶滋不太能接受,转向 奶中捞月 的方式,再配奶,用奶茶的方式来,行了,茶茶相配的奶茶,身体放热下行更显著。

找上次那个“铁沱”来实验茶茶相配的奶茶,太明显了,后背大粒的汗珠清晰可见。次次复现这种强烈的身体放热,只是铁沱身体放热还在上半身。

这样又形成了一篇文章:茶中捞月【23】

利用“奶中捞月”、“茶中捞月”,在容易获取的、价格便宜的新生茶上不仅可以体验如蓝标宋聘 这类难于获取的、价格高昂的老茶那种身体放热分布通达全身的体验,更加解决了一个难题,有些人在高E茶上身体不放热,可以用这个方式来训练身体。

这也是理解复杂性领域CAS霍兰【24】那类研究:适应性造成复杂性的一个途径

孤城之梦、奶中捞月、茶中捞月,三个可以实现新生茶身体放热下行,放热下行孤城之梦最小,生茶量都比测试冲泡用量小,实践中,茶汤淡利于身体放热下行,但是放热是茶叶能量在被人体利用过程中能量转移产生的,太淡又能量不足,需要合适的能量水平才有身体放热的强度。契合网上流传的“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大概是量不同药性(聚集部位不同?)有所改变。这点也可以用群子理论解释,不同量、不同物质相互配合,产生的化学成分分布不一样,这样也是在人体聚集的部位不一样。

第二个近可分解层级解决这个体系下茶的展现问题,没有这个展现我们不能正确体验茶。第三、第四、第五近可分解层级是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视野下的茶与环境、人与环境、人与茶研究,归结到更大范畴的路线图品茗律上,品茗律和第一个近可分解层级再归结到更大的什么是好茶的答案上。

什么是好茶,在现在五个近可分解层级系统上综合起来,好茶的脊梁就是E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回答:什么是好茶?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牵涉其他问题的解决,要在第六个近可分解层级上去看,然后才能完整回答这个问题。

好茶脊梁,这需要知天下,一片茶的背后,需要知道生态环境、茶季、采摘模式、人工干预状态、茶季气候(关联采摘日)、以及大小判据。如何知道茶的脊梁“高度”?目前这个“高度”有多高?

目前已知并且实际测量的这个茶的脊梁“高度”最高出现在2012春头采一个茶上,达到实测的H6+,2012春是近十几年来最好的年份。

2012春,春头采四个茶的H图:

2012 春 易武 勐海 蛮砖四个茶 H 图

按照H图定义,每五分钟一个测量体温点,有效穿下37℃体温线三个测量点,H图结束。这样看,2012春,春头采四个茶,蛮砖那个茶弱点,易武一个、勐海一个茶比蛮砖稍强,这三个茶都落入H6范围,最强是一个易武茶,落入H6+范围,也是目前已知在H图上最强的茶。

H图测量比较严格,需要对人体生理学有深入了解后,在特定的环境、程序下才能进行测量工作。经过两年的实验,终于在2011年年底领悟到人与环境的规则,从而完成这种测量。【25】

水研究,在H图上更能看清水的pH值对冲泡中茶叶析出的巨大影响:

2013春易武善元 pH 9.17、 pH 7.41、pH 6.41 对比图

这是同一个茶,忽略水硬度在不同水的pH值下的茶叶H值表现。展现生茶,需要合适的水选择。

茶季在茶山上实际评价毛茶使用的是C体系评价,目前能在海拔1100+米茶山上,感知的最好毛茶状态是C4+,按照海拔、毛茶、平衡水分补偿去看,大概能在低海拔地区、成品压制饼茶状态、仓储平衡水分下,平稳达到C5或者C5+这个评价位置,在H图上就是H6这个水平去冲刺H6+左右。无论C值还是H值,定义都是在一个区间上的,C值是经验利用放热强度快速对应茶叶能量值,H值是直接实际测量人体体温反映的人体利用茶叶能量、物质,在能量转移时发生的放热过程,误差在于毛茶的揉捻程度上。

好茶都出在自然上,自然最大,生态第一。

最直接的,茶季中,雨后最影响茶质,间接的,茶树树龄再大,修剪(促发芽多促产量大)越多、采摘批次越多(有长远发展眼光的茶农放弃雨水茶茶季、甚至发展到目前趋势放弃秋茶茶季),茶质越来越走低。

第六个近可分解层级是关于生茶的制程,这里连接到生茶研究路线图上更高一个节点:生死律。制程决定生茶是“生”还是“死”。

对生茶的认知,起步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的。

认知生茶起步的思维,还得从司马贺【26】【美国】说起,在2018年年度文章【27】里有详细的探讨,就是:人工目的性。

实践中,生茶内源酶解构的话,就是“死”,有内源酶保留就是“活”生茶制程就是保留了茶叶内源酶,表现就是生茶E&R时空中的轨迹,驱动R变化的驱动力,就是生茶内源酶的存在,长久仓储不失良好的品茗性,生茶特征就是牺牲新茶阶段的香气(高温制程逼高香使得茶叶内源酶解构)、口感(发酵获得良好口感但是耗散E值),获得未来的高E高R茶,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具备这个性质的茶类。

在研究大、小判据时,群内ID 奥特 慢 博士冒了一句“油箱”,引申后,决然放弃在路线图上存在大、小判据位置,判据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市场价格问题。大、小问题没有本质区别,来源地相同、制程相同,都是生茶。大、小仅仅是关联不同时期生长、生存需要,存在化学成分不同,这就关联了内源酶的种类和量的分布不同。在相同仓储下,观察生茶E&R时空中R的变化随物理时间t的改变快慢不一样。

制程:隐含了保留茶叶内源酶,一般酶高温解构失效,温度区间在70℃~90℃之间,观察生茶的杀青过程,用红外测温仪,虽然杀青开始时,锅温在300℃上下,但是鲜叶极大的含水量,快速蒸发了叶面的温度,最热留在杀青锅底部分叶面温度大约在65℃左右,杀青抛起的叶面温度在60℃左右,这个杀青过程中的叶面温度区间,不会造成茶叶内源酶的解构失效,只是钝化酶的活性,温度降低后一段时间内,酶会恢复活性。这一点会反映在生茶E&R时空轨迹上,大、小问题,是相同仓储轨迹的变化速率有差异,会反映在一个偏微分方程的系数上(下一个近可分解层级内容)。

生茶有没有仓储期限?有,在上述观念下,生茶仓储期限就是内源酶的自然解构期限,内源酶自然解构后,品茗性会越来越差,就如过期绿茶。不过这个期限很长,仓储期长达约八十年左右的蓝标宋聘,依旧具有很高价值的品茗性。蓝标宋聘虽然很低的口腔刺激性,但是高E(茶叶中能量被利用转移时的放热长久驱动生津回甘)、高R(全身放热分布),是生茶未来的典范。

相同来源地(云南大叶种、中小叶种)相同制程,它们在E&R生茶时空的轨迹分析,能获得什么推论?在这个体系外很难看清和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有上面已经构造的生茶描述时空,有了对生茶制程上保留的茶叶内源酶的动力学认知,我们如“鱼”,上面的认知就是“水”,如鱼得水后,我们现在可以尽情去探索一个新世界。

按照茶性值R值定义,它是由各种测量参数判据下形成的16个区间,构成茶性的寒凉与温热判定。R作为生茶描述时空的时间轴,这是哲学上思辨的结果,是一种生成“时间”,与物理学的时间t,不是一个概念。用物理学时间t构成生茶描述时空的话,完全不能解释全国各地不同仓储的实际发生表象,R就有可以,R是“生成”。但是目前这个时空“时间”轴是离散形态的,可以形成~共有16个茶性R值,其值由小到大表征茶叶茶性的寒凉趋于温热的度量。E值是自然赋予茶叶的能量,在毛茶那一刻就固定下来了,能量的性质是无论你低能量的茶叶如何拼配,都不能获得高能量的茶叶,这一条就否定了拼配方向的能量观念下的意义,你只能拼配香气、口感。E值是自然赋予的,就有上限,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可以把自然赋予给茶叶的最高能量值记为,然后等值分割成16等份,~,来对应R值的~时空区域。

这样,世界上下具有最高能量E的茶是谁?就是老生茶蓝标宋聘 这类老生茶,虽然现在没有 蓝标宋聘 的E&R测量值,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蓝标宋聘那种持久十几个小时的全身放热,这句描述就是高E高R茶才具备的性质。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在广袤的云南茶山,不同茶区,找到两个具备自然赋予茶叶的顶级茶叶,它们有其他性质上的区别没?有,肯定有,这就是与生俱来的的天然茶性起始值R,这涉及茶种、地域地理环境、地域生态、人工干预各种状态,这点很容易验证,R是可测量的值,也能利用身体来感知。现在问一个问题:仓储在同一个茶仓,茶仓边界条件(温度、湿度)一样,未来具备茶性之时,它们有差别吗?

到生茶描述的E&R时空中去看看【27】

新生茶R值差距未来演化成E值差距示意图(2019.8.8修正)

          仓储过程好氧、厌氧状态能量耗散示意图

即使考虑好氧与厌氧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起始茶性偏寒茶叶与起始茶性偏温茶叶,未来到达,走过的“路程”不一样,起始茶叶偏寒的会耗损更多的E值。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茶性起始值偏温的古树茶、大树茶,以及易武茶区、老六山茶区成为热门的原因。

在生茶描述时空中,我们很容易看清如下事实:

鲜叶E值比较好产生的新生茶、红茶、熟茶时空位置关系示意图

云南三大类茶,优质毛茶产生的生茶、生晒红茶、熟茶、以及湿仓生茶示意图

鲜叶E值比较差产生的新生茶、红茶、熟茶时空位置关系示意图(2019.8.8修正)

云南三大类茶,一般毛茶产生的生茶、生晒红茶、熟茶、以及湿仓生茶示意图

毛茶起始E值&R值高低,决定了这三大茶类在时空中的起始位置。这样,制程、茶季、茶季气候、人工干预影响茶质的,都会反应在E&R时空描述上。

名茶区、名山、名寨、古树茶、大树茶之所以出名热度不减,春茶头采之所以一年中是价格最贵的茶季,背后的支撑就是春茶的高E值,高E值是好茶的脊梁

任何假冒冠名名茶区、名山头、名寨、古树茶、大树茶、不分茶季、低E值拼配香气、口感言说为好茶,春二采冒充春头采,秋茶冒充春茶等等,在这里都会在这个时空描述上一目了然的露馅

第七个近可分解层级是关于仓储最优控制部分,唯一连接的是路线图上一个层次的仓储律。

当我们有了好茶指标,有了描述生茶的时空,才可能谈论这类问题。

从生茶的人工目的性出发,生茶的未来就是通过仓储,在尽量维持茶叶原初自然赋予的能量E值下,尽快达到期望的R值。达成这个目标,就是寻求仓储的最优边界控制条件:仓储温度、仓储湿度。

这显然就是一个分布参数系统,控制就是分布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我刚好研究方向就是分布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是这个方向。很熟悉这个领域。

好茶指标确定后,仓储边界条件有两个,这是一个偏微分方程描述的仓储茶叶自然赋予的能量耗散过程,只要推演出这个偏微分方程,那么,按照以往工作的结果,后面就是计算问题了。

我们先用语言简单说说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然后再严格用数学语言来说:如果原初寻找到顶级生茶,那么就是一个,我想仓储过程尽力维持这个E值,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茶性R的变化会带来E值的耗散,但是,最优控制目标可以定为一条直线,就是这条线横贯全部时空,这表明了尽量维持原初顶级生茶好茶指标的意图。计算结果会给出边界控制条件:仓储温度、仓储湿度的值。这是不顾及物理时间t的结果的一个极端要求。实际计算得到的E&R时空轨迹,是最优接近这个横穿时空直线不下降这个目标。

如果我想尽快达成某个最小物理时间t下的R值,而不考虑E值的耗散结果,在经验上,必须给定湿度的控制范围,这个范围保证了茶叶不会霉变,霉变总是失败的仓储,没有这一点,那就是湿仓了,必须有个湿度的控制范围,计算结果就是给定仓储湿度范围约束条件下,在最短物理时间t达成目标R值的边界控制条件:仓储温度、约束条件下的仓储湿度。

这是两个最极端的目标,我们仓储最优控制就是处于这两个极端目标的范围之内。

在合理期望目标R值下尽力维持E值,这需要给出一条最优控制的目标曲线,每个人仓储目标不一样,有寻求未来就是高E值,有寻求未来在适当E值下尽快达到某个R值,这样,每个人都会在E&R时空上画出一条系统目标期望的曲线,有了那个刻画随R值变化的E值能量耗散偏微分方程,就可以利用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理论,计算出你最优的、最接近你画出的那条期望曲线的边界条件:仓储温度、仓储湿度。

举例来说,如果测量 何作如 先生手里那片 蓝标宋聘 的当下E值和R值,假设是,如果我们找到原初就有的茶叶,那么,我可以在E&R时空上画一条仓储目标曲线,在结束那个位置是,将画出的仓储目标曲线转为函数表达,也就是泛函目标,就可以利用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理论,计算出最接近这个目标函数曲线下的仓储边界条件:温度、湿度,就会得到一个超越何作如 先生当下手里那片 蓝标宋聘 的茶。任何新生茶能量值当下低于现在蓝标宋聘 的,未来就不可能有现在蓝标宋聘的表现。

何作如 先生展示并收藏的蓝标宋聘:

何作如先生展示收藏的蓝标宋聘

如果观察这片蓝标宋聘,普通石磨压制,饼内外透气有的、存储于笋壳外包装、避光茶仓,这说明可以忽略厌氧环境仓储。对于大批量仓储来说,构造厌氧环境不太现实,而且,理论上厌氧环境可能E值耗散小点,但是达到目标R值的物理时间t过长,如果茶叶内源酶自然解构的话,茶叶就走向衰败了。群内ID:西藏(南宁)阿农 曾经报告说,有玩家采取厌氧过程(密封)、好氧过程(自然)交替仓储,结果不是短时间内能得知,也是大批量仓储的难题。

目前,生茶描述时空的时间轴是R,是种生成时间,离散形态。R的变化是随物理时间t受控于边界条件:温度、湿度变化的,这样,带入了物理时间t。内源酶、大、小问题、环境氧气浓度、环境微生物等都可以反应在偏微分方程的系数中。

这里的困难在于,一般数学方程上,是寻求E在物理时间t下的关系,但是E-t之间没有显著能呈现的关系,要分开处理成:E-R关系和R-t关系,这样就能在R-t关系中引入物理时间t,根据E-R关系最优控制R,解决R-t 受控于仓储边界条件:温度、湿度的最优控制,从而完成E-t关系,获得目标的E 值。

将仓储的R值随t变化,写成环境温度、湿度两个边界条件控制的偏微分方程,这是一个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类型是边界控制,然后把偏微分方程转为格林函数形式的积分方程组表达式.

在一般情况下,用积分方程描述的分布参数系统,可以表达为【28】

                                                          1.3.1

式中  n维向量函数, 分别是系统的状态向量和控制向量。 应具有如下性质:

                           1.3.2

 是系统初值。

假定 是定义在  上的平方可积函数,且相对于  的分量  有连续一阶偏导数。不失一般性还假定

系统1.3.1的约束条件是:

                    1.3.3

这里 是泛函,而  为向量

                       1.3.4

 是向量, , 这里假定       U 都有一阶连续偏导数。这种类型的约束条件,不仅对控制 有约束,而且对系统状态 U 也有约束。满足上述约束条件1.3.31.3.4的可准控制类记成

设系统性能指标有下列形式:

                             1.3.5

这样的系统1.3.1的最优控制问题,就是要求找到一可准控制  ,它以及由它决定的系统状态  满足条件式1.3.3,并使性能指标1.3.5达到极小值。就是系统的最优控制。

布特科夫斯基(А.Γ.Буткоьский)给出了这个问题的最优控制存在的必要条件【28】

如果  最优控制,那么一定存在一非零向量使得对一切 ,   使下列函数 相对一切   达到极大值:

 

即:  

式中:函数矩阵   满足如下积分方程:

    称为哈密顿函数。

一般偏微分方程可以用格林函数转为积分形式下来表达【29】

                        1.3.6

式中,为一特殊的格林函数,它随不同的泛定模型而异,  为边界控制函数。

我们可以提出泛函指标为:

                          1.3.7

式中: 是系统的初值; 是给定的目标函数, 为权函数。可以对不同泛定模型赋值; 为某一固定的时间。   

泛函指标的转换:

由1.3.7式:

 

 

 

令:

则:

 

由上式看出:泛函 J 达极小的问题与下述泛函  达极小问题等价:

令:

则利用上述布氏定理得知:

 

 仅取最大值和最小值且能瞬时转变,则  应满足下述符号积分方程:

 不能发生瞬时转变,按符号积分方程所表达的意义应修正为:

(1) t 时刻,当  大于零时,  t时刻所能达到的极大值。

(2) t 时刻,当  小于零时,  t时刻所能达到的极小值。

(3) t 时刻,当  等于零时, 

t-0时刻之值。

称满足上述意义下的符号积分方程为广义符号积分方程,记为:

此问题分四步,第一步,完成E&R时空中R值随物理时间t,约束受控于边界条件:温度、湿度的分布参数系统的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虽然目前时空上时间轴是R,而且是离散值判据,但是茶性本身是随物理时间t连续变化的,只是判据R是离散值形态。第二步,将偏微分方程转为格林函数形式的积分方程组表达式。第三步,应用布特科夫斯基(А.Γ.Буткоьский)定理,给定R值泛函目标下,去计算边界参数的最优控制。第四步,完成E-R耗散关系表象方程。方程第二步、第三步已经在【29】中知道如何做了,现在只需要完成第一步和第四步。

在E-R关系中,给定R值泛函目标,计算出最优控制边界条件:温度、湿度的最优控制,获取仓储最优的E值,这是生茶仓储的最高境界了。不论新生茶还是老茶,其E值都是好茶判据的脊梁。

如果经过几代人的接力,达到仓储最优控制,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变分法。

一般变分法可以表述如下:

多元函数的目标泛函

约束条件

 (x 仓储温度,y 仓储湿度)

引入拉格朗日乘子  定义新泛函

该泛函取极值就是J[r]取条件极值,问题转变为求满足常微分方程

变分法是在偏微分方程没有演绎出来的情况下,用工程实验的经验方程来完成仓储最优控制,困难的地方在于在生茶仓储上谈经验方程?生茶仓储有品茗价值期间可能长达百年,这超过一个人做研究的寿命期限了。当然科学的手段很多,突破这些限制也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换一个思路,判定一下生茶茶性转化,是内源酶(还会有高手的辅助酶)为主的生化反应,还是微生物新陈代谢为主,微生物问题,在生茶仓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微生物,同一阶段又可能有多种微生物共存,微生物问题复杂些。

如果是内源酶(包括高手的辅助酶)是茶性转变的主力,虽然还需考虑酶类的自然解构,但是至少变分法方向就会简单一些了。

得仓者  得天下

三个舞台的简洁总结:

芭蕾舞,茶季没问题,茶在没问题茶季中有自然赋予的较高能量E,往往表现比较好,茶区也没问题,如果芭蕾舞改进收茶机制,引入选茶规则,则更强大。更可贵的是芭蕾舞强调的那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产生的茶,品茗上有极大的愉悦性。

广场舞,混乱,由于没有好茶指标,而香气、口感又不是好茶判定指标,也不能用当下香气、口感指向未来的期望。只能冠名名茶区、名山头、名寨、古树、大树这类优质茶方向来言说茶,成为一个狂欢的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其中有很多诚信的茶商坚守冠名茶区、山头、寨子,包括那些冠名副实的单株,是值得尊敬的茶商。

演化之舞,触动生命本体,通过生茶这个载体领悟自然、领悟生命。有好茶指标,茶区分明,茶季分明,茶类分明。有生茶描述时空,能指向未来。有仓储最优控制研究方向,目标是如何选择新茶未来超越何作如先生手里那片蓝标宋聘。

                              本文完   2021年12月31日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

*【图1、2】  嗅觉通道的生理解剖图、嗅觉系统生理解剖拓扑图取自《机器人嗅觉系统及相关传感器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作者:王昌龙   东南大学 2003 博士学位论文)

*【式1.2.2~1.2.19 】综合自 《神经信息学--神经系统的理论与模型》汪云九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第二版 王平著    科学出版社   相关章节

【1】QQ空间 2012年度文章:关于我们的普洱生茶研究

【2】《嗅觉识别模型研究新进展》郑茜茜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2月 39卷 1 期

【3】《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第二版 王平著    科学出版社    P 46

4《人工科学》【美】司马贺著   武夷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0

5《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美】约翰·H·霍兰著 周晓牧 韩晖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08 

6《生物物理学--能量、信息、生命》菲利普·纳尔逊【美】

           黎明 戴陆如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

7《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金日光 牟雪艳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8

【8】QQ空间 2019年度文章:知白守黑--生筋、阴筋、阳筋

【9】QQ空间 {2011}测量文章

【10】《分子厨艺》提斯【法】貓頭鷹出版2012.5

【11】QQ空间2018年文章:孤城之梦

【12】《从存在到演化》普里戈金【比利时】P197⁓P20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13】QQ空间2009年度文章:茶纲

【14】《从存在到演化》普里戈金【比利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

【15】《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普里戈金【比利时】

湛敏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6

【16】《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普里戈金【比利时】、斯唐热【法国】

曾庆宏、沈小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7】普里戈金(比利时)《从存在到演化》P186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熵: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第二版 汤甦野【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6

【19】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金日光 牟雪艳【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8

20QQ空间2020年度文章:奶中捞月

21】《经络是水通道》第二版 张维波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4

22QQ空间2020文章:铁沱训练记

23QQ空间2021文章:茶中捞月

24《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美】约翰·H·霍兰著 周晓牧 韩晖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08 

【25】QQ空间文章:{2011}

【26】《人工科学》【美】司马贺著   武夷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0

【27】QQ空间2018年度文章:新思维导图及云南三大类茶研究

【28】钱学森 宋健 《工程控制论》科学出版社 1980.10     P435

【29】《扩散过程的最优控制》 作者:丁乔松

            《机械工程学报》1985年3月 第21卷第1期 P10~P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