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静无为的境界        ———读《老子》有感

 情缘半岛 2022-01-02

​      《老子·第五章》有这样一段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与“不言”相对,指政令繁多。数穷:屡次失败。守中:持守虚静。

        老子通过“刍狗”“橐龠”两个比喻来阐释这一道理。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把它扔掉或烧掉。刍狗作为祭品,人们对它并无爱憎。橐龠(tuó yuè):风箱。老子认为,天地没有偏爱,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全靠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一个大风箱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大,生生不息。因此,政令繁多却屡遭失败,还不如虚静无为。

       在这一点上,老子与孔子似乎有诸多相似之处。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事而慎于言”,甚至主张“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将言论提升至关乎国计民生的高度。孔子是从“有为”角度出发,老子所谈的却是“无为”,主张为政不在言多,其所说的“守中”的“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不是儒家所谓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

        政令不在多、更不在繁,而是需要保持稳定、保持定力,才能做到“蹄疾而步稳”。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把握大势。

        所谓“守中”——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守住根本,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以不变应万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