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说的“守中”就是要身正、行正、心正(连载36)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第五章 不偏不倚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天,我们进入第五章《不偏不倚》的第六层面:守中就是要身正、行正、心正;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首先,不如守中,就是恰到好处。

       本章的最后一个结论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的“言”不仅是指口头语言,也是指在头脑中的思维语言、书面上的文字语言,还有日常的行为语言等等。这里的“多”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不仅是指数量巨大,也指多余。

       老子所说的“不如守中”就是恰到好处。这里的“守中”,就是不偏不倚就如驾驶汽车一样,不能老是压着线开,否则稍微一偏就可能走到沟里或容易撞车。这里的“守中”,指的是做事做人方面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应该动而不动也不行。作为人类来讲是需要运动的、做事的:身体在运动中强壮,智慧在做事中激发。所以人们常说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但生命不在于多度运动,也不在于乱动。


       其次,守中,就是身正、行正、心正;就是要守住自己的本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多言、多动都容易滋事,此事滋生彼事,以至于忙碌无穷,自己疲于奔命,也让别人跟着疲惫。现代人多心浮气躁、多言成瘾、多动成瘾。有人为了一句谎言或为了掩盖一个小错误,要再说上成百上千句话。可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够圆满。所以,守中也就是要您自己保持动静的平衡,要使自己保持在长治久安的状态中;守中就是守住自己心中的道。

       本章为什么要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如果到了此时才强调人人要相亲相爱,恰恰是因为很多人已经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很久,所以才需要后天教化大家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要和平,不要战争,不要互相伤害……所以老子认为,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


       再次,守中,就是守住天地和圣人的“不仁”。

      “不仁”就是没有偏爱;就是天地尊重万物自身的生命规律,让万物自然运作,自行枯荣。一棵树从枝繁叶茂到落叶飘零,一朵花从芳香四溢到落红满地,这些就是它们自身的运行规律。花朵树木只有经风历雨之后才会变得绚烂茁壮,一直生长在温室之中,让人欣赏起来总会有一种贫血的感觉。自然界的事物如违背了其规律,价值也会因而大打折扣。就像我们现在随时都可以吃到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但其营养价值比应季蔬果要相差很远。

       所谓自然,其原初的含义是指本来的样子。自然界的事物都应该非常自然,人生同样应该如此。守中,就是活出真我,就是活得自然。要想活得自然,就应该舍去一些自己本来不想要也不需要的东西。


       综上所述,本章讲的就是一句话,即:大道不仁。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的两位巨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亲爱的情感和行为。“仁”,在儒家体系中被看得极其重要!

       但“仁”在《道德经》体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概念。老子认为,“道”是融通万物的。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也就是说,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品,因而就没有被丢弃的物品。老子所说的天地圣人的“不仁”和“视万物百姓如刍狗”,就是强调了天地和圣人的一个理念:即对万事万物、对每一个人都要平等视之,抛弃一切的偏见,而永远保持一颗公平的心。


       明天,我们将开始《道德经》第六章的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