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之六气有余与不足

 缠绵168 2022-01-03
以三阴三阳合四时,属于运气学说中的“主气”。

厥阴风木之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是为初气。
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是为二气。
少阳相火之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是为三气。
太阴湿土之气,主秋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是为四气。
阳明燥金之气,主秋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是为五气。
太阳寒水之气,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是为终气。
此即“六气季”。
根据五脏配合五行的规则,则厥阴风木主于肝,少阴君火主于心,少阳相火主于心包,太阴湿土主于脾,阳明燥金主于肺,太阳寒水主于肾,从春夏至秋冬,以次相生,惟少阳相火则随少阴君火之下。

三阴三阳之气有太过不及的变化,则可影响到相应的脏发生病变。若六气季之主气出现了盛衰,形成太过或不及之气,即可发生疾病。

一、初气厥阴风木
1.气有余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痹证,是由风寒湿邪侵袭留着,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筋脉挛急而致疼痛之证。“阴痹”指偏于寒性的痹证。大凡初春,阳气始生,阴气仍盛,风寒湿邪犯人,以寒性偏重而成阴痹。“滑”“涩”系指血气运行的两种状态。滑者,流行太过,收摄不及,故易生“疝风”之病;涩者,运行迟缓,气血不畅,故易致“积气”。“狐疝风”,张介宾注云:“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狐之昼伏夜出,阴兽也。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风”当作“气”解。本段经文表述了六气主气之初气厥阴之气有余,可以导致阴痹。若气血运行过于滑利则成狐疝风,或称肝风疝。

2.气不足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不足则生热痹……涩则病少腹积气。”热痹,其以疼痛、有灼热感为临床见症。盖因厥阴风木肝阴不足,阳气偏胜所致。诚如《素问·痹论》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气血运行涩滞,则导致肝经行于少腹部位积气,故谓“病少腹积气”。

二、二气少阴君火
1.气有余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滑则病肺风疝。”“皮痹”,为外邪先客于皮而致皮痹。“瘾疹”,为皮肤出现时隐时现之皮疹。《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论,故少阴心火有余,加之皮痹郁久化热,而成瘾疹。“肺风疝”,多由外感风邪,心火不能胜火邪,积郁而阻于肺而成。风则肺动,疝则肺积。上述经文表达了六气主气之二气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瘾疹。气血过于滑利,风动肺积而致疝,则患肺风疝。

2.气不足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不足,病肺痹……涩则病积,溲血。”《素问·痹论》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因五行制化,火克金,少阴不足,心火炽热,灼肺津为痰,肺失其清肃降气,故痹塞不通而发。“溲血”,即尿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病脉证》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不通。”上段经文表述了少阴之气不足,则发生肺痹。心肾属手足少阴经脉,心移热于下焦,则湿热蕴结而尿血。

三、三气少阳相火
1.气有余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滑则病肝风疝。”“筋痹”,盖因风寒湿邪乘虚入筋,游行不定,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对此,《素问·长刺节论》有“病在筋,筋挛节痛,名曰筋痹”之论。“肝风疝”,多由热邪淫气聚筋而致。上段经文表述了主气之三气少阳相火有余,可以发生筋痹;手足少阳经脉布胁,故相火有余,与血气搏于胁而有胁满之证。气血过于滑利,风热淫邪聚筋而致疝者为肝风疝。

2.气不足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阳)不足,病肝痹……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肝痹”,此证多由筋痹不已,又感外邪,因肝阴不足所致。上段经文表述了六气主气之三气少阳相火不足,命门火衰,肝阴不足而血不养筋,则时筋急而成肝痹。目为“枢之窍”,虚火上炎于目故痛。

四、四气太阴湿土
1.气有余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滑则病脾风疝。”“肉痹”,即肌痹,痹在肌肉也,乃风湿偏胜所致。《素问·痹论》有“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的记载,《长刺节论》有“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的论述。“寒中”,寒气在中也,对此《至真要大论》有“长夏善病洞泄中”的记载。“脾风疝”,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认为乃“脾疝之因外感于风邪者”,为长夏季节,风气合主气之四气太阴湿土之气而致。上段经文表述了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

2.气不足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太阴)不足,病脾痹……涩则病积,心腹时满。”“脾痹”,谢观认为:“脾之病于脾者。”此证盖因肌痹日久,脾虚湿困,复感于邪所致。上段经文表述了太阴之气不足,脾失运化,则发生脾痹,若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五、五气阳明燥金
1.气有余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滑则病心风疝。”“脉痹”,痹之在脉也。《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以夏遇此者,为肌痹。”主气之五气为阳明燥金,夏末之热与秋之燥相杂,故燥热之气有余则“病脉痹”“身时热”。“心风疝”,心疝是风燥合邪,伤肺伤血,心气抽掣而不得散而致。上段经文表述了主气之五气阳明燥金之气有余,可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之症;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

2.气不足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阳明)不足,病心痹……涩则病积,时善惊。”“心痹”,心气闭塞之病。上段经文表述了阳明之气不足,气血生化不足,造成心气闭塞,心脉失荣而致心痹。虚则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功能不足,气血运行涩滞,故形成腹部积聚,气血亏虚则心气不足而时善惊。

六、终气太阳寒水
1.气有余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滑则肾风疝。”主气之终气太阳寒水为冬之气。“骨痹”,痹在骨也。《素问·痹论》云:“以冬遇此者为骨痹。”“肾风疝”,乃风寒合邪而致疝。上段经文表述了主气之终气太阳寒水有余,则可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之症;邪盛脉中,气血过于滑利,则病肾风疝。

2.气不足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太阳)不足,病肾痹……涩则病积,善时颠疾。”“肾痹”,肾气不宣行之病,或因骨痹日久,复感寒邪而成。太阳主一身之阳,终气太阳经气不足,则发生肾痹。若气不足,阳气不得通达,气血运行涩滞,则发生积聚,或阳气不能循背上行颠顶,髓海失荣,脑络痹阻,则时时善生颠顶部疾病。
                             扫一扫添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