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运用经验

 大爱润康 2022-01-03

图片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之功,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方。王庆国教授学宗仲景,术用经方。王师盖以症状为表象,抓准病机,行医五十余年,善用此方化裁治疗眩晕、心悸、胃痛等各科疾病,屡获良效。兹将王师应用此方之经验撷取一二并附医案以飧同道。




神明于规矩之中,变通于法度之外




紧扣病机,异病同治

王师强调,盖以症状为表象,病机为实质,抓住病机为扩大经方运用范围之重要途径。无论何病,只要符合阳虚饮停的病机,便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王师临床诊断时,常询问患者是否后背发冷怕凉,王师认为这是苓桂术甘汤证非常重要的症状。他亦重视观察患者舌象,患者舌质常呈淡嫩或胖大,舌苔一般较厚腻,多水滑,甚至水滑欲滴。此外,还要望患者面色,部分患者见面色黧黑,甚者有水斑,脉多沉弦、沉紧或弦滑。出现以上表现时,常辨证为阳虚水饮证,再结合其他症状表现,灵活变通,将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耳源性眩晕、慢性胃炎等多个系统的病证,常获良效。

图片

遵从古贤,扩大应用

王师重视叶天士对于苓桂术甘汤的化裁心法。临证时见阳气虚损,水饮侵犯上焦,引起咳嗽、气喘时,加杏仁、薏苡仁、生姜或干姜温化痰饮,宣肺止咳,引起胸痹心痛时,加薤白、半夏通阳化痰散结。若见阳虚饮停所引起中焦病证,如胃痛、呕吐时,加半夏、生姜合成小半夏汤以通阳化饮,降逆止呕,因湿伤脾胃中阳,加炒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当下焦肾阳虚衰,见下肢水肿、小便不利时,加附子温补肾阳,生姜发散水气。

图片

加减化裁,提高疗效

王师强调,若想提高经方的临床疗效,需要在经方的基础上因证/症加减,包括药味、药量的加减以及合用他方,保证在切中病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扩大经方主治病证的范围。王师临证时,患者的病证凡是符合阳虚水气上冲,均可在苓桂术甘汤基础上加减进行治疗:兼见失眠加煅龙骨、煅牡蛎、首乌藤以重镇安神;兼见心动 过缓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和三仙汤振奋心阳;兼见眩晕加泽泻利水除饮;兼见血压高加夏枯草、钩藤、川牛膝平肝息风;兼见小便不利水肿加附子、五皮饮 等温阳利水消肿。

图片

古药今用,中西结合

在处方用药过程中,除基于中药的性味功能,王师还强调应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而总结的经验与现代研究十分相符。如临床上常用茯苓利水消肿,宁心安神。桂枝常用来治疗心悸、水肿等症。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常用来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王师在临床上治疗失眠患者常加用首乌藤,除考虑到性味功效,亦因了解其确有镇静催眠的药理作用。王师认为古药今用、中医结合、融会新知,能更好地发挥经方的作用。

图片



验案举隅




眩晕 患者某,女,48岁,初诊无诱因突发眩晕,持续不解3月,核磁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为耳源性眩晕。右耳耳鸣3年。平素失眠,入睡困难,大便干燥,习惯性便秘8年余。有时自觉小腹有气上冲于胸。月经量少,经期规律。舌质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滑。中医诊断:眩晕。中医辨证:心脾阳虚,寒水上冲。治法:温补心脾,利水化饮。处方:茯苓30g,桂枝15g,炒白术30g,炙甘草30g,泽泻30g,柴胡10g,炒黄芩12g,法半夏20g,白芍30g,党参15g,乌枣30g,当归20g,炒酸枣仁30g,煅牡蛎(先煎)12g,煅龙骨(先煎)12g,首乌藤50g,浮小麦30g,琥珀(冲服)0.3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诸症皆减,继服上药7剂患者痊愈。

按:患者自觉小腹有气上冲于胸是典型的水气上冲的表现;眩晕、耳鸣是因水气上犯,蒙蔽清窍;大便干燥,习惯性便秘是因阳虚不能温化水饮,水饮停滞而不能正常化津以濡润肠道且推动无力所致;失眠、月经量少皆为肝血亏虚的表现。王师认为眩晕除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等原因,临床上因阳虚水气上冲引起眩晕的患者亦不少见,应辨证论治。此患眩晕即因阳虚水气上冲所致,遂用苓桂术甘汤化裁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以止眩。王师加用泽泻与白术合用取《金匮要略》泽泻汤之义,健脾制水;加酸枣仁、首乌藤、煅龙骨、煅牡蛎养血镇静安神;加党参、当归补脾益气,润肠通便;加乌枣、当归补血活血。二诊时,诸症皆有减轻,效不更方。用药各司其职,配伍精当,故疗效显著。

图片

心悸 患者某,女,70岁,初诊1年前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胃息肉切除术。现心悸,头晕耳鸣,晨起汗多,动辄汗出,失眠。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心悸。中医辨证:心脾阳虚,水饮泛滥。治法:扶阳驱水,温寒降冲。处方:茯苓20g,桂枝10g,炒白术15g,炙甘草 30g,生黄芪20g,党参20g,川芎10g,当归10g,麦冬20g,五味子15g,煅龙骨(先煎)20g,煅牡蛎(先煎)20g,柏子仁20g,炒酸枣仁20g,制附片(先煎)8g,丹参15g,薤白10g。14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复诊,服前方症均减。近日自觉烘热,恶寒,大便尚可。前方去丹参、炒酸枣仁,加法半夏15g,黄连10g,干姜15g,附片加至12g。14剂,煎服法同前。服药后患者痊愈。

按:本案患者为心脏病术后,见心悸、头晕耳鸣,晨起汗多,动辄汗出,结合舌脉象,辨为心脾阳虚,水饮泛滥之证,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减。加黄芪、党参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加党参、麦冬、五味子取生脉饮之义,益气养阴,敛汗生津;加龙骨、牡蛎镇静安神;柏子仁、炒酸枣仁补血养心安神,丹参、薤白宽胸理气,通阳散结。二诊时患者自觉烘热但恶寒,寒热错杂,因此加大附片用量温补阳气,同时加干姜、法半夏、黄连成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王师临证时常依据患者症状在原方基础上灵活遣药,如治疗阳虚水饮上犯所引起的心悸时,常加煅龙骨煅牡 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义温补心阳,共奏扶阳驱水、安神降逆之功。此案中半夏与附子同用,二者本为反药,但王师认为不应一概而论。临证中谨慎使用, 合理配伍即可。二者与党参、黄芪、桂枝、茯苓等益气健脾,通阳散结药配伍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图片

胃痛 患者某,女,62岁。初诊胃痛半年,饥饿易发,饮食寒凉则即刻胃痛,自觉心下痞满,时有水饮不化,胃中有水声,晨起恶心。舌淡红略胖,苔白略腻有水滑之象,脉沉弦。中医辨证:脾阳虚衰,水饮内停证。治法:健脾利水,温阳化饮。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9g,姜半夏9g,生姜10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复诊,患者自述药后3剂即晨起不呕,6剂胃痛明显减轻,诸症若失而愈。

按:脾阳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停滞于胃,所以患者饮食寒凉即引发胃痛,自觉胃中有声,心下痞满;水饮上犯,胃气上逆则晨起恶心;舌淡苔白水滑与脉沉弦皆水气病的典型之象。综上本案为典型的脾阳虚衰,水饮内停证。当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桂枝合生姜温通中阳,借鉴叶天士创立的“鼓运转旋脾胃清阳法”,加半夏、生姜合成小半夏汤以通阳化饮,降逆止呕。全方药少意深,四两拨千斤,体现出了王师紧扣病机、严谨用药、灵活加减的处方特点。正如近贤刘渡舟先生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