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善贷且成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1-03

【经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wàng)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②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③,夷道若颣(lèi)④;上德若谷⑤,广德若不足⑥,建德若偷⑦;质真若渝⑧,大白若辱⑨;大方无隅⑩,大器晚成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⑫。

【考注】①亡:通“忘”。如《列子·仲尼》:“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②建言:立言。③退:迟缓,畏缩。如《论语》:“(冉)求也退”。④夷道若颣:平易之道往往显得有瑕疵。夷道,平易之道,不是指平坦的道路。颣,丝上的疙瘩,比喻瑕疵、毛病和缺点。⑤谷:山谷,比喻低下、卑下。⑥足:《广韵》“满也,止也。”一说完美,如“常德乃足”(28章)。⑦建德若偷:非常之德往往显得浅陋。建通健,甚、非常的意思,如:健仰(非常羡慕,非常仰慕);健黠(指非常狡猾的人);健羡(非常仰慕,非常羡慕)。偷,浅薄,浅陋,菲薄,肤浅,浮浅,如《论语·泰伯》:“则民不偷。”⑧渝:水变污,浑浊。⑨辱:玷辱。⑩大方无隅:最大的方形没有边角。隅,边角。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地作为最大的方,自然没法看到它的边角,正如“地角天涯”谁都没看见过一样,也如今天我们知道地是圆的而看到的却是平的一样。⑪大器晚成: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后来比喻能成大事的人成就显露得较晚,本章里与成才、成事无关。⑫善贷且成:善于帮助和成全。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成,成全。

【考译】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时而留心尝试,时而忘诸脑后;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有立言这样说:明道之人往往暗昧,进道之人往往畏缩,平易之道往往显得有瑕疵;最上的德好像卑下,广大的德好像不完美,非常之德往往显得浅陋。质朴纯真往往显得混浊不开化,洁白无瑕的最是容易被玷污;最大的方形没有边角,浩大的工程总在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但只有“道”, 善于给予和辅助万物。

【导读】本章表达了老子对“道”的信念,或可称之为“道”的自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介绍了上中下三等人对“道”的不同态度,二是分析揭示“道”被嘲笑是因为它的质朴无华,三是阐明“道”的伟大之处,其中第二层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辨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按照对“道”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把人们大概地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注意,不是有人理解的统治者、平民和奴隶这三等,根据第38章老子对“礼”极尽贬斥的态度,他是不可能对人作这种划分的。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有人把“若存若亡”理解为将信将疑或者半信半疑,这不准确。“存”指存于心,“亡”通“忘”,指忘诸脑后,“若存若亡”指的是“中士”时而尝试时而忘记的那种对“道”若即若离的状态,对应“上士”的“勤而行之”,若翻译为“将信将疑”或者“半信半疑”,就意味着“中士”只是偶尔心动而没有一点行动了。

“不笑不足以为道”,面对一些人对“道”的冷嘲热讽,老子表现出豁达和释然的态度,他深知,这是由“道”的自身特点决定的,不是人们的错。早在第1章老子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章也说“道隐无名”,所以,“道”不被理解和接受,甚至受到冷落和嘲讽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是全经最难懂的一段了,特别是前两句,其中又特别是“建德若偷”,解老界讲的很乱。

首先,本段分为五层,分别是“明道”“进道”“夷道”、“上德”“广德”“建德”、“质真”“(色)白”、“大方”“大器”、“音”“象”。好多版本里“大白若辱”紧跟“上德若谷”后边,解读的混乱与这有关。这个顺序显然不妥,应该是咱们现在呈现的样子,即“大白若辱”在“质真若渝”后边。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每句话都与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即把“道”与“德”对应,把“上德”“广德”“建德”与“明道”“进道”“夷道”对应起来理解,并同时把“若昧”“若退”“若颣”与“若谷”“若不足”“若偷”对应起来理解。这样,我把前两句翻译为:明道之人往往暗昧,进道之人往往畏缩,平易之道往往显得有瑕疵;最上的德好像很卑下,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非常之德往往显得浅陋。

为了确保自己不陷入臆断,我还认真研究了高亨、陈鼓应两位高师的解读。陈鼓应老师把文中三“道”翻译为“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这样以来“道”真成“路”了。

高亨、陈鼓应两位老师都把“建(健)”理解为“刚健”,把“偷”解释为“懦弱”,“建德若偷”翻译为“刚健的德好似懦弱(怠惰)的样子”。这样解读显然是强调了“偷”与“健”的照应。“偷”本义就是怕见人,而且古汉语里“偷”“懦”近义,如“偷懦惮事”(《荀子·修身篇》),因此这样翻译已经是很难得了,体现出两位学者深厚的学养和考辨的态度。但这样以来,“建德若偷”与“夷道若颣”又对应不上了。

通过反复推敲斟酌,我还发现“夷道若颣”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整句的小结——平易之道好像有瑕疵;“建德若偷”是“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整句的小结——非常之德往往显得浅陋。这样,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此亦一家之言,到底哪种解读更合理,请读者自辨。

总之,要把每句都放到大的语言环境里面才能准确把握它的真实含义。

最后,老子在第二段的分析中,除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外,也蕴含着认识领域里的一个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现象是表面和片段,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是相对平静和稳定的,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现象用感官即能感知,本质靠思维才能把握。)现象表现本质,但现象与本质又经常不一致,甚至还有假象的存在,因此有了文中的一系列“ⅹⅹ若ⅹ”的比喻。第45章“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也是一样,我们甚至还可以联想到断臂维纳斯。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若昧”“若退”“若颣”,“若谷”“若不足”“若偷”……

老子通过一系列比喻向我们描述了“道”的特点,然后做出总结:“道隐无名”,却不会遮蔽它“善贷且成”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