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五十五)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五十五)----萧天石

(2011-06-27 16:17:01)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①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②故建言有之:③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 颣。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⑤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⑥质真若渝,⑦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⑧夫唯道,善贷 且成。⑨

    【注释】

    ①河上、王弼本皆作“勤而行之”,此从傅奕本。

    ②亡者,忘也。道之体用,万殊莫测,恍兮惚兮,瞻前忽后,中士信道未笃,故似存似亡,疑而未行。下士以道体虚无,贵弱弃 刚,贵柔弃强,以贱为本,以下为基,遂视道迂而大笑之。殊不知实运于虚,有生于无,虚无自然,正是道之体;柔弱处下,正是道之 用。故曰不笑不足以为道。

    ③高亨谓“建言”乃书名,又举《庄子·人间世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为证。然已难觅证。王弼注曰:“建,立也。” 

     ④夷,平也。颣,河上本作“类”,误矣。案:《左传·昭廿八年》“刑之颇颣”,服注:“颣,不平也。”“夷、颣”相对,与上文“明、 昧”相对、“进、退”相对同,故据王本改正。道之明者,微妙幽言,故如昏昧;道之进者,不与物争,故如退缩;道之夷者,高下随宜, 故如不平。唯上士能勤行之。案:范应元注“颣”曰:“丝节也。”梁简文注“疵也”。又《淮南子.泛论》:“明月之珠,不能无颣。”亦应 作“疵”解,原注“若丝之结颣”解误。二解均不逮《左传》服注佳,宜从之。

    ⑤辱,傅奕本作“(黑辱)”。案:《说文》无“(黑辱)”字。《玉篇》解“(黑辱)”字曰:“垢黑也。”《广雅·释诂三》“辱,污也”,仪礼士昏礼“今君子辱”,注:“以白造缁曰辱”,即知辱之意为黑。《玉篇》之“(黑辱)”乃后起之字。今从河上、王本作“辱”。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之意。

    ⑥“偷”为“愉”之假。《说文》:“愉,薄也。”建德之人,若薄而不立,与上句“广德之人,若虚而不盈”相对。

    ⑦傅奕本作“输”。毕沅谓“渝、输,古通”。《说文》:“渝,变污也。”朴德之人若污浊。

    ⑧方之大者,无所不通,故无圭角。器之大者,真积力久,故而晚成。大音无声,而众音由之而出,故谓希声。大象无象,而众 象由之而成,故谓无形。道乃万物万声之所出,而其自身却无形无象无体,故谓道隐无名。

    ⑨贷,《说文》注“施”也。《广雅.释诂三》注“予也”。善贷即善施予,犹八章之“善利”。道隐无名,无形无声,因物循性,自然 顺成,故善施予而成其大。

    总阐行道修道秘要第一

    上章全旨,为老子传道之四句教。以其与物反矣,与世反矣,故老子恐人之闻道而不知信焉,信焉而不知守,守焉而不知行,不能法 “天行健而不息”,且道不贵在闻知,而贵在行证,故继而勉人力行不懈,并再详示修道秘要,以为法守。故开章明义即曰:“上士闻道,勤 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夫大道之为道,与天地准,先天地生,故又与先天地准,与先天地之 先天地亦准,故首章即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道之大与玄而无极也,故庄子曰:“道不可传,亦不可受。”老子分世间为上、中、下 三种人,而唯上士圣智之士,闻道而即能动而行之;斯可与入道得道矣。中智之士,慧根不及,不易开悟,闻道而将信将疑,若存若亡,即 有行者,亦乏信心、诚心、恒心、勇猛心与精进心,势必时辍时续,半途而废;亦不可以入道得道。唯下愚凡夫之下士则不然,以其习于 世见与俗见,故一闻道,即以为有反于常而大笑之!夫道大,不易知也,不易明也,不易悟也,故又曰:“不笑不足以为道。”此世间所以 “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鳞角”者,以中下根器人众,而大智大慧之上根人寡也。故老子曰:“知我者希,则我贵。”庄子亦称其道曰:“万 世之后,遇一大圣,得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盖若尽人得能闻而即知之明之悟之,则天下何圣智之众也?是以吕祖纯阳子有言曰:“天 涯尽说人寻我,走遍天涯不见人!”阳明恒谓“满街都是圣人”,纯阳则谓“走遍天涯不见人”,盖无可与言道、无可与传道之人,可不痛 哉?此老子之所以有“不笑不足以为道”之叹也。

    老子慈悲心切,恐世人不明”即反即正,即正即反”,与“守反得正,用反得正”之道,特继举古圣之建言以明之,而示世人以修道之 要,俾资有所守,与有所行。

    夫明道若昧者:圣人虽明并日月,智周万世,而能光而不耀,暗而不章,聪而不用,大智若愚也。

    进道若退者:圣人处世,谦以自守,卑以自牧,不敢进寸而退尺,以退为进,所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

    夷道若颣者:圣人心与道合,夷行若颣,混俗同尘,处其薄而不处其厚,解其纷而不约其结,所以和而不同,颣而不颣也。

    上德若谷者:圣人虚心若谷,涵盖天地,无所不容,无所不应,所以致虚极,而守上德不德也。

    大白若辱者:圣人纯白索朴,性天全真,一尘不染,而能含垢若污,不与世知,所以“知其白,守其黑”,而致天下之大白也。

    广德若不足者:圣人德被天地而不为功,泽及万世而不为德,广广乎廓然与天地同其大,不为有而若不足于道也。

    建德若偷者:圣人澡厉神明,潜修道妙,因物自然,顺性建德,且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皆善,而不求人知,所以自安偷薄,而 自隐无名也。

    质真若渝者:圣人心同日月,贞介全真,至诚尽性,养中致和,守一致道,不矜不伐,所以自污若渝,而自藏其真以曲全也。

    斯八者,皆似反而实正,故修道者,必守此而行,不可或违也。以上所教,旨在教人守道修道以成其大,成其大而无极也。大 而无极,则无可与伦,无可与方,无可比量,无可拟议,而亦无可以文字语言形容其万一也。故老子曰“道不可道”,孔子曰“默而识之”, 释迦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以凡可说者,皆非道也。夫道本虚无,致虚极,守无极,乃修道之不二法门也。以其虚无,故无名无字,无物 无象,无形无体;亦唯虚极与无极,方能成其大也。老子深恐世人不明上举八句教之圣义。故待又提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以喻之,使易明也。复结之以“夫唯道,善贷且成”,善贷且成者,以道之能生生万物而不息,化育万物而不匮,曲成 万物而不遗,功成德备而不居也。故曰:“反退者,天之道也。”顺天行者吉,逆天行者凶!君子于此,其知有以取法乎哉!

    参证章旨第二

    本章大要,旨在“自处反地”,以成其正道。老子传道说教,总在教人自居于天下之“反地”,以达其天下之“正地”。虽曰“反者,道之 动”,然反而动,必之于正,故守反居反,适所以得止于天地之正也。若群向天下人之所欲得者之“正”而行之,则群相与逐鹿,而必争矣。 圣人则不然,常自处于天下人之所恶,自处于天下人之所不欲,而以人之所欲得者予之,所欲利并利之,所欲好者让之;而自取天下人之 所弃,守而处之,退而隐之,要亦曲全其大之道也。曲全其大者,守小以成其大也。故曰:“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斯即为守反行 反用反,而自“反成”之道也。圣人之为道也,以法天地为道,以法自然为道,故不可有我相存乎其间也。有我者,常终不能有我;唯有无 我者,方能有大我。以我入天地,则即臧我于天地;藏我于天地,则无我,无我而我与天地永存永生,此善藏而亦善隐者也!

    明道、进道、夷道、上德、大白、广德、建德、质真,皆盈之属也。昧、退、颣、谷、辱、偷、渝,皆虚之属也。道如水之善利万物,若不能 明道建德,其何以善百姓利众生?然天道若张弓,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则明道建德,毋乃不明不建乎?不明不建,其将何以利万物 乎?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明道本明,昧非真昧,乃若昧耳;进通仍进,退非真退,乃若退耳;广德自广,不足 非真不足,乃若不足耳;建德固建,偷非真偷,乃若偷耳。本盈而不自盈,是善盈也,故有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故云“夫唯道,善贷且成”也。

    贷者,施与也,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之为功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为善贷者也,盈不自能,大盈若冲, 故其用不穷;施而不取,成而不居,故其功不去,其成不败,是善成也。违于道,执者失之,为者败之;夫唯道,善贷且成!故唯圣人,为 能助人,为能利人,为能善利天下而不争!以其不争,故能无私,而亦无尤。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方非无隅,以其大而不能抚其隅焉;器非不成,以其大不能骤成,而晚其成 焉;音非无声,以大音则不可闻,若无声焉;象非无形,以其大塞充周,而不能尽其究竟,故视若无形焉;万物皆有名,何以道无名?以 其道大,故无可名焉。而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而复大涵宇宙,细入微尘;无在而无不在,无存而无不存。故曰:道无而实有,道隐而无名。以有名可名则小,无名可名则大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