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反朴归真,无为无割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1-03

【经文】

知其雄,守其雌①,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②不离,复归于婴儿③。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④。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⑤,复归于无极⑥。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⑦。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⑧。

朴⑨散则为器⑩,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⑪,故大制不割⑫。

【考注】①雄雌:雄,比喻刚劲、躁进、争先;雌,比喻柔弱、谦下、处后。 ②常德:大德,恒德。*③婴儿:象征纯真,与后文的“无极”“朴”都指道的浑朴。④式:楷模、范式。⑤忒:差失,差池。*⑥无极: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⑦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谦卑、低下。⑧足:《广韵》“满也,止也。”一说完美。*⑨朴:本义是未加工的木材,这里指道性纯朴的原始状态。⑩朴散则为器:真朴散为宇宙万物。器,器物,指万事万物。庄子《马蹄》曰:“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⑪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⑫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割,切割、割裂。意思是完美的制作天然浑成而无需切割。比喻圣人因循万物本性而治天下。

【考译】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甘愿做天下小溪。甘愿做天下小溪,永恒的德就不会背离,回复到婴孩般纯真柔和的境地。

深知什么是显明,却安守暗昧,甘愿做天下范式。甘愿做天下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差失,回复到混沌真朴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川谷。甘愿做天下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完美,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

真朴的道散成宇宙万物,圣人顺应万物各自的朴性而用之,成为它们的主宰。所以说,圣人之治是不会违背万物本性的。

【导读】本章老子阐述了自己“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圣人“返朴归真”。 老子用“知守——常德——复归”这一个句式说了三句话,向我们描述了圣人返朴归真的道理或过程。

第二层,圣人“用朴无割”,大制不割。这一层,老子承接上一章谈的“因人因物”“依乎天理”的御人驭物原则,再次强调了顺因自然、抱朴“无为”的政治治理理念。

万物有对,雄雌、白黑、荣辱都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老子在阐述过程中运用了辩证思维。

阅读时还应注意两点:第一,“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即“不争”,其本质还是“清静无为”;第二,“雌”(母、牝) 、“婴儿” 、“朴”等都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老子常用他们指代“道”或“德”,本章即是范式,前后好多章亦如此。

【辨读】老子开篇用一个句式三句话阐述了圣人返朴归真的道理或过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刚健躁动、争强好胜的样子;“雌”安静稳定、柔顺谦退的样子。做一条小溪,不与江海竞流,这就不会背离常德。溪水,上善若水,小溪欢快跳跃,不正象天真活泼、无知无欲的婴儿吗?“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道是非黑白,却甘心守持暗昧混沌的心态,如无所见,甘愿做天下的范式。

人当然要明辨是非黑白和善恶对错,但即使你懂得够多,也须知“多言数穷”,诚如老子前文所警示我们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即使你脑洞大开,能不自以为是吗?(10章)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有实力的人,从来都是外表愚钝而内心澄明,即大智若愚。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永远都只是一小部分,犹如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永远都只是一个边角,那海面下不可见的一大部分才决定着它的演变方向。这启发我们,对天下万物,既要看到它表面的样子,更要懂得它之所以如此的背后原因,掌握了那个背后的主宰力量,才能真正地掌控全局。这便是“知白守黑”的智慧。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为式”即成为范式,即德行的内化、固化、常态化,达到知行合一,德行当然就不会有差失。“无极”,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知白守黑”就是“归于混沌”。这有点“难得糊涂”的味道了哈。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四季更替、万物荣枯是普遍规律,世上没有常荣不衰,这是道的规律,强如贾府,最终还不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所谓“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孔尚任《桃花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此,即使身处荣尊也要抱持卑微的心态,不骄不躁,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像川谷那样卑微容纳。守辱方能不辱,守辱方能长荣,这便是“知荣守辱”的智慧。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象川谷那样兼收并蓄、包容含藏,德行才能充足饱满,最终达到道的境界。

老子把天下复归于道的过程描述为美妙的三部曲,三个分句,每个分句的三项内容呈递进关系,步步高,逐渐达到最高境界。

横向是三部曲,纵向也是三部曲:

文章图片1

纵横三部曲

第一,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知雄守雌”谓之守弱,“知白守黑”谓之守静,“知荣守辱”谓之得失超然、宠辱不惊;

第二,为溪——为式——为谷,“为溪”谓之归流、向道,“为式”谓之内化、表率,“为谷”谓之兼收并蓄和含藏;

第三,常德不离——不忒——乃足,“不离”谓之不违不背,“不忒”谓之抱守如一,“乃足”谓之全德、饱满;

第四,婴儿——无极——朴,“婴儿”谓之纯真,“无极”谓之混沌,“朴”谓之返璞归真。

守雌为溪、守黑为式、守辱为谷,都是处弱、处后、不争,含藏内敛,持静守柔,都是大德、恒德,如此便可“复归于道”(婴儿、无极、朴)。

以上为本章第一层,概言之即圣人“反朴归真”,第19章老子提到“见素抱朴”,比较之下,成语“返璞(朴)归真”应主要源自本章,即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纯真质朴状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散则为器”,朴为道,器为物,朴道生万物。朴道如何散为万物呢?老子在第2章就有了交代,叫做“万物作而弗始”,就是说让万物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和发展,滋养万物却不为其创始、谋划和干预,不刻意主宰万物的样子。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用的是什么?用的是“器”,但遵循的却是“朴”,即遵“朴”而用“器”,根本的在于用“朴”。“朴(道)”孕育万物的原则是因循事物本身的性质,任“万物(自)作”,圣人遵循这一原则,对百姓生活也不横加干涉,就得到百姓的拥戴,成为百姓的“官长”。意思是说,圣人治天下亦“用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无为而治”。

朴道和圣人的做法启示我们,“大制无割”,真正的巨制不需要剪裁,是“天工”,即“大制无制”“大制不制”。为什么说“大制无割”呢?“割”从刀从害,因此,“割制”必是破坏在先,而“天工”无割。道生万物就是“无为”“无割”、任其天成,即“万物作而弗始”。圣人亦是,即使他办了很大的事,建立了很大的功勋,也不会惊天动地、扰动百姓,正所谓“太上,不知有之”(17章)。“善行无辙迹……善结无绳约”(27章)也都是“无割”。

本章最后的结论部分理解难度较大,围绕它也产生了较大分歧。有研究者把“无割”解释为“不可分割”,把“大制无割”翻译为“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这就丢掉了“无为”这一灵魂,比老子的本意偏狭多了。“大制无割”符合现代系统论原理,正如中医学理论符合系统论原理一样,我们可以遵循这一原理应用于宏观和微观管理,包括建立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它本身的含义却远远不仅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把“大制无割”理解为“完善的政治制度体系”,一是可能受了苏辙《老子解》的影响,二是没有读出全章“抱朴”“用朴”的主旨,根本的则是因为没有牢牢把握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无为”,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今鉴】1.反朴归真

2.坚持系统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