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模式教学 ——以名词性从句教学为例 王国己 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让其死记硬背还是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让其学会学习,能够自主自发自动地去探索? 如何真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方法,形成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的,并致力于添加和修改学习者将进入教学的信息和理解。”(玛丽·艾利斯·冈特,2006)。教学,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解是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习得的。 教学,要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一些概念似是而非,含糊不清。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不清,学生的思维难以明了,清晰,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就稀里糊涂,在完成一些联系时,总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障碍和问题。教师在一遍一遍解释,讲解,学生仍然在一遍一遍出错,反复。 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笔者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对相关内容就没有建构起一个清晰的概念图式,更加缺乏思维的能力,也不知从何思维。对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只停留在听老师讲解的浅层程度,让自己动脑进行思维就开始犯难。 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教给思维方法,掌握思维工具,比具体一个两个知识点更加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是天生的概念生成者。这是一种教学信念。“人们总是通过不断地对事物、事件、情感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概念。”(布鲁斯·乔伊斯,2014)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思维超越所给资料的范围,学生们收集信息、检验信息,然后把它们组织成概念并学会运用。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有目的的发展学生的产出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语法项目“名词性从句”时,笔者采用了这样一种教学流程: 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所学课文中的所有从句并观察他们的特征。 第二步,教师板书一个正例,板书一个反例,让学生观察,然后将找出的例句进行分类,当学生说到与正例相类的例句时,说yes给予肯定并板书在正例类,当学生说出的例句属于反例是,说no并板书在反例类。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尝试说出他们的推测及依据。譬如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这些从句都是宾语从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That’s why….这样的句子也在内,就将这一特征的表述划去。 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概括,最终形成了本质属性的概括。 第五步,对自己的概括进行验证。 第六步,引出对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观察、概括、总结,将刚才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应用。 一般来说,概念形成的步骤是这样的:
举例、分组、贴上标签、重新组合、综合,都是高级思维的组成部分。语言哲学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习得是参与日常生活的一种形式。 同样,课程及学科的 学习,也是人们参与思维的一种路径。使用概念形成模式十分重要的目的是:以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基本过程。 没有思维过程的引导和实践,学生将无法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唤醒、鼓励、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人类观察、定义、分类,是为了理解。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说:“教育是连续不断的经验重组,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同一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现代建构主义的创立人列维·维果茨基、布鲁纳强调:概念的形成和深入理解是教学的关键目标。 学生要学会把新的观点和先前形成的观点、经验整合在一起,从中建构新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形成概念、学习概念和应用概念之外,更重要的,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教学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逻辑思维以及对知识本质的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