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尝试反馈法”课改之巡课听课札记(三)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不被理解吸纳的知识,没有迁移能力,不会在其他相关领域生根发芽,只会妨碍我们的思考。

有趣就是绕弯子。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一起过。——王小波。

丝路小学围绕“尝试反馈法”教学模式,全面展开课堂教学改革业已两年。下面继续就巡课、听课、评课、辩课中遇到的教改核心问题展开讨论,这些讨论可能不在一个逻辑层次上,但却是老师们在课堂中的重要困惑,亟待我们大家一起来破解。

本文是第三篇《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

【第一篇的链接】相信孩子,大胆放手——推行“尝试反馈法”巡课听课反思札记(一)

【第二篇的链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尝试反馈法”课改之巡课听课札记(二)

【正文】

日常听课中,我们总感觉青年教师研究教材不够,重难点把握不准,这似乎是刚入职老师的“通病”。

研究教材也好,重点难点也好,说到底就是要把握住学科知识的本质”。

什么是

百度词条里这样说——

本质,指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语出晋刘智《论天》:“言闇虚者,以为当日之冲,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闇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於蔽,则大於本质。”本质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对立统一的。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而存在的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但二者又有差别和矛盾。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质及其基本发展方向,现象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本质;本质由事物内部矛盾构成,是比较单一、稳定、深刻的东西,靠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丰富、多变、表面的东西,用感官即能感知。

学科教学中,我们就是引导学生首先是发现身边的一种“现象”,接着就是引导他们探究、发现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上文所言,本质是单一、稳定、深刻的东西。但是就小孩子而言,即不能直接教给他们“这个”,而是要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归纳推理,最终自己“再发现”本质(“真理”)。

就小学数学而言,就是每个数学核心概念固有的最根本的属性,是数学学科知识中单一、稳定、深刻的东西。

假象从否定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给人一种与事物完全相反的印象,掩盖着本质。假象的存在明显表现出本质和现象的矛盾。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现象与本质等同起来。

就学科教学而言,假象就是那些“反例”。教学中的“反例”、“变式”如果设计得好,正好可以帮助孩子们不断逼近本质、逼近“真理”。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3页)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9页)。

说了这么多,就数学而言,关键是如何把握数学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抽象、概括,最终形成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的本质知识呢?还是从一个听课案例说起吧。

【教学片断】

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从操作入手,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快摆出来了。接着开始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师:三条边是什么线?(学生答不上来)

师: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学生回答上来了是“线段”)

师:请同学们看,这三条线段是“围成”还是“组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有的说“围成”,有的说“组成”,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注意,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而不是组成,大家知道了吗?

(有的老师还会“封闭”这个关键词)

透过这个教学片断,大家觉得这样教学如何呢?

在本教学中,老师能够知道这个知识点中有些东西比较重要,必须强调,这是对的。但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去体会、在正例与反例中去辨别领悟。如果用“尝试反馈法”来上,又该如何上呢?我们是否可以这样——

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同学们,今天学什么?

生:三角形的认识。

师:看到这一课题,你们想一想,本堂课你们会学些什么?

生: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三角形的种类……

师:你们提的问题价值,我们本堂课重点来学习“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家有知道的吗?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请3人以内,强调要说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把学生说法中的关键词拎出来,写在黑板的一角。)

师:他们到底说得对不对呢?请阅读课本后,我们再来讨论、辨别。

接下来是组织讨论,最终落脚到“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这一知识本质上。如果学生说得不对,比如“组成”、“连成”、“形成”等,就让它们边操作、边画图、边思辨,最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列宁语)。

下面的正例与反例供同学们在讨论时随机出示,学生不断向自己的思维发起挑战。

          

为什么一个学科的概念,即本质知识特别重要。因为掌握了本质,也就有了利器。这样学生在后继学习与作业时,就不是猜题乱做,而是按照“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所有可能的问题或习题,这将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辨析几个概念】

说到这里,在必要把几个重要的术语辨析一下。主要是下面的一些概念,我也是看了好多资料,才算弄明白一些,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希望读者也一起加入来思辨。

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理性、信念、智慧……

一般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即分为两个阶段。现在有学者认识是三个阶段,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其中:

感性认识的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表象;

知性认识的表现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没有基本的思维形式,它是建立在多种规定性综合统一逻辑论证基础上的,是整体性和具体性的理性重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教给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一般性理念;同时,理念和实践各环节综合并进,又使理念转变智慧信念,最终成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思想武器

之前,一般把概念、判断、推理作为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但现在把它作为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同类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在内容上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其逻辑形式是从已知的几个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是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的表现。

为了把上述的各种与认识相关的术语关系表达清楚,我画了一幅概念图: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了,我们学科教学的核心本质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要,它是我们形成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智慧、理念信念的基础。如果学科本质的东西教不好,学生的考分不高是自然的,关键是他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也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

我觉得,人教版小学数学把各种重要概念用文字表述出来,并不让它淹没在各种数学叙述与图文之中,而让它凸现出来,这是好的做法。不要总是认为孩子掌握不了抽象的东西,就一刀切,把所有应该表明的东西都掩饰起来,这是不妥的。

最后还有一点,在这里也一并提出。就是专业概念、课本概念与前概念的区别。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做说明。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二年级有一个教学内容叫《推理》。研读教材的时候,我就问老师:什么是推理?它的专业概念怎么表述?数学课本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表述?孩子嘴里的“推理”会有怎么表述呢?你必须去研究这些,把关于“推理”的三个不同形式的“概念定义”弄清楚,如果这一点都弄不清楚,你又怎么知道把握到何种程度去展开教与学呢?

“推理”的专业表述,就是上面已经说到的: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其逻辑形式是从已知的几个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是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的表现。

“推理”的课堂表述,老师是否可以对这样这样说:推理是从几个已知条件中,通过有条理地思考,推想出一个结论的过程。

“推理”,孩子可能会怎样表述?这个不尽相同。可以会说“通过……,我想到……;通过……,我又想到什么……,所以……”,诸如此类。

再比如,有人教学“找规律”,你也要弄清“规律”的专业概念、课堂表述与学生对“规律”的描述性表达,这样你才能心中有数,因材施教,顺势利导。

深入本质,一通百通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用本质的知识来理解学习内容,来思考相关问题,这样才“真实、可靠”,这样才“思路清晰、良性循环”。如果我们不理解、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与规律,而是匆忙、一味的做题,即使在“题海”中,也无济于事。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小学学科教学的【要诀】

先把概念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然后才会有好的“判断”和好的“推理”(做题就是判断、推理、演绎的过程),这样既能保证考试成绩优良,也能保证核心素养落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