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解决问题时,紧扣概念和定理,不断回溯到定义和原理,不仅仅是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定义和原理来解决问题,提升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概念的汪洋大海中,却找不到驾驶船只的船舵。 譬如一些习题,总是指向某个原理的。在分析这些题目的时候,就要不断地回到这个原理,揭示这些试题与原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仅仅解出这道题目的答案。学会用概念来思考,是培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二法宝。 还譬如,你讲了结构决定功能这句话,那么在分析和讲解功能的时候,就要尽力地与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功能复述一遍。复述属于思维的最低层次记忆层次,而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分析,就到了思维的高阶层次分析层次了。 譬如一些化学反应的发生,一定是与该物质的结构有着必然的关系,当教师把这层必然的关系揭示出来的时候,学生就至少触及到了从物质的结构出发来分析它的功能至少说认知它的功能这个思维方法,就交给了学生一个探索世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从知识到思维,怎么做这个突破,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关注的要点,也是教学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境界的关键所在。 复习旧知的环节。复习就知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监测、确认学生的就近发展区,以便确定新的教学起点,开展新的教学。复习就知的方法,最好不是教师把“昨天讲过的再复述一遍”“简要概括一下”,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问对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监测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譬如用三句话来概括光的反射现象,就不如让学生直接做出一个光的反射现象光路图。因为前者是思维的记忆层次,后者是思维的运用层次,显然通过运用就完全可以检测出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的原理。 当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树立知识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给出具体的要求,给够操作的时间,给足思维的空间。尤其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信息提取、加工、整理的过程。结构化的信息才能够成为知识。能否成功结构化,体现在教师的引导是否恰当,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是否提升。这个时候,正是教师既要适时退出舞台,又要适时在场,让学生完成努力之后能够完成的部分,让学生能够得到努力之后也完不成时的帮助。 那种要学生浏览课文、梳理知识内容的话音刚落,教师就开始讲解、告知答案的做法,不会对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提升产生任何的效果。他们的思维只能是在听-记的层次上徘徊。 好多朋友都要我说具体的案例,我也知道有具体的案例比较好。但我的文章聚焦于课堂可以提升改进的地方,这样说案例就不太方便了。因为有些案例来自于他人的课堂,并不是我自己的课堂教学,说别人的不足,总是不太好的一件事。我也不想说得那么明白。而且我在课例的选择上,尽力避开同事的课例,而选择我在其它地方听过的课例。这种考虑还请提出要我多增加课例的朋友们的理解和原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