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不会划分课文段落时,这个老师居然…… 当学生不会划分课文段落时,这个老师居然…… 今天是中秋节,首先祝所有关心、关注、支持、留言、打赏、转发我公众号文章的朋友们节日快乐!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继续的支持和帮助,以文会友,以友傅德,是我们坚持不变的理念。 中秋节,大家忙过节。读不了长文章。三言两语把昨天上课的一点心得总结一下。 昨天的课,聚焦词汇,但以课文结 构为依托,以课文情境为意义,以事件及其发生先后为主线,开展教学,在阅读中梳理信息,以句子填空为支架表述所梳理的信息,在此过程中,聚焦于新的词汇与短语,把词汇与短语放在文本的情境中,通过语义转化等方式进行重组、重构与表述。 但在划分课文段落时,即把握文本的结构时,出现了三部分还是四部分之争。 显然,这个“争”是由于对文本结构吃不透而造成的。我初步诊断,之所以吃不透文本结构,是因为靠直觉划分文本段落的时候多,真正思考为什么要那么划分的时候少。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文本结构的要义所在。 我在黑板上写上(可惜因为县长要求教师不能带手机进教室,不然拍个板书,就不必要费这样的口舌了!): 1.然后画了一块面包,画了几片蔬菜和肉,然后又画了一片面包,旁边标上 a piece of bread, vegetables and meat, a piece of bread; 我问,这几样东西,现在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有关系吗?大家说,没关系。我说,对,就是几样零散的物品。 2.然后,我画了一片面包,面包上面画了蔬菜和肉,然后再画了一片面包盖在上面,我问,现在,这是什么?学生略带兴奋地答道:hamburger 汉堡包! 我问,现在你们看,这几样东西,有关系了吗?有!什么关心呢?我接着问。学生略微一顿,似乎想说什么,又觉得说不出来。 我在最上边的面包处写上up,在中间的蔬菜旁写上middle,在下面的面包旁写上down,我说,你们看,现在他们不但有了关系,成为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上-中-下的逻辑关系。但他们又是可以拆分的,是不是?而在他们相互贴合的地方,就是他们形成这种关系的关键点。如果我们把这个汉堡包比喻成文章,这就是文章的整体与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在他们贴合的地方,就是文章起承转合之处,就是我们要把文章划分开的地方。 3.然后我写了一个散号,说,这种关系可以有很多,可以是因果关系,可是并列关系,可以是递进关系,可以是总分总,可以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尾……这就是文章的逻辑结构,也是我们划分文章段落的依据。 我看同学们的表情,都露出一个欢喜、顿悟的样子。 这是昨天课堂上一个生成。正因为这个生成,昨天预设的内容并没有完成,但我觉得这节课是值得的,也是实实在在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的课。写出来跟同道分享。如果有失误或者不当的地方,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