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康复技术笔记

 体内困着小兽 2022-01-07

​         第一章  运动康复实用技术总论

运动康复技术:包括针对关节、肌肉、神经、心肺的功能促进技术,运动疗法是其主要技术方法。

运动疗法:患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主动或被动应用各种运动来矫正异常姿态,改善病变和消除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康复技术的适用范围:

     关节——关节松动术

     肌肉——骨骼肌肉力量训练

     神经——协调、灵敏、平衡训练

     心肺——有氧、无氧能力训练

运动康复技术的目的:矫正姿势,改善病变,恢复功能(亚健康人群、运动损伤人群、术后人群、功能障碍人群)

运动康复技术的特色:

1、强调三个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形态与功能的统一;体能与处方的统一

2、突出预防功能:运动康复技术从改善人体机能的角度出发,突出预防功能。

运动康复技术的实施原则:

(一)运动康复的基本原则

1、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是运动康复最基本、最具特色的原则,运动康复所要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功能障碍,为了克服机体的功能障碍就必须进行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不仅指对某个器官、组织的功能训练,而是从整体的功能训练以满足个体生活、职业的需要。

2、整体康复      

3、重返社会  

4、康复预防

运动康复的特殊原则:1、身体锻炼为主;2、因人而异;3、循序渐进;4、持之以恒;5、适当负荷

运动康复技术实施的目的:

增加关节活动度

增加肌肉的肌力和耐力

抑制肌肉异常张力,缓解其紧张度,使肌肉松弛

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

改善异常运动模式

消除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身体移动和站立行走功能

提高平衡功能和运动协调性有障碍的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施行运动功能的再学习训练,改善神经肌肉功能

改善心脏、肺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

10、增加患者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

11、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运动康复技术的实施形式(在运动疗法技术中所应用到的基本运动种类):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主动活动、抗阻活动

          第二章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技术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是指利用各种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以达到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功能的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生理因素:骨性结构限制、软组织限制、韧带张力限制、肌肉限制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病理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

2、关节周围疼痛

3、关节周围组织粘连

4、关节疾患

5、肌肉力量下降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分类:良姿位与体位转换、被动活动、牵拉、主动活动、关节松动术

牵拉时外力施加的“3S”原则:

缓慢(slowly):缓慢牵拉至关节活动范围末端

牵拉(Stretch)

保持(Sustain):10~15s,至少重复10次

肩关节:屈曲0~180,伸展0~60,外展0~180,内收0~45,内旋0~70,外旋0~90,水平外展0~90,水平内收0~45

肘关节:屈曲0~150,伸展0,旋前0~80,旋后0~80

腕关节:屈曲0~80,伸展0~70,桡偏0~25,尺偏0~30

髋关节:屈曲0~125,伸展0~30,外展0~45,内收0~30,内旋0~45,外旋0~45

膝关节:屈曲0~135,伸展0

踝关节:背屈0~20,跖屈0~50,内翻0~35,外翻0~15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适应症:

引起关节挛缩的疾病:如骨折固定后,关节脱位后复位,关节炎

肢体瘫痪:如脊髓损伤后的四肢瘫、截瘫等。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禁忌症:

肌肉、肌腱、韧带撕裂

骨折未愈合

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或皮肤手术后初期

心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期

深静脉血栓

关节旁的异位骨化

         第三章  关节松动术

关节的生理运动: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

关节的附属运动:关节在自身及周围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只能被动运动/伴随着生理运动而完成)

   关节松动术通过徒手的被动运动,利用较大的振幅、低速度的手法,改善关节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

关节松动术的分类:

1、摆动    2、滚动    3、滑动

4、旋转    5、牵引    6、挤压

每种手法持续30秒~1分钟

凹凸法则:运动骨关节面凸出,滑动方向与成角骨运动方向相反;运动骨关节面凹陷,滑动方向与成角骨运动方向相同。“凹同凸反”

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

力学作用,神经作用(保持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增加本体反馈)

关节松动术(Maitland手法)用于生理运动治疗(及摆动)时,关节活动范围要达到正常的60%才可以应用。

第四章 肌肉力量康复技术

骨骼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横截面

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比例(快肌/白肌;慢肌/红肌)

3、神经支配能力的改善

4、心肺机能

5、生物力学因素

6、肌肉的代谢能力

7、肌肉的初长度

8、年龄与性别

9、内分泌水平

生物力学因素:运动员的协调性、运动技术、关节的活动范围、肌群之间的平衡等。

骨杠杆:是生物运动链中环节绕关节转动,其功能与杠杆相同。骨杠杆的效率随肌肉的拉力角、阻力臂、动力臂的相对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屈肘的前30和末30最轻松)

雄激素对肌肉的促进作用。雄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成年女子的平均力量为男子的2/3。

运动的主要方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

肌肉收缩的形式:

(1)等长收缩

(2)等张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

(3)等速收缩(等动收缩)(张力=动力)(肌力3级以上)

等长收缩:是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肉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

等张收缩:是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肉长度发生变化,引起关节的运动。

肌力大小:离心 > 等长 > 向心

(三)常用锻炼形式分类

(1)开链运动 (近端固定远端关节活动;用于肌力康复训练后期)

(2)闭链运动(远端固定近端关节活动;用于肌力康复训练早期)

常用肌力康复训练的分类:

1、辅助主动运动:徒手辅助主动运动、悬吊辅助主动运动、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滑车重锤的辅助运动、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2、主动运动

3、抗阻力主动运动

4、等长收缩运动

等长收缩运动的优缺点:(肌力2~5级)

优点:训练方法简单可靠,患者容易掌握;在家中容易进行,不需要购买任何器械

缺点:对心血管造成的负担很大;只能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角度进行肌力增强训练

(四)抗阻运动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1、抗阻运动的注意事项:(向心收缩吐气,离心收缩吸气)(肌力4~5级)

避免持续的握力训练,防止血压过度增加;

增强负荷训练时避免长时间憋气;

在治疗师监督下进行负荷较重、危险性较大的训练;

负荷量要缓慢逐渐增加

2、抗阻运动的禁忌证

肌肉或关节出现发炎或肿胀的现象;

患者训练的时候或训练24小时后仍感到关节肌肉疼痛;

关节不稳定;

有Ⅱ级以上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合并症

肌力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2、选择合适的地点

3、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

4、注意阻力的施加与大小的调节

    部位:阻力通常加在需要增强肌力的肌肉附着部位远端

     方向:阻力的方向与关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反

     强度:强度平稳,非跳动性,能顺利完成全关节的活动范围

5、姿势、体位:选取防止代偿性运动的体位

6、固定主要作用肌的起点:如手、沙袋、带子

7、掌握正确的运动量:第二天不应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8、在肌力的强化训练中应防止出现任何代偿运动

9、做好正确详细的训练记录

10、注意心血管反应

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

以10RM作为运动强度的基准值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tens”法则——收缩10S,休息10S,重复10次,10组训练

短促最大练习——抗阻等张收缩后维持最大等长收缩5~10S,重复5次,每次递增0.5Kg

3、等动收缩训练 (利用专门器械)

4、超等长收缩训练(先离心,在快速向心)

RM:最大重复次数

1RM:能完成1次重复的最大重量

肌肉力量的练习:

负重抗阻练习

对抗性练习

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克服自身重力的练习

电刺激

      第五章   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core):通常指人体的躯干,包括脊柱、髋关节、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

核心区(大核心):指人体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区域。

核心区(小核心):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

核心肌群:32对肌肉

身体核心部位在运动中的主要功能:产生力量,传递力量,控制力量。

核心稳定性:指在运动中控制核心区肌肉的稳定状态,使力量和动作的产生、传递与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一种能力。 

    (核心稳定性的作用)核心稳定性具有稳定身体,传输能量,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构建运动链并协调上下肢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作用。

核心稳定性的组成:

控制子系统:主要由控制支配身体活动的神经系统组成。

主动子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产生力量,维持脊柱节段的肌肉肌腱单位组成,分为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

被动子系统:主要由椎骨体结构、椎骨关节结构以及韧带、关节囊、椎间盘等系统构成。

局部稳定肌:深层的肌肉,特点:小、短、薄。维持脊椎的稳定度。多裂肌,腹横肌,膈肌,盆底肌,腰大肌后束,腰部的髂肋肌,最长肌以及腰方肌的内侧束。低阈值被激活。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具有静态保持能力,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所以局部稳定性训练主要以深层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活动为主。稳定肌群之一的多裂肌,首要功能是本体感觉和运动感觉。

整体原动肌:浅层的肌肉,大、长。控制脊柱的运动方向,并产生较大的动作力矩,对抗施加在躯干上的外来负荷。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腰方肌及臀部肌群等。高阈值被激活。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通过向心收缩控制椎体的活动,这些大肌肉是控制脊柱运动的发力器,并且应付作用于脊柱的外力负荷,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脊柱运动和稳定性调节。

核心训练:针对身体核心区域肌群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协调和本体感觉能力的训练。

core training核心训练:包括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和核心肌群的稳定训练,力量训练影响稳定训练。

核心力量:是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支配下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

身体对重心的控制是核心训练的主要功能之一。

核心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八级俯桥进行测试(各级对应的分值)

核心力量训练:

稳态下的徒手训练:静力性练习(俯撑桥、侧撑桥,仰撑桥),动力性练习(仰卧屈膝上抬、仰卧两头起、俯卧两头起)。核心训练的初始阶段。

非稳态下的徒手训练:静力性练习(双腿撑球俯撑桥),动力性练习(肩脚撑球仰卧桥、仰卧球体屈体)。

稳态自由力量训练:闭锁式动力链练习(仰卧持球),开放式动力链练习(仰卧夹球)。

非稳态自由力量训练:闭锁式动力链练习(瑞士球坐位拉背),开放式动力链练习(平衡球高抓)。核心训练的高级阶段。

核心训练的作用:提高核心力量,可以增强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改善控制力和平衡性,提高能量输出,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预防运动损伤。

 1、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2、构建运动链,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

 3、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性。

 4、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力输出。

 5、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

 6、预防动作中的损伤。

核心训练进阶:

1、减少支撑点改变身体中心位置

2、使用不稳定器材来增加不稳定性

3、加长支撑点距身体重心的距离或提高身体重心的高度

4、左右肢体不对称地交替用力

5、变换练习速度和动作节奏,增加对动作控制的难度

核心测试与评估:

(一)核心稳定性测试

核心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八级俯桥进行测试。

(二)徒手动力性测试

核心力量的动力性测试主要测试核心肌群的快速收缩力量和力量耐力水平。

(三)核心负重测试

核心负重测试主要测试核心肌群的收缩力量、核心稳定性及整体协调控制能力。

第六章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于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协调功能:是人体的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

平衡功能包括:

1、保持体位

2、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态

3、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的反应

平衡功能分类:动态平衡、静态平衡

(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视觉、前庭感觉、躯体感觉、支撑面积、中枢神经

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输入 和 本体感觉输入。

平衡功能的训练因素:

1、躯体感觉:皮肤感觉、本体感觉

2、视觉:睁眼——闭眼

3、前庭感觉:旋转、快速改变体位

4、协同作用: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跨步动作模式

平衡功能的障碍:

1、肌力和耐力的低下

2、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下降

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

协调功能的障碍:

1、运动瘫痪

2、肌张力异常(肌肉特征:收缩性,弹性,伸展性)

3、过度运动症

4、协调运动障碍

协调功能障碍(共济失调)的分类:前庭性、感觉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平衡功能训练进阶(训练原则):

1、支撑面由大变小

2、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3、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4、从维持平衡到平衡被破坏时的姿态维持

5、在注意集中下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下保持平衡训练

6、视觉屏蔽

7、破环前庭感觉

   第七章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简称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基本特征: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

本体感觉:提供躯体运动和体位信息的感觉

神经肌肉:涉及的神经和肌肉

易化:使之变得更加容易

PNF的基本原理:交互支配(交互抑制),连续诱导,扩散,后续效应,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PNF运动模式的种类:对称,不对称,反转,单侧,对侧,对角线反转

PNF的基本技术:手法接触,阻力,强化,牵伸,牵引和挤压,时序,体位和身体力学,言语刺激或指令,视觉

PNF的特殊技巧:节律性启动(被动—主动—抗阻),等张组合(向心-离心同时),拮抗肌反转(动态反转、稳态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伸,收缩-放松,保持-放松,重复

上肢部分:

D1F  屈曲-内收-外旋(打球)

D1E  伸展-外展-内旋(起拍)

D2F  屈曲-外展-外旋(拔剑)

D2E  伸展-内收-内旋(回鞘)

下肢部分:

D1F  屈曲-内收-外旋(向内踢毽子)

D1E  伸展-外展-内旋

D2F  屈曲-外展-内旋(向外踢毽子)

D2E  伸展-内收-外旋

“跖屈抓指,背屈伸指”

PNF牵拉(牵伸)技术:

1、保持——放松

动作要点:静态拉伸10秒,等长收缩6秒,静态拉伸30秒

2、保持——拮抗肌收缩(针对拮抗肌较弱)

动作要点:静态拉伸10秒,等长收缩6秒,静态拉伸加拮抗肌收缩30秒

3、收缩——放松(针对主动肌较弱)

动作要点:静态拉伸10秒,向心收缩6秒,静态拉伸加拮抗肌收缩30秒

            第八章   渐进性功能训练

   渐进性功能训练是基于功能性训练的方法和运动疗法的应用原则的一种新兴运动康复技术。

  功能训练:独立改善人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能力(肌力训练)。

  渐进:机体的各个系统逐渐地超负荷使机体逐渐地承受更高水平的生理压力。

渐进性功能训练是基于SAID原则提出的。

SAID原则:机体会因适应特定的需求而发生改变。机体负荷(频率、强度、持续时间、训练模式),刺激,适应(Davis原则、Wolf原则)

渐进性功能训练模式的分级:

1、肌肉独立训练

2、肌肉独立抗阻训练

3、加入功能训练体位

4、功能和阻力的联合增加

5、对多个肌群增加阻力,挑战核心稳定性

6、加入平衡,增加功能性挑战、速度和(或)旋转

运动渐进性功能训练的准备:

1、治疗组织损伤

2、肿胀——进行渐进性功能训练时应该没有或只发生很小

3、疼痛—— 疼痛出现,活动减少

4、关节活动范围 —— 关节活动减少,淡化渐进性功能训练

5、力量——足够的肌力进行阶训练

6、功能性动作筛查—— 找出弱链

注意事项:

先评估,再训练

循序渐进进阶

适当调整计划

第五、第六级训练的非必要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