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破不断循环的人际诅咒,撰写新的行为图谱,改写人生内置APP(上)

 玖弋阁 2022-01-07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句话想必耳熟能详。面对压力时,男生成了山顶洞人,躲进自己的洞穴;女生成了小喇叭,在旷野里和另一个女生一通诉说。

当人们以为这种差异源于天然的两性差异,却不知这完全是反应模式的差异,还不足以上升到两性之间。

只要看过下面这本书,就能理解躲进山洞的男人和找人倾诉的女人,统统是在用“回避”的模式应对压力,这种模式和童年经历有关。




图式Schema,后天形成的自动化内置APP

童年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应对方式在本书中称之为Schema(图式),它就是一个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开发出来的APP。只要相似情景出现,APP就开始运作。

这个APP会在成年后变成我们人际关系的阻碍。好友出游不喊上你,你是不是感觉被抛弃了?此时你怎么办?和女朋友大吵一架后,听到她的哭声,你是不是心烦地想要逃离?但你又会怎么做?父母催婚,你是不是转身就回房间打游戏?凡此种种,如果按照APP的应对方式则会加深误解,破坏人际关系。

这款人类内置的APP里有四个模块: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成人人格,应对自我。本篇先介绍前两个模块。




APP模块一 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的模块对应一种幼稚的思维模式。它是童年的影像。

童年时期,我们需要获得的基本需求是:关系(与他人的稳固关系),信心(自信与能力),需求表达,快乐,边界(控制自我与外界的界限)。

这些要素是构成内在小孩模块的基础,同时形成三种形态。由于每个人接收到不同的要素成分,因此这三种形态比例也因人而异。

受伤的内在小孩

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幸福的内在小孩

一旦形成某种形态时,在我们成年后,某个类似童年经历的情景再现时,相应的内在小孩形态就会被启动,自动使用它的思维模式来应对。

受伤害的内在小孩,带来的负面情绪往往是:被抛弃,被拒绝排斥,羞耻自卑,不信任,情感缺失。

被宠坏的内在小孩,相反有强烈的报复心理,会大发脾气,愤怒冲动成为主导。娇生惯养、缺乏自律也都包含在形态中。

幸福的内在小孩,是最好的形态,它能发挥我们的优点,让我们勇敢快乐。它和其他两个形态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当它主导时,人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不过,幸福内在小孩不会一直处于上风,毕竟世界上没有完全幸福的人。最糟糕的情况是两种形态一起出现: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此时混合的感受会充满矛盾,无助和愤怒、孤独与攻击性。

这个模块单独运作时,可以说我们变成了一个烦恼的孩子。




APP模块二 内在审判者

内在审判者,它往往通过判断评价来影响我们。这个审判者的形成一般是我们在年幼时受到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喜欢用一定的标准去评判我们的人。

父母如果不能无条件地爱孩子,将孩子作为一种工具,比如炫耀,比如宣泄情绪,那么就极容易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个内在审判者,这个审判者会告诉这个孩子,他必须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才值得被爱,或者他必须会负担别人的情感,才能获得爱。

内在审判者也有三种形态:

成就的审判者

情感的审判者

惩罚的审判者

成就的审判者会对我们自己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几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标准。这个审判者常源自家庭对孩子的高要求和苛责。

情感的审判者,则会指责孩子为什么要拒绝别人,迫使孩子以别人的情感需求为第一,而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父母在争吵或者情感受挫时向孩子倾诉,或者向孩子诉说对方的不是,极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要对父母的情感负责,也容易让孩子承受不该他这个年龄承受的压力。

惩罚的审判者,则会不断贬低孩子,打击他的自信,将他贬得一无是处。

当这个模块出现时,我们变成了自己的审判者,不断攻击自己。最可怕的是受伤的内在小孩和内在审判者同时出现,那会造成双重的影响,可能让我们一蹶不振。




待续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们人生图式APP中的两大模块,下一篇将介绍后两个模块,并且会提供一些办法来改写我们的内置APP。

敬请期待。

【文/云玖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