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不是偶尔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个叫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并不hy 2022-01-08

“张胜兵中医”

导语:有大量的房颤病人心悸难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源远流长,依据房颤的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心悸”范畴对于心悸的治疗经方和时方治疗思路和用药颇有不同,但在临床上都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故作为医家应全面掌握,现将经方与时方治疗此证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帮助中医同仁。




01

经方治疗

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证治方药,其方法既简单又实际,,药物少而精,效力宏而大,且副作用较少,正如民间所云:价廉物美。

经方治心悸,结合的用药经验,再结合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心阳虚证

1.1心阳不足

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

治法:温通心阳。

代表方:桂枝甘草汤。

出自《伤寒论》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阳素虚,或发汗过多,更伤心阳,致心虚无主,故而喜按。“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悸,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也,是以补助心阳为主”。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使心阳复而心悸则安。 

1.2心阳不足,心神浮越

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

治法:温通心阳,敛摄心神。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出自《伤寒论》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若心阳虚而烦躁者,仲景则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方中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以龙骨、牡蛎收敛摄潜心神。

1.3心阳不足,痰浊扰心

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惊狂、卧起不安。

治法:温通心阳,祛痰敛神。

代表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太阳表受寒邪后医者误用火攻,使寒邪陷里,不能外达,郁而化火,炼津为痰,痰浊扰及心包,发为心悸。此外有表寒内有痰火,予桂枝解表散寒温通心阳、蜀漆祛痰、龙骨牡蛎镇敛心气。

2.心阴虚证

主症:心动悸,舌苔少,脉结代。

治法:益阴养血。

代表方:炙甘草汤。

出自《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心之阴阳气血亏虚,阴虚不能荣养心血,阳虚无力鼓动心脉,则见脉结代,心动悸之证。

炙甘草汤是迄今为止治疗心系疾病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方之一。

3.脾胃虚寒,气血两虚

主症:心中悸而烦、或腹痛,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治法:温中补虚。

代表方:小建中汤。

出自《伤寒论》102 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则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因脾胃有病而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的虚劳证候,也是通过建立中气而达到调补气血阴阳的治疗目的。

4.水饮凌心证

4.1心脾两虚,水饮泛滥

主症:厥而心下悸,或起则头晕,心悸,脉沉紧或沉弦。

治法:温阳利水

代表方:茯苓甘草汤或苓桂术甘汤。

出自《伤寒论》“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症状:“厥而心下悸”并兼有口不渴,小便不利,脘痞,苔白滑,脉沉迟。由于脾胃阳虚,水停中焦,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职,水气上犯于心,故必见心下悸动。

另有苓桂术甘汤和苓桂甘枣汤治疗脾虚饮盛引起的心悸,应当加以鉴别。

4.2心肾阳虚,水饮上泛

主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治法:温阳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由于太阳病误汗而致心肾阳虚,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上凌于心。

方中白术、茯苓,补脾以制水,生姜、附子,温肾以化水,芍药以活血脉、利小便,并兼制姜、附燥烈之性。

4.3心胃同病,痰饮内停

主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治法:降逆和胃,化痰利水。

代表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小半夏加茯苓汤则用生姜加茯苓,以祛胃中之水邪,加茯苓,是为加强其利水作用,两方目的重在消除水饮而达到心悸自消。

4.4心肺同病,痰饮不化

主症:心悸或心下悸,胸脘满闷,呼吸急促,呕吐泛恶,恶寒,咳逆,舌苔白腻厚浊,脉滑或弦紧。

治法:宣肺化痰。

代表方:半夏麻黄丸。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惊悸病》:“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病机:痰饮不化,滞留中焦,上不能通过肺气之通调,中不能借助脾胃之输转以升降,寒痰搏结,阻遏气机,气滞血瘀,则见心悸及脘。

半夏麻黄丸中半夏与麻黄,一宣一降,以蠲饮邪,取麻黄宣发阳气,半夏蠲饮降逆。但阳气不能过发,停饮不易速消,故用丸剂小量缓缓图之。且蜜与米饮皆为补正益气生津之品,令邪去而正不伤。

5.肝郁气滞,伤及心气

主症: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四逆散。

《伤寒论》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证实为肝胃气机郁滞,阳气内郁,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心气正常运行,则发为心悸,“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则发为四逆”。

四逆散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而透达阳气;积实主降,行气散结,宣通胃络,两药合用开降调气芍药、甘草制肝和脾、益阴缓急,四味相配,邪去郁解,气血调畅,升降有序,悸逆自愈。

6.邪郁少阳,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治疗:和解少阳。

代表方:小柴胡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统辖三焦,三焦为决读之官,水气通行之道路。本证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影响三焦水气的通调,水气不行,停滞于心,则发为心悸。

方用小柴胡汤,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少阳之郁滞;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加茯苓四两渗湿去水以定悸,合之有疏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处、和畅气机、津液得下之功,予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7.阳明胃热,扰及心包

主症:胃不和,心烦、心悸。

治疗:清胃除烦。

代表方:白虎汤或栀子豉汤。

《伤寒论》265 : “脉弦细……胃不和,烦而悸”,麻桂辛温发汗,助火而又耗伤津液,使病转属阳明胃,阳明热盛,胃络通于心,邪热上扰,故心烦而悸。

从仲景条文知现病位在阳明胃腑,临床若表现出大渴、喜冷饮、多汗、脉洪大、舌红苔黄等症状,若热重可用白虎汤加减治疗,若热轻兼有阴虚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若虚烦而心悸可用栀子豉汤。

8.阴虚火旺

主症: 心中烦,不得卧,伴有心悸。

治法:养阴清热。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303 条云: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 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凡肾水素亏, 邪从热化, 肾水不足, 心火亢盛, 心肾不交, 水火不济, 则心烦不得卧。此条虽未言及心悸,其心烦、失眠为主,亦可出现心悸之症

芩连以直折心火, 佐芍药以收敛神明, 非得气血之属交合心肾, 苦寒之味, 安能使水火升降, 阴火终不归则少阴之热不除, 鸡子黄入通于心, 滋离宫之火, 黑驴皮入通于肾, 益坎宫之精,与阿井水相融成胶, 配合作煎, 是降火归原之剂, 为心虚火不降之专方。

9 心脉瘀阻

主症:心胸憋闷,心痛时作,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等。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

伤寒论中有关瘀血致病的条文并未言及可导致心悸,但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或寒凝经脉,或情志抑郁,气机郁滞等,皆可致心血瘀阻,心脉不畅,而心悸不安,伴见: 心胸憋闷,心痛时作,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等。

对于心悸病证中出现瘀血阻滞之病机,经方中较少论述。可以选用后世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煎等作为主方治

图片

张胜兵作品《攻癌救命录》淘宝京东各大新华书店有售!挂号可获得签名书以及与张医生合影留念!


02

时方治疗

治疗心悸病,中医治疗原则是分清虚实论治,虚证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予以祛痰、化饮、清火。本病以虚实夹杂为多见,且虚实主次,缓急不同,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辨证分型。后世医家将其辨证分型如下:

1、心虚胆怯证

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剧,坐卧不宁,少寐多梦,多梦易惊,恶闻声响,少食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治法应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选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思虑劳心则重,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倦怠乏力,纳少腹胀,便溏,脉细弱。

治法应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选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眩晕耳鸣,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胁肋胀痛,善叹息,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应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选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

心悸眩晕,肢面浮肿,甚或咳喘不能平卧,胸闷胀满,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选苓桂术甘汤。

若心功能不全,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嗽或喘,端坐呼吸,

方选真武汤。

6、瘀阻心脉证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应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选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证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失眠多梦,胸闷烦躁,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应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选黄连温胆汤。

8、邪毒扰心证

心悸,胸闷,气短,发热恶寒,左胸隐痛,咳嗽,神疲乏力,口不渴,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应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选银翘散和生脉饮。

张胜兵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