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观点】读小说为什么要有策略?

 春天的花开Iris 2022-01-09

引子

寒假三年级读书会招募时,有家长跟我沟通时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出发,重点是放在怎样用孩子的方式激发兴趣。所有的方法论和剖析都应该等他们再大一点,过早的把书看的那么'明白和清晰’不见得是好事。”

✦  

我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位家长是否把策略和套路弄混淆了。但仔细想想阅读本无固定模式,方法不是唯一,每个人生活经验不同,感受不同。这里孩子小的时候是指多小,大一点又是多大呢?明白和清晰怎么理解界定?这些都是个人见仁见智的。观点本无对错,只是大家的角度不同,对阅读的理解有差异而已。

我很感谢这位家长的观点,让我从“理所当然”觉得这些策略很重要的当下,开始思考和梳理阅读策略为什么重要。

所谓的“理所当然”是因为有了一些阅读理论基础,加上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三年级是孩子从图画书桥梁书过渡到文字书的阶段,阅读策略提供了阅读文字书的工具或者是思考的一些角度,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发现更多阅读的乐趣,也更能享受阅读和思考。 

这些策略脚手架不是束缚和套路,就像思维导图只是思维发散的的工具,不会是限制。阅读也一样,小说阅读需要带入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个人知识库不同,阅读感受也不同,阅读同一段文字,会有不同理解,所谓的明白和清晰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读小说为什么要有策略?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小说属于文学作品的一种,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元的世界,让他们可以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当他们在带入个人感受阅读的同时,同理心可以慢慢培养起来。

我赞同这位家长说的阅读要先有兴趣,让孩子找到阅读的乐趣是第一要务。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作者提出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乐趣实际上是可以经由思考产生的,书中列出了22种乐趣,其中有运用知识库和理解策略的乐趣、理解的乐趣、结构的乐趣、探索的乐趣……所以策略的带入是帮助他们理解而非剥夺阅读的乐趣。

读小说为什么要有策略,我想从读者和写作者角度聊一聊。

读者角度

什么是小说的阅读策略?

《儿童文学的乐趣》里提到,场景、人物、情节、主题、结构和视角被视为叙事文的要素,在读者眼里更愿意把它们称为策略,即把描述具象化,读取人物,发现故事、体验情节,寻找主题,探求主题结构,聆听叙事声音、辨识聚焦者。

✦  

01

把描述具象化

我们平常所说的画面感,就是在读者看到文字的时候呈现的画面,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文字会引发视觉、嗅觉、和听觉,把文字具象化是一种策略,想象画面也是一种乐趣。

02

读取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我们可能记不住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难是什么,但我们能记住师徒四人不同的个性;也可能我们记不住哆啦A梦帮助大熊做了哪些事情,但人人都想拥有自己的哆啦A梦。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给人物注入了一些性格特点,让人物更鲜活,目的是制造读者的认同,我们阅读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人物的连贯性形象,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的动机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评价的等。

一个人物是否成功,我们要从外在面、心里面和社会面三个维度来分析。外在面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内在面指人物内心活动;社会面指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周围人的评价等,这样塑造的人物更立体。有了这三个维度还不够,我们阅读的时候还要关注人物前后的变化,如果主角人物前后没有变化,故事就白讲了,或者就不是一个好故事。

《小说面面观》里也提到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是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这样的故事可能也就不吸引人了。

03

发现故事、体验情节

故事和情节是有区别,故事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系列事件组成的叙事,情节是这些事件经过组织后形成的叙事,不一定按时间顺序。阅读中梳理故事情节让我们理解人物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或者转变,作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进入故事,读者在故事里预测和猜测,同时发现故事的转折也是阅读乐趣。

04

寻找主题

主题就是意义,寻找主题是文学阅读最为有效的策略。一本书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可能不止一个,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你,读的角度不同,发现的主题也就不同,首先要读懂书里的观点,其次要有自己的看法。

05

探求主题结构

结构是文本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范式。小说、诗歌、散文等一切文体都是有结构的,读小说要关注结构,关注作家怎么把不同的部分关联在一起,同时作家会通过结构来表达他的用意,发现结构的范式对我们理解和写作有很大帮助。

最近很火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导师在点评时都会提到结构,结构是否完整,情节是否有递进,可以看到编剧怎么从结构入手讲好一个故事。

06

视角

讲故事会采用不同的视角。《小说面面观》里提到小说家可以从外部描述人物,作为不偏不倚的旁观者;小说家也可以自认全知全能从内部描述他们;或者还可以采用某一人物的视角,假装对其他人物毫不知情;再或者可以采用这些视角之间的某种态度。

叙述视角的不同将会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叙述者将会有不同的乐趣。

作为读者,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是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故事,体验阅读的乐趣。

写作者角度

凯蒂·维斯德在《小说的骨架》里重点强调写作务必先写好提纲,在搭好框架的情况下再来丰富内容,核心元素是场景、人物、背景、结构、视角、节奏和主题。

这是一本强调写小说先写提纲的书,维斯德花了很大篇幅在强调提纲的重要性,在有了这个前提下,作家也详细介绍了写小说的核心元素。首先要设置人物的动机、愿望和目标,在人物与目标之间添加障碍就是制造冲突,冲突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换句话说作家为了塑造丰满、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同时注入了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人物内心不仅是写小说也是读小说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部小说缺了主题,会显得很浅薄,一部深刻的小说,最重要的层面往往是它想表达的主题。即便有生动的人物、巧妙的情节转折,精妙的结构都可以成就一部小说的亮点,但没了主题,作者无法写出深刻的作品。

人物是让小说主题鲜活起来的关键,人物所经历的变化也决定小说的主题。从写作者角度作家是通过人物来表达主题,从读者角度读者是要通过分析人物来寻找主题。

接着作家会精心设计情节、结构、背景、会考虑用什么视角讲故事、故事的节奏如何等,让一部小说更立体。

✦  

不论是从读者还是写作者角度,小说都是从人物、情节、背景、主题、结构,视角这几方面来展开,阅读的策略和乐趣不是二元对立,阅读的乐趣在于对文本的回应,发现的乐趣,思考的乐趣。当然阅读策略也不是马上就能掌握,需要不断地练习,这跟写作是一样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人物外在、内在、周围的描写,感受作家如何刻画一个立体人物。好的作品没有一个字是浪费的,情节安排、伏笔设置、情绪的铺垫等都恰到好处。反过来,如果我们要写小说,同样需要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会读不一定会写,但不会读一定不会写,所谓读写不分家也是这个意思吧。

以上是我结合两本理论书的一些看法,这样的梳理让我自己更清晰了why和how的问题。其实真正有难度的,也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把这些策略不过分暴露痕迹地带给孩子们。毕竟对读者来说,阅读如听古典音乐,了解的越多,获得的乐趣越丰富(佩里·诺德曼的看法),不论大小读者,应该都是如此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