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回复:关于瓶颈的定位和突破,你真的知道问题在哪里吗?

 梧桐树边羽 2022-01-11

前几日接到咨询一份,因为年末事多,视频更新是优先保证,所以虽然回复蛮久了,整理成文倒是等了一段时间。

您好,最近感觉到瓶颈了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希望请您看一下,指点一番 。

还有以前的一首七言和一首五言希望您也校正一下。

觅知音

青溪辗转林野中,高山流水难却逢。

日暮西峡天渐雨,又见斜阳送孤风。

途说

花开无间日,暮色照连城。

此去应有意,何处不相逢。

一篇咨询写这么多诗,这位朋友有些贪心啊。我们先捡简单的说,先校正七言和五言。

说是校正,结果失替、失对、失粘到处都是,这根本就不能作格律诗看待嘛。

像这首七言,首句“青溪辗转林野中”,平平仄仄平仄平,二四位置失替,根本就不是律句,第二句也是这样,同时一二句不相对,三四句也不相对,平仄关系非常乱——所以这首作品,没有校正格律的必要。就当作古体诗看好了,因为要格律修改,等于重新写过。

作为古体诗,就不存在校正一说。

而后面这首五言,相对好点,毕竟字少。“花开无间日”,平平平仄仄,我们可以得出平起不入韵格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逐一验对,这首作品主要问题就是“此去应有意”,仄仄平仄仄,二四位置失替,然后第四句“何处不相逢”,平仄仄平平,虽然相替,但是和“平平仄仄平”完全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三四句失对。

这里有两种改法,第一种就是把三四句的平仄都理顺,老老实实地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二种就是做个对句拗救,那么第三句就不用动了,而需要在第四句使用“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来做对句拗救或者联合拗救。

具体对拗救知识不清楚的朋友去看格律诗专栏前面的文章,有一章做了详细介绍。

咱们这里随意修改下,使用拗救,至于具体怎么改得更好,作者自己去斟酌。

途说

花开无间日,暮色照连城。

此去应有意,人生何处逢。

这就是一首做了对句拗救的平起不入韵,押新韵“十一庚”部的五绝。

回过头来,看这位作者的主要问题。

最近感觉到瓶颈了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希望请您看一下,指点一番

年少留情思豆蔻(七律,新韵)

年少留情思豆蔻,感怀十载仅余忧。

西风落尽离人泪,何寄相思明月楼。

恼叹经年多似水,不曾旧事忘心头。

光阴更易龙城里,故地可能绕指柔?( 重还意未休)

从这首作品来看,很明显格律上已经规整,所以作者自己也觉得在格式上没有问题,问题是创作进入了瓶颈期。

实际上这基本上是格律诗学习者必然经过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与格律关系不大,平仄格律只是帮助我们写诗规整、发音清朗的音调工具,于意境的提升有辅助作用,但是关系不大。

意境、内容上的突破,我们必须抛开格律,去用心发现自己的创作源泉在规则学习中是否枯竭。如果枯竭了,就要更多地去发掘。

记住,艺术高于生活,但是来源于生活。诗歌的内核是情感,而情感则来自生活中的感动。

技巧只是打磨文字,提纯情感,并不生产情感。

就好像某某山泉一样,写诗并不产生情感,只是情感的搬运工,而格律只不过是流水线的质量保障而已。

搞清楚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你所有的瓶颈,不过就是没东西写了。

怎么办?

我们要放下姿态,求助于情感之源——生活细节。

忠实还原生活细节带来的灵感,并充分表达得旁人能看懂,就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步骤。

这首七律很显然就是这样,看上去美轮美奂,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虽然诗人自注( 重还意未休) ,可依旧让人云里雾里,甚至让读者更加摸不清方向。

显然这位朋友还陷入在“诗歌是大部分人不懂的高雅”这个迷思里——要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白居易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有写的作品人人都能读懂,并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称之为好诗。

首先我们还是要说,这首作品即便合律,在格式上也不完美。比如说末句“故地可能绕指柔”,就是“仄仄仄平仄仄平”,是非常典型的“孤平”,同时颈联不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严格要求的话,这首作品也还算不上七律。

七律的判断原则,平仄、押韵、对仗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大家去读格律诗专栏前面的文章。

但是格式问题并非瓶颈问题。

这首作品的最大问题,还是前面所说的,这是一个人的诗歌,是诗人写自己的情绪,诗人不愿意和读者展开交流,自然无法激发大多数人的共鸣。

从诗的初心来说,这并没有错,因为“诗言志”嘛,但是从诗的功用来说,就错得远了。

我们为什么要“言志”,其目的是为了让人听,让人听明白,让人和我们发生情感共振,或者说让人信服我的说法,喜欢上我的诗歌——这才是最终目的。

诗歌不过是通过有节奏的韵文方式来发动读者和自身共鸣,产生交流。

所以不在意别人是否读懂的诗作,是孤独的文字,也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作者的价值,是读者赋予的。

诗人的价值,同样也是读诗者所赋予的。

当你在规则已经掌握,情感冲动又在线的时候,所谓的遇到瓶颈无非就是意境内容上无法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即让读者读懂自己。

问题出在哪儿?

出在诗人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设我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我,不知道我诗歌背后的故事,情境,我是否能够读懂我的作品?

如果能,那么别人也就能,如果只是自己读懂并陶醉,对他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于读者就是文字垃圾。

那么你的诗,就永远无法出海,永远无法捅破思维天花板,无法冲破瓶颈——因为你自己觉得在瓶子里过得挺好的,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共情、指正。

这也正是我讲过很多次的,如何成为诗人的最后一点关键所在(学习规则,大量阅读,创作交流),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永远只有自己懂。

这就是大多数格律诗学习者的瓶颈,也是所有诗人都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如果这个门槛走不过去,甚至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诗人。

为什么说这么多看似不相关的话?

因为我没有看懂他这首“七律”到底要表达什么,即便是做了注。

肯定会有朋友说,这都看不懂,不就是少年情怀吗?可是他没有打动我,于我而言不就是没看懂吗?

放之四海的情感,没有细节落实,如何能够打动读者?

虽然这很有可能说明我的水平低,但是水平低也是观众啊。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实际上也给出了改善、突破的方法,至于是否认同,是否照办,也只由得诗人自己。

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你却捅烂他的自闭天窗,说不定还会被他咒骂。

不过这位朋友是自我感觉到了瓶颈,那么我这么说话,应该不至于挨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