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只是整个生命旋律的某个节奏 -《儿童健康讲记》连载39

 光明丫 2022-01-12

冬季的虞山绿植

第六篇  放下焦虑,祝福孩子
 中医视角看《儿童健康指南》

黄明雨:去年我们“人智医学工作坊”请刘杰老师参加了两次中医对话。刘杰大夫和李辛大夫是好朋友,我想请两位大夫和我们的老师、家长做个交流,不是正式的讲座,就是互动,聊聊大家关心的问题。

我跟李辛大夫认识有几年了。最近《儿童健康指南》出版了,我们请来米凯拉博士,办了一个读者见面会。米凯拉博士说,你们的中医博大精深,如果再版的时候,能不能请你们的中医帮这本书做一些补充,从中医的角度来解读孩子的身心问题,还可以从“人智医学工作坊”的角度来看比如孩子发烧和很多其他的症状等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包括提供一些实用的治疗方法。这样有两个角度对照着来看,可能会比较有趣。

当时我第一念想到,找李辛大夫比较合适,马上给他打电话。他以前在北京工作,现在主要在南方。我们在“华德福”和“人智医学工作坊”没怎么交流过,但我电话里一聊呢,他对鲁道夫·史代纳很熟悉,他对“人智医学工作坊”也有些了解,觉得这是个好想法,但是实施需要点时间。

所以,现在我们先从这本《儿童健康指南》谈起,有些家长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很厚,读起来比较费劲。所以想请李辛老师讲讲他对这本书的认识,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李辛:2012年我收到了《儿童健康指南》,两本。读完以后,一本我留下了,还有一本呢我寄给了一个好朋友,一岁小女孩的妈妈,她也在学中医,她当妈妈之后呢,对养育孩子有很多疑惑,因为现在流行的各种中医、西医、心理学、儿童教育的观点,互相之间有冲突,这本《儿童健康指南》非常系统、完善,家长可以参考此书的思路和方法。

这本书第一部分的西医内容非常清晰,有相对应的处理思路和方法,重点是提供一个思路,告诉你什么时候需要去找医生,什么时候你可以观察。这一点对目前国内的家长尤其重要。

疾病其实是整个生命旋律的其中某个节奏,旋律不可能永远都像第三或第四乐章那样那么蓬勃那么优美,也不可能永远像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没有冲突,只是在那里酝酿。所以,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需要了解,这只是你生命的旋律到了这个节点出现的一个变化。作为家长需要学习判断它的风险性到底有多大,发展的方向是从光明走向黑暗还是从黑暗走向光明,再决定是否需要马上就医。

现在很多家长,有的学过中医,有的有不少西医的知识。但面对现实问题,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他有没有能力、心力和精神来统合地运用这些知识。孩子一生病,很多家长还是只想到马上找专家,因为他的知识还是些没有统合的碎片,没有建立一个自己的思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重点讲了一个思路,还提供了家长自己可以处理的安全实用的方法。

中医和西医并不冲突,我们所认为的冲突的是因为使用它的人尚未理解它们各自所作用的层次。一个问题的发生,从来不会只是单一层面的原因,它既有物质层次的原因,也有心理学层次的原因,也有中医所说的能量层次的原因,是一个同步存在的立体结构。

但是,如果要找一个入手点的话,如果问题在物质层次很明确,而且原因在物质层次居多,西医是非常合适的选择,而且比较容易掌握。只有在能量层次出现明显问题的时候,才是中医出手的时候。这本书的西医部分可以给家长们一个便捷的指导。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儿童的发展、性格的形成、学习的过程,对美的感受以及每个儿童独有的模式。

孩子就像一个预装的电脑,出生前已有装好的程序,好比我们的电脑,有的是图片处理功能比较好的,有的是声卡显卡功能比较好的,有的是办公功能比较好的。

作为目前我们的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的成长定一个标准的模式,标准之外的特点和可能性往往不被鼓励。而这本书在这个部分讲了很多,怎么去尊重和发现孩子未来成长发展可能的方向。这个尊重和发现不只是在意识上去完成,而是让父母能够通过感受完成的。就像我们听音乐或者喝一杯咖啡,立刻就有全面的身心感受。我们用身心去感受孩子的身心,是厚的还是薄的,是稳定的还是灵敏的,去感受孩子生命力的特征,去感受他的身、心、情感、思维等各个面向。比如,有的孩子天性就是情感部分很浓烈的,有的孩子可能情感有匮乏的部分,那么他和家长建立的关系包括他未来将要和这个社会建立的关系中,情感会成为他生命中某一阶段的主要模式。

我的一位朋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这位妈妈有一位新加坡好友,好友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看起来非常通晓教育理论,常常带着一种我是这方面的权威、非常有经验的姿态和其他家长交流。

她的两个小孩子也确实表现得知书达理,比其他同龄的小朋友懂得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立刻说出:对不起、谢谢、你好......成人社会的那些礼仪都已经熟练掌握。

这使得我的朋友开始担心:我的孩子好像不如她的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合群呢?为什么需要笑的时候她不笑呢?她给我打电话。我问:你觉得那两个小女孩快乐吗?她说:对哦,那两个小女孩好像不快乐。我又问:那个妈妈快乐吗?她说:那个妈妈好严肃哦,跟她在一起我有点儿紧张。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被平衡:知识、理论、行为规范......和人的精神状态。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学派,重要的不是学得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和学派,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安心地面对一切。

当我们想用饮食来调理身体的时候,得先了解我们是什么体质的,最近处于什么状态。如果我最近有点上火,晚上也睡不好觉,有点烦躁,那就吃白菜萝卜、清粥淡饭比较合适。

我们可以把知识、学说、各种专家的观点,也当作我们的日常食物,根据我们当下的状态合理运用。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完善自己,最好让自己的生活更简化一些,负担少一些,有时间、精力去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超级电脑,飞速运转,一切掌握,应有尽有。

我们如何跟孩子相处,也是这本书里很重要的一点。其实不光是跟孩子相处的问题,是我们家长如何跟周围的人相处,如何跟周围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世界相处的问题,也包括我们在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一个什么状态?感受到了什么?以什么心态和行为来回应?家长的这些内在的东西对孩子的健康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我那天去办台湾通行证,和接我的司机聊天。

他问:李大夫,小孩子的哮喘和咳嗽怎么办?

我问:多大的孩子?

他说:三岁,双胞胎。

我问:什么情况。

他说:定期发作,晚上加重,咳嗽,出汗。看过中医,也看过西医。先是请医生按摩,后来妈妈又去学按摩,学营养学。总之很用心。这些看起来都是对的,营养补给也是对的。

我接着问:你们夫妻俩会不会经常抱抱他们?

他回答:好像不多,没时间。

我跟他只是第二次见面,我问他,您像是在部队里呆过的,属于那种非常坚强、刚毅的人。他说是。

我接着问:最近跟孩子相处得怎么样?

他说:我最近骂孩子比较多,我觉得孩子很多事情都做不到位。

我说:三岁的孩子哪有对和错。

这里面要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般都会注意营养均衡,但一个生命能够健康成长,最基本的要素不只是营养、干净的空气、有能量的土地、健康的大树和花草等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什么?与父母精神的联结。对于小孩子,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孩子,他个人意识还没有成型,他跟父母的关系其实是合一的状态。

精神的联结和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关注力既不能太松又不能太紧。很多忙碌的父母也能抽出时间跟孩子待一会儿,但是他们的心不在孩子上,要看手机、看电脑,还有很多很多的事在脑子里转。

有的父母学过传统文化,知道把心放孩子上的重要性,但已经没有心力,因为平时忙碌的工作已经把他们给耗干了,回家的路上还堵车一个小时,白天又窝了一肚子的火,不光是对孩子没心力,对他的父母、妻子,还有自己,都没有心力了。

这时,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光——西方说灵魂的光、传统文化说的神光,已经黯淡了。这个内在的光也就是一切,它既代表你的内心,也代表你的思维和情感,也代表中医所说的经络气脉、奇经八脉和气血,其实它就是一样东西。

没有这个东西照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心就很难正常地发展。所以,这个部分非常重要。第一是爸爸妈妈要有这样的精神力;第二是爸爸妈妈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其实这两个也是一个东西,只有有相对充足的精神力的人他才会有感受,只有有感受的人,以感受的模式在跟这个世界交流,他才可能有生命力。

我常说,一件事情出现了,你的第一反应和决定,往往是最佳方案。当精神力不够,就是电脑内存不够,程序混乱,很多垃圾文件,电压也不稳定,事情过来了你处理不了,需要慢慢分析,这是第二等的答案,这就是思考。翻百科全书,上网搜索各家观点,这是第三等的答案。大家坐在一起脑力风暴,是第四等的答案。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在装程序,华德福也好,中医也好,不过就是一套程序,但比较好的教育,它能让我们能够慢慢学会自己编写自己最合适的程序。

人生就是在找答案,任何时候你都面临选择,做决定。中午是吃豆腐还是吃肉,饭是多吃一碗还是少吃一碗,这类琐事上的思考方式,和你决定到底是嫁给甲还是嫁给乙,是出国还是不出国,虽然事有大小之分,但这背后的力量其实是一样的。

这些决定了我们的生命力是以何种水平在运转,也决定了我们的生命是以何种方式跟外界交流。所以重点是我们发展到了什么层次,这个层次还不是指要修佛修道,打坐参禅,而是中医或者传统文化里面说的,先做个正常人、平常人。这是我从华德福教育里引申出来的一点东西。

这本《儿童健康指南》好在哪里呢?西方人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又有非常系统的逻辑,对细节追根究底,使得他们以非常清晰、符合现代人类思维理解的语言和逻辑,把这些感受——全人类共通的东西呈现出来。

(未完待续)

作者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当当购书  正版有保证
阅读2017年前的文章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