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啸诗集》第九集由龙修德整理/龙雨著/小说/青春(四)

 云南诗人龙修德 2022-01-13



31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一)三十,夜半烛明

  我在前面也介绍了我自己,我从小就爱读书。我记得我几岁时就看小人书,上学后开始阅读名著,从小学到下放农村,阅读的古中今外的文学作品相当多了。我特别敬佩那些古中今外的大作家,我从小就梦想长大后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于是从上初中起,开始在写作的路上摸索前行。

  我们那个年代一是不许读书,现在书店里陈列的古中今外的文学作品在那个年代都属于禁书,“黄色小说”“毒草小说”,只能付之一炬,绝不许看!二是那个年代反对“成名成家”,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没有谁敢教别人写作。因此,我尝试去走写作这条路纯粹是如盲人前行,摸索乱撞。但是我最可贵的就是有着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

  农村的劳动和生活异常艰苦,但是我从未改写作的初心。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劳动十一二个小时,晚上回来后,许多知青吃了晚饭,连脚脸都不洗,一头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累呀,疲倦啊!然而我总是点着一根蜡烛,在萤火般的光亮下读书、读报、写作。

  我读的书就是我偷偷带下农村的那些禁书,《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过不知多少遍。我除了从里面吸取精神的营养,还从里面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心得体会就赶紧记下来。

  我读报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当时的时事,因为当时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都是“应时而作”,纯粹为政、治服务,必须要十分熟悉当时的政、治形势,大喊着政、治口号。这些报纸都是我每天一下工回来,首先跑到大队广播站里找一个当地的广播员借来的,为了能长期借到报纸,我不惜冒着风险,把我偷藏的“禁书”借给他看,我们之间后来就成了一种“交易”,还好,我在农村里几年,这个秘密“交易”没有被人发现,否则我和他都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我们的一辈子都会毁了的!

  我的写作早已经养成了习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每天写日记,一直坚持到当时在农村,十几年了。一开始的日记是简单的记述,后来写熟练了,开始写诗歌、小散文,小小说,到了农村,我就变成专写小说了。

  我每天晚上都在烛火下极力地回忆一天经历的人和事,搜寻创作的灵感,加上自己的想像,构思一篇篇几千字的小说,一直到半夜。

  那个年月,再苦再累我也这样每天坚持,没有人指点我,也没有人支持我,时间长了,同寝室的知青伙伴嫌我打扰他的瞌睡,看到我寄出去的稿件一次次地被退回来,几乎所有的知青都取笑我:“你寄去的解手纸,人家报社编辑嫌硬了,给退回了,你就自己留着慢慢擦吧!”

  说良心话,我现在回想我那时候写的“小说”根本就不像模样,幼稚、粗糙、胡遍乱造,充其量算初中生的作文,但是我那时就是初心不改,痴心追梦啊!几年后,我们知青返城,我收拾行李,被报社退回的“小说”整有两布袋,我含泪把它们给烧了!一直到现在我常常后悔,那些一文不值的废纸,却记录了我青春的追求和奋斗啊!

  夜半烛明,数年一千多个夜晚的读书、写作追梦,也给我留下了一辈子的病痛,从那时到现在,我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长期头疼欲裂,胡思、乱想,有时候甚至控制不住思绪,每天晚上噩梦,常常惊醒。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青春时的追求,教会了我坚毅、执着,使我今后能从容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困难。青春时不懈的写作,夯实了我的语文基础、写作基础,加强了我的文学素养,我后来在中小学教语文都是游刃有余,成为不受领导待见、却极受学生们喜爱的另类老师。

  感谢青春的烛火,照亮了我一生的道路!青春万岁!

32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二)三十一,业余生活(一)

  我们知青在农村跟当地农民一样,平时不是像城里的工人、干部、学生有星期天休息,一年中只有传统的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等几个节日有休息,其它的时候我们就盼着下大雨、下大雪才有休息。我们休息的时候也有一点文娱活动。

  下到农村的第二年,我们知青点的住房终于被我们的肩膀挑起来了,基本上完工了。为什么说是“基本上完工”呢?因为房顶上的瓦一直都没有盖,直到我们到农村的第三年,房顶才盖上瓦。

  我们的住房背靠一个小丘陵,在丘陵的中部,顺势向下是几层茶树丛和杉树林,最下面是一方大塘。

  我们在门前整平了一小块地,开始是想用来晒茶叶的。因为我们点的大部分男知青以前在学校里都是篮球迷,我们一合计,决定把它平成一块篮球场。有知青从武汉家里带来了篮球,可是没有篮球架呀?我们就找来筷子粗的钢筋,用篮球比着,把它弯成一个篮球圈,然后用铁丝紧紧地缠在一根碗口粗的杉树干上,这就是篮球架了。没有篮板,只有“篮圈”,那么对我们的投篮要求就很高了,必须十分精准才能入圈。因为我们的这块平地不是很大,地势又是倾斜的,所以篮球老是蹦蹦跳跳滚下坡,有时一直滚进水塘。我们往往下去捡球的功夫比打球的功夫都要久。

  嗨,别说,我们点的绝大部分男知青就在这个极其简陋的篮球场上,几乎每天利用中午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练球,后来都练成了“百步穿杨”的本事,投篮都十分准确。后来我们组建了篮球队,先是在公社里各个知青点里比赛,后来农闲的时候还在县城里一些工矿企业去比赛,所以我们知青点的篮球在当时公社、县里都小有名气。

  我们男知青当然想出去比赛了,因为可以改善伙食呀!所以我们无论严寒酷暑都在黄土地上苦练。就这样,青春时的篮球爱好一直陪伴我到老,到现在我年过六十,偶尔去篮球场上活动一下,勾起自己对青春的苦涩的回忆。

33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三)三十二,业余生活(二)

  来到农村两年,我们知青和当地农民一样,最盼的就是一个月放一场电影。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只有几天邮递员送来一次的几张报纸,消息闭塞,业余生活乏味,只有每个月一次的电影勉强能丰富一点业余生活。

  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文娱生活都很单调枯燥,古中今外文学作品不许读,以前的电影不许放,说是“有毒”,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允许放映的电影我们扳着手指都能数出来:拍成电影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沙家浜》、《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及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等,再加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几部没有“毒”的老电影。城里颠来倒去都是这十几部电影,当然农村里也是了。每部电影我们都看了不下十几遍,每部戏里的台词唱段我们已经能背下来了。可是当时的农民和我们知青的精神生活太枯燥无味了,只有一个月一场的电影略充实一点点,哪怕是这个电影已经看过了无数遍!

  我们大队没有公路,汽车进不来,靠放映员挑着电影机器一路走进来。放映员来了那是最受欢迎的,路上会有人帮他挑机器,到了大队会有稍好的饭菜招待他。

  这一天,连我们知青们都早早地下工准备看电影。快到傍晚,大队的小学校的操场上支起了两根树干,挂上了白色的银幕,附近八个生产小队的农民们扶老携幼、扛着长凳涌过来了,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当然最高兴的一是孩子们,他们在人丛中钻来钻去,嬉戏打闹。到了电影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成排地坐在银幕正反面的最前面的草地上。二是年轻人也高兴。新中国从1949年到当时已经二十几年了,可是当地的农村仍然是十分封闭,青年男女之间基本上没有自由恋爱,大都是娃娃亲。娃娃亲就是男女从没出生或几岁时就由双方父母指定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是很少在一起相处,所以一个月一次电影就给他们提供了见面相处的机会,不过他们可没有现在青年人的卿卿我我,只能远远地打量几眼,最多说几句话。

  我们知青们也早早吃过饭,带着凳子坐在银幕前,我们明显地与他们有界限,因为我们平时极少与他们生活、劳动在一起呀。

  电影放完了,人群像一股股溪流流向各个村庄,明天的生活和劳作又恢复到平常,人们却都在心里默默地数着日子,期盼下一次电影的到来……

34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四)三十三,业余生活(三)

  因为我们知青毕竟是从繁华的大都市里来的,以前在城市里常常出入电影院,所以一个月一次的电影根本满足不了我们,我们在农闲的夜晚偶尔一起结伴去咸宁县城里看电影。

  我们那儿里县城有十几里小路,来去三十多里,我们也不嫌远。到了傍晚,我们二十几个人一起出动,每个人脚上穿上长胶套鞋,为防夜晚不留心踩着蛇;手里都拿着一根竹竿,为了“打草惊蛇”,一个手电筒照路。看完电影十几里路走回来往往都是深夜零点以后了,但是我们乐此不疲,因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实在单调啊!

  除了看电影,许多个晚上我们二十几个人都会端着凳子坐在屋前的平地上,先是漫无边际地聊天,聊武汉的街道,武汉关的钟声,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可口的小吃:“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小桃园”的瓦罐鸡汤……聊着聊着,几个女知青的声音哽咽了,她们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亲人啊,有的女知青甚至嚎啕大哭起来。最后,有几个男知青拉起二胡,吹响口琴,大家流着眼泪唱起了当时在全国许多知青中广为流传的《南京知识青年之歌》,歌声苍凉……

  我们有时候也排练一些文艺节目如:对口词、三句半、评书、歌舞等下生产小队去演出,或者是在大队的广播站里播放,但是由于我们的普通话、武汉方言与当地农村的方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当地的农民大多反映听不太懂,所以后来我们只好作罢了。

  一开始,知青点里悄悄地传阅着我在下农村前“默写”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后来都看了几遍,没书看了。这时,不知道是谁从武汉带来了当时在全国私下流行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一只绣花鞋》、《少女之心》等,我们都在私下悄悄传阅。那个年代我们的精神实在是太疲乏、太苍白、太贫瘠了,不许我们读的书太多了,所以突然出现几本新的读物,我们来不及去分辨它有“毒”没“毒”,贪婪地吮吸着这些文字,以解业余生活的贫乏、青春期的精神荒芜……

35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五)三十四,反思缺憾(一)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青春时最大的缺憾是什么?是缺少科学文化知识!

  说来惭愧,我们下放农村是以“知识青年”的名义,顾名思义,应该是一群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然而我们恰恰最缺的就是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所处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上特别轻、视科学文化知识,认为大老粗、文盲最革命,所以在学校里也刮起了“读书无用”的歪、风,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都不好好学科学文化知识。而学校也遵照上面的指示,“教育要革命”,学生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所以每个学期总共四个多月,我们至少有两到三个月在城市里的工厂或农村里劳动,在学校课堂上学文化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

  那个年代“教育革命”非常奇葩:学生没有任何作业,也没有期中、期末考试,教材也简化了,我们高中有语文、政、治、数学、英语,却取消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却开了两门奇葩的课,一门叫“工业基础”课,简称“工基”,我们戏称它为“公鸡”;还有一门叫“农业基础”课,简称“农基”,我们戏称它为“母鸡”。而所有的课程、课本里都充斥了大量的政、治内容、政、治术语、政、治口号,知识性的内容很少。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年十四五岁、十七八岁下放到农村里,名义上是初中、高中毕业生,实际上我们的文化知识程度顶多只达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

  因此,我们知识青年虽然豪情满怀,壮志冲云天,想“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但是我们缺少科学文化知识,能力不够,所以纵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几千万知识青年浩浩荡荡地开往中国广大的农村和边疆,最多是认识了农村社会现实,通过艰苦的劳动锻炼了他们的身心,然而他们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浅薄,毕竟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彻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宏伟蓝图没有实现,这是广大知青的一个缺憾,也是一个悲剧。

  记得一九七五年的夏天,我们全大队各生产小队推广试种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大队干部及各小队的干部认为我们知青有知识,肯定知道杂交水稻是怎么回事,怎样去种植和管理它,谁知道一问我们都是茫然地摇头,几乎谁也不知道,谁也搞不懂。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当年在学校上课根本就没有听讲,我依稀记得《农业基础》课本里提到过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内容,但只有只言片语,后面的内容很快就被政、治口号给淹没了。大队没有办法,只好从县里请来了几个农业技术员给各个生产小队的干部们上课。我们全体知青也去听了课,技术员好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种植,我们一打听,这些技术员大都是小学毕业,个别是初中毕业,而我们这些知青却都是“高中毕业生”啊,而在他们的面前,我们所了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几乎为零!

  从那以后,无论是大队、生产小队的干部还是一般农民,时常会用鄙夷的目光打量我们,我们心里也很尴尬,“知识青年”缺偏偏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只能说是那个时代耽搁了我们的青春!

36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六)三十五,反思缺憾(二)

  杂交水稻的事情过了没多久,我们知青点的房屋快建起来了。有两个知青说,他们曾在报纸上读到过,有些农村的房前屋后建了一些沼气池,然后可用沼气点灯、做饭,是很方便、很清洁的能源。所以他们建议修两个沼气池,将来我们搞成功了,有灯点,不怕停电;可做饭,不用找生产队要烧柴。我们再把它推广到全大队、全公社去!

  我们一听这是一个大好事呀,就听从了他们两个人的建议,在新屋的侧面修了两个沼气池,还听了他们两个人的建议,特地把厕所、猪圈、垃圾堆都修在旁边,并委托他们两个人负责沼气池的事宜,争取早日搞成功,在全公社、全县发出一颗大卫星来!

  然而愿望与实际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虽然我们都有搞成沼气池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谁也搞不懂沼气作用的原理。那两个提出建议的知青特地被我们派去建有沼气池的地方学习观摩了十几天,可是他们回来后还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连照着葫芦画瓢都不会。我们最后在沼气池里塞满了垃圾、猪粪、人粪,可它就是出不来沼气,只让我们看着泄气!

  唉,谁让知识青年缺知识呢?后来这件事成了当地的一个笑话。

  一年多前,我们几个知青旧地重游,当年知青点的房屋几近倒塌,屋旁的两个沼气池还在,像两只瞪大的眼睛,无声地诉说着年代的憋屈!

  1976年,我们大队终于要打破与世“隔绝”的状态,准备修一条公路了,大队干部又想到了我们“知识”青年,想让我们设计出一张公路的地形图,从哪里到哪里最为简便,占用田地最少,然后按图施工。可是我们二十几个知青听了都是猛张飞穿绣花针——大眼瞪小眼,因为当初上高中没有地理课,不懂啥等高线、海平面的,更不会画图。

  我们十分惭愧,大队干部和当地农民都对我们十分失望,我们这些叫得响亮的“知识”青年,却偏偏栽在最简单的文化、“知识”上面去了!

  所以我们现在常回首青春,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贫乏是我们那一代青年的最大缺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我们深有感悟:无论如何,一定要趁人生的大好青春时光多学文化科学知识,否则真的会“老大徒伤悲”啊!

37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七)三十六,苦涩的爱情(一)

  我们高中毕业下放到农村,十七八岁,情窦初开,再经历了四五年,二十二三岁,这段时间正是青春爱情情浓之时。

  因为我们这一届知青是“集体安置”,二三十个青年男女每天在一起生活、劳动。一开始,印刷厂的带队干部和当地大队的干部把我们当成学生一样,看管得很严,宣布纪律:不许抽烟,不许赌博,不许谈恋爱……一开始我们表面上听一点,到了后来我们都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那些干部们看我们都是大小伙子、大姑娘,管不下去了,后来再也没宣布这方面的“纪律”了。

  不过我们那时的恋爱与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恋爱有点相似,恋爱只局限在知青点里,犹如现在大学生的恋爱只局限在校园里,毕业了就散伙一样,后来从农村回来,绝大部分知青恋人都散伙了。但是我们与大学生最大的不同,我们知青的恋爱是因为当时在农村艰苦的劳动、贫苦的生活、空虚苦闷的精神所致,其实根本就没有青春爱情的美好,男女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扶助安慰,能挨过那一段苦涩的时光吧。

  在我们知青点的新房建成前的一年多,男女知青只是开始接触,相互了解。因为男知青是女知青的两倍,所以就形成了“狼多肉少”的局面,基本上是两个男知青争夺一个女知青。

  当艰苦的劳动和生活开始后,男知青就在劳动中尽量地帮女知青减轻一点劳动强度,比如男青年把女知青担子里的负担挪一点自己的担子里面来,或者是帮女知青多锄一垅地、多割一分田的稻谷等。而女知青则是经常帮男知青洗衣服、洗被子。到了晚上则是一起坐在屋前聊天,聊到很晚才各回寝室睡觉。

  知青点的新房建成后,基本上是两三个人一间寝室。随着我们呆在农村的时间越来越长,劳动和生活越来越艰苦,精神生活又十分贫乏,而且那时在我们中间弥漫着对未来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大家都说什么“我们永远回不了城,一辈子呆在农村里了”,所以一对对男女在一起相互精神慰藉的现象在知青点成了常态。

  那个时候没有液化气、天然气,也没电器,一般都是从城里带来一个小煤油炉子,再置点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什么的,一个小“家”就形成了。一对男女知青平时出去一起劳动,下工回来在食堂打饭回屋,然后再在屋子里点燃煤油炉,炒一两个菜,或者打一个蛋花汤,“两口子”就在一起吃饭了。一般油呀、一点荤菜和咸菜呀,都是家里通过印刷厂的卡车捎来的。

  女知青都找到“对象”了,被淘汰的七八个男知青就只好聚在一起打扑克赌烟、吹牛,偶尔打几场架。

  我不幸也是在被淘汰之列。当然,我在此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一是我家里很穷,很少托印刷厂的卡车给我捎东西来,我纯粹是个“穷光蛋”,没能力养活“对象”。二是我属于另类,闲暇时间不是读啥就是写啥,与别人格格不入,而那时“知识文化”这个东西是被所有人鄙夷的!三是我长得瘦弱委琐,其貌不扬,哪个姑娘会看上我呢?

  不过我那时也自得其乐,当别的知青们成双成对地在一起卿卿我我,当那被“淘汰”的七八个知青聚在一起打扑克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倚在屋子里的墙角阅读、写作,我从书本里寻觅到了欢乐,读到了希望……

38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八)三十七,苦涩的爱情(二)

  如果把我在下放农村之前与高中的那位姓沈的女同学有限的几次接触,以及下放农村后与她通了几封信算作是爱情的话,那我只能是闻到了爱情的一丝味儿。

  我下到农村后,与姓沈的女同学先通了几封信。那个年代“爱情”两个字极其避讳的,那时她也下到比较边远的农村去了,我们在信中聊艰苦的劳动和生活,聊未卜的未来前途,当时我俩还是有一股青春热情的,都表示要为“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奉献青春。信结尾可不敢写啥“亲”呀“爱”的,这在那时叫“小资产阶级情调”,被人发现了会吃不了兜着走的。一般都是“致以革命的战斗敬礼”,或者是“敬祝***万寿无疆”之类的句子结尾。下农村半年后,我当时劳动又累,深夜又只顾读书写作,有她的两封来信忘记了回,后来我就再也没有收到她的来信。几年后回城去找她也没有找到,问过几个以前的同学,他们都不知道她的消息。所以我和她的故事就如昙花一样,绽开了一瞬间就夭折了。

  我在前面的第二十二章《面对现实》(三)提到过,我们大队抓“阶级斗争”非常紧,对“阶级敌人”毫不留情,大队每当有重大活动都要让民兵用枪把大队唯一的一家地主的一家人押出现场,地主的一家绝大部分人都低着头,只有那个十四五岁的小孙女天真烂漫地四处张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第一次与她近距离的接触是在冬天围湖挑堤的工地上。有一次,中午吃饭,小队的炊事员挑来两桶饭,我过去打了浅浅的一碗,因为我知道没有菜,这浅浅的一碗饭都难以下咽,可是不吃也不行,接下来还有六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等着我呢!

  我端着饭躲在一个角落里,无精打采地挑了几筷子饭,伸着脖子强行咽了几口。就在这时,我的面前忽然出现了一个菜盒,里面有腌菜、腐乳,居然还有两小条煎鱼!

  我抬起头一看,看见了一张花一样美丽、纯洁的脸,笑眯眯地看着我,正是那个地主的小孙女。

  “知青大哥,给,你吃菜呀。”

  我被那点菜诱惑得肚子里的馋虫都出来了,但是我忽然想起了伟大领袖的教导:

  “我们的一些同志不曾被拿枪的敌人所打倒,但是他们往往会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

  我想:这个地主的孙女是要想向我发射“糖衣炮弹”吗?可是她会图谋什么呢?我无非有个“知青”的身份,其它的则一无所有!

  我眼睛紧紧盯住那两条小鱼,我可是一年多都没沾腥啊!我想我的眼睛那一刻绝对冒着绿光!

  我顾不上啥“阶级斗争”“糖衣炮弹”了,让“炮弹”就炸死我吧,死也当个饱死鬼!我于是一筷子伸过去就夹住了两条鱼,然后再是臭腐乳、烂腌菜……啊,我毫不夸张地说,那是我这辈子吃得最香甜的餐饭啊!

39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三十九)三十八,苦涩的爱情(三)

  从这餐饭后,我跟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认识了,不过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爱情。

  她叫郑小珍,今年十五岁,刚刚初中毕业。因为她是地主的孙女,所以没有资格升上县里的高中,只有回到老家来务农了。

  从那天后,每隔三五天,她都会送一次菜我吃。不过每一次我都吃得心惊胆战,一个下乡知青竟然敢与一个地主的孙女勾勾搭搭,我这一辈子就算彻底完了!但是我的肠胃和味口不懂得当时特别讲究的“阶级立场”,抵御不了那菜肴的吸引,所以每隔三五天,我看见她担着土与我在路上相遇,她对我使一个眼色,我就明白了她的意思,那这个中午我打了饭就躲在老地方等她。她后来带的菜品种明显多了,有难得一见的青菜,还有更难得一见的小鱼虾、鸡蛋、瘦肉丁……

  我和郑小珍每次呆在一起的时间不长,顶多半个小时,时间长了怕人发现。一般是她看着我用十分钟就狼吞虎咽地扒完了饭,然后我们就简单地聊一二十分钟,最后就分开溜回生产队里去。万幸的是,在这个冬天郑小珍偷偷送菜我吃的事,经历了七八次,一次都没有被人发现呢。

  我通过几次简单的聊天对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她热情单纯,本来也有许多美丽的梦想,比如她想回乡当个“赤脚医生”。但是这对于她来说比登天还难!因为她是“阶级敌人”的子女,人们是不会把针药放心地交给她的,唯恐她祸害人民呀!

  但是她也没有对前途绝望,也不十分沮丧,对未来仍然充满了一线希望,我对她这一点尤为佩服。

  为了表示对郑小珍在围垦工地上对我的多次照顾,我咬一咬牙,把我藏在衣箱底的最后几本金贵的小说《青春之歌》、《三家巷》、《家》等都悄悄地送给了她。我告诉她:知识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虽然眼前人们对读书、对知识不感兴趣,将来总有一天会醒悟过来的。郑小珍把我送她的书像搂宝贝一样地紧紧地搂在怀里,不停地点头说:“龙哥,我永远记住了你的话!”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几年后我们知青离开当地全部回城以后,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真的重新开始重视读书、重视知识了,郑小珍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生活得很幸福。

  从围湖造田工地回来后,我很少再遇见郑小珍,因为我们俩都明白她的“地主”这个极其敏感的家庭出身,她是为了我好才极力地回避我。几年后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在离开知青点去县城的路上,我总感觉暗处有一双眼睛盯着我,我知道是郑小珍一路陪伴着我。我们俩的心灵在暗中交流着。不过我回城后就与她失去了联系,只是在前几年才知道了她的一些情况……

40青春啊!青春(作者龙雨)(龙雨青春回忆四十)三十九  大返城(一)

  全国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到七十年代末结束,历时二十年,几千万城市里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背井离乡,奔赴农村、边疆。他们绝大多数人一开始下到农村,都是满怀理想,一腔青春热血。但是他们的美好理想最终与农村贫穷落后的残酷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加上那个时代对理想的缺失,对前途的迷茫,稚嫩的他们铩羽了,于是他们悲观失望了,选择逃避,向城市退却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大回城。他们当年下去时都是豪情满怀,立志扎根一辈子;现在返城都是争先恐后,大有劫后重生之感。

  我所在的城关公社知青点于一九七四年建立,全公社五个知青点,共有一百二十名知青。而我所在的跃进大队知青点刚开始有25名男女知青 ,大半年后迎来了第一波返城潮。

  原来负责安置我们知青来跃进大队的印刷厂的广大家长们不知从哪个渠道获得消息,说今后城里的企业不再招收知识青年,要鼓励知青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不要贪恋城市的舒适生活。家长们听说后急眼了,心疼远在农村的子女。他们于是集结在一起,向印刷厂要求提前退休、病退、内退,让他们的子女回城顶替他们的工作。印刷厂领、导几经商议,按国家有关,政策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不久,我们五个知青点都陆续有知青们回城,一下回去了三四十人。我所在的知青点也回去了五六个知青。

  这第一波返城潮对我们留下来的知青的精神冲击是十分巨大的。我所在的知青点两个队长,一男一女,刚下来时都是高喊口号,信誓旦旦,表示带领我们一定要在农村里奋斗一辈子!可是他们的家长退休报告一批下来,两个队、长喜不自胜,很快就填了表格,完全忘记了不久前唾沫横飞的誓言,抬腿就走,也不与我们告別,连所有的行李都不要了,回城的心情好迫切!他们叫喊要一辈子,却连一年都不到呢!

  从那时起,我们知青点的气氛十分沉闷,留下来的十八个知青都很悲观,大家想到:在这个贫瘠、落后、艰苦,多蚊、多蚂蟥、多蛇的地方呆一辈子,生儿育女,成为当地人的一分、子,想想都不寒而栗啊!

  过了几个月,第二波回城潮又袭来了,江城武汉某一大型企业来我们公社招收五名知青,恰好每个知青点一名。

  我们知识点的绝大多数知青战友们虽然当时情绪低沉,但是都公正真诚,他们认为我一年来表现突出,再加上我们家生活较困难,都同意把这唯一的回城指标给我,我当时真是从心底感激大家啊!但是我们都没有想到,我们之中有一个平时不爱作声的男知青,家长在印刷厂里有一点地位,家长在上面一活动,最后我眼看快到手的表格就到了那位知青的手上,我的回城梦破灭了。

  不过我当时并不绝望,因为我当时已经逐渐适应了当地农村的艰苦劳动和生活,我并不惧怕艰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