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是院子里的爆竹声响,是爷爷手写的春联满是墨香,是奶奶厨房的食物飘香。童年的年味,是满心的热闹和纯真。 在绸都,这个拥有近50万人口的江南小镇里,除了土生土长的老盛泽人外,更多的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盛泽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致富,用热情温暖城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他们有些仍无法回到故乡过年,但用另一种方式思想念故情,那就是一道道美味口味的家乡菜。 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年夜饭”,即使平时吃得差一点,也要把“年夜饭”这顿饭弄得像模像样,这顿饭既意味着家人的“团聚”,又是一种亲情的升华。美食勾勒出家乡的味道,也让这道思念有了倾诉的源泉。你记忆中的家乡的年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人物一:彭红(广州人,建材商) 家乡菜:客家酿豆腐 在盛泽工作的彭红是广州人,12年前,她只身一人从广东来到盛泽,做起了家居建材生意。在盛泽拼搏的日子里,她做大了事业,结交了朋友,还成立了家庭,生了孩子。对于她而言,记忆中的家乡味是寓意“两全其美”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不仅是客家名菜,在广东许多地方宴席上,都有酿豆腐这道菜,广东人对菜式与食材的选择,都很注重寓意。 彭红告诉记者,酿豆腐,其中的“酿”字,在客家话中,有“镶”或“嵌”的意思,相传是因为要把肉和豆腐得到平均分,从而把肉馅镶入到豆腐中,做到了“人有我也有”而流传至今,寓意“两全其美”。 “做客家酿豆腐的时候,外婆早早地起了床,磨豆子,做豆腐。一双布满褶皱的手,做出了如玉般的豆腐。那味道,是鲜美,是留念。”在彭红的记忆里,外婆做的客家酿豆腐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当吃下一块客家酿豆腐时,品到了菜肴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份舌尖上的情怀和对外婆的思念。 人物二:丁小花(宜昌人,纺织工人) 家乡菜:灌香肠 丁小花的家乡在宜昌,那里过年有灌香肠的习俗。 “小时候,我家还在农村,因此年年可见杀年猪、灌香肠的场面。当一大堆红白相间的肉躺在案板上,父亲往往挑一些半肥半瘦的肉割下来,扔到大盆里,母亲便拿到砧板上把一块块肉剁成三四厘米的肉丁,拌上白的盐,红的豆瓣,黄的橘子皮,咖色的花椒,再撒上姜末和蒜粒,灌香肠的料便准备好了。”丁小花的记忆里,一串串灌香肠是一份份家乡味。 说起灌香肠,丁小花打开了话匣子。制作灌香肠要清洗肠衣。那个年代,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的辅助工具,能不能灌好香肠全靠娴熟的技术。父亲和母亲一人拿一双木筷子,把肠衣的一端打结,一手撑开肠衣,一手往里面喂肉。香肠灌完了,父亲捏着香肠,母亲开始打结。系上白线的香肠气鼓鼓的,母亲拿起一根针,在肉块的缝隙处戳上许多针眼,空气溜出来了,肠衣服服帖帖地黏在了肉上。再拿来一根结实的竹竿,把一节节红通通香喷喷的香肠整齐地挂上去,这种一年一度的美味制作才算结束。 童年时,乡间常有小儿唱歌谣:香肠长,香肠香,香肠味道自难忘,香肠里面有故乡。那时,丁小花年幼,尚不懂其中滋味。如今,每年过年收到父母亲亲手灌制的香肠,心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便增添一分。长长的香肠,像一条牢固的绳索,一端系着丁小花,一端系着故乡。过年有了香肠,乡愁才能稳稳地安放。 人物三:李建国(福建人,超市老板) 家乡菜:冰糖蹄膀 李建国是福建人,来盛泽已经有30年了,在他的记忆里,冰糖蹄膀尤为美味。老家的爷爷有一口小炉子。冰糖蹄膀的烧制,与这口炉子也密不可分。 冰糖蹄膀,重头戏自然是大蹄髈。清晨,爷爷赶集市挑选上好的蹄髈。回到家后,爷爷在土灶的大铁锅里加入冷水,没过蹄膀,大火烧开,直至水面一层浮沫,再捞出蹄膀稍稍放凉,接着用小镊子仔细拔去杂毛,然后用刀再细细刮一遍肉皮,做这些时,爷爷总是沉默且专注,李建国也看得入迷。 接下来,铁锅里入油烧至大约五成热,放入八角、肉桂煸出香味,待油温继续升高,便放入葱结和姜块去腥,这时候放入蹄膀在锅里一转,便立刻倒入足量烧好的开水,加黄酒、老抽和生抽,大火烧开,不一会儿,复杂的香料味混合肉味就在厨房里蔓延开来。 如今,李建国已经掌握了制作文火煨蹄膀的秘诀,他的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吃他做的蹄髈。李建国坦言,一道美食历经几道工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些浸透在食物中的爱意就会更加绵长细密,直抵人的心房,这就是美食的魅力。 小时候,年味是穿新衣、放鞭炮。长大后,年味是全家团聚的那顿年夜饭。岁月在变,不变的是那记忆中浓浓的年味。 作者:沈佳丽 2022-0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