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文坛 | 李西展:我的伯父(散文)

 渭南文坛 2022-01-14

作者
李西展,渭南市铁路自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临渭区作家协会会员,近年先后在《教师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渭南日报》、《陕西教育》等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篇。《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我的伯父有个口头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伯父文化不高,只念过几天旧私塾,这是他在旧私塾学的最赏心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他一生的行事风格处处体现着这句话,所以又可以说这句话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更是他作为一个长辈、一个中国普通劳动人民优秀美德的体现。伯父虽然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但他七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为我家、为别人、为集体做的许多好事,今天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如在眼前总给我以力量给我以鼓舞

先说伯父为我家的“行好事”。

我家的家族是一个大家族,伯叔兄弟多,但最令我爱戴崇敬的“伯叔兄弟”中要数伯父,他对我家的“好”很多。我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祖父祖母又离世早,家里就靠母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劳动是非常艰苦的,母亲在生产队干活时,我们未上学前,她经常把我们几个带在身旁,我们常在地里爬着滚着玩耍打闹,全身都成了土人,散工后伯父(伯父的孩子都大了)就用地老鼠车推着我们回家,母亲也省了操心看护。

我家与六叔家分家时,有一棵枣树,六叔将住到村东的新庄子,他临走时用斧头砍掉院子里的这棵枣树,我的父亲不在家,六叔与母亲又不说话。伯父看到这种情形,说:“兄弟,你走时给你哥撂上嘛,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了,树值多钱你哥回来给你多钱不就行了。”六叔这才不砍掉这棵枣树了,后来父亲回来立马给了六叔三十元钱(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给的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伯父的阻拦我们后来谁还想吃枣子。所以每年打枣的时候,父亲母亲把自家人都叫上,大家都吃些枣子,真是其乐融融啊。



我上学那阵,家里人少,弟弟妹妹都还小,母亲经常被三叔的儿子打骂。有一次母亲在房上晒枣,不小心撞滚了房上的瓦,三叔的儿子竟骂着打着将我母亲从房上往下推,这房很高,说时迟那时快,伯父火速搬来梯子挡住了三叔的儿子这才避免了母亲被推下的危险……

再说伯父对乡邻的“行好事”。


伯父邻居家有个老人,一个人居家,儿女都在外工作,半夜突然生病,他听到老人的呻唤声,就用架子车把老人送到地段医院,用自己的钱给老人看病,忙活了大半个晚上,看完后又把老人拉回家,不幸回家的路上又被村道中夜游的狗咬伤了腿,半个多月都无法下地干活,村里的有些思想落后的人笑话他说:“爱管闲事自作自受!”邻居家老人的儿女回来后带着礼物、医药费登门感谢并看望受伤的伯父,说:“大叔,要不是您,我们还不知今天能否见到父亲,太感谢您了,您又为了我父亲被狗咬伤!”伯父说:“乡里乡亲的,感谢啥哩,谁让我们是邻居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部分农民还缺吃少穿,有一户村民农历二三月,青黄不接,揭不开锅盖,伯父从百十里开外的渭北用自行车驮了二斗小麦、三十斤干苞谷面饸饹给他家送去,才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第二年这家人才给我伯父还上。我伯父笑着说:“我都忘了急的干啥呢我家现在还有吃的。”


大集体时,村民还有少量自留地,家庭人多一般自留地就相对多点,村里的王大伯家人多(主要是孩子多,光孩子就有六个),自留地也就多些,当时还没有普及化肥,王大伯家农家肥又少,庄稼长势不好,我伯父家当时养了几头猪,有点猪粪,他竟背过家里人悄悄地拉了自家的猪粪给王大伯的地施上,王大伯到地里转时发现自家的地里被施了一层粪,后来才从村中的马大婶口中得知原来是我伯父做的,开春后王大伯家的庄稼长势大变样,他逢人就说世上再没有这么好的人呀!”。


最后说伯父对集体的“行好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产队为了提高坡地粮食产量,也为牲口增添些饲料(豌豆可做牲口的饲料),还常在坡地里种些豌豆麦,豌豆成熟的时候需派一个人看管,当时一些村民不愿在坡里看管,因为一个是坡里阴森,当时文革几派的“武斗”分子常在坡里活动,见人就随便打,再一个是有些不道德的人摘豆角吃,队长正为这事犯愁,我伯父自告奋勇地说他管。有一次果然村里的几个大孩子合伙偷豆角,伯父没收了他们的放豆角笼并联系家长和学校老师批评教育,最终这几个孩子家长给队里的庄稼赔了款,为集体挽回了损失。


有一年秋季,生产队苞谷成熟的时候,有一个手脚不干净的村民在大家给队里掰苞谷的时候,故意在偏僻的地方藏了几笼苞谷,等下工后,他便拉上架子车,名义上是给自家的羊割草,其实是把队里的苞谷偷回家——在架子车里装上苞谷,再用割的草盖在苞谷上,拉着车子大摇大摆地回家。伯父早都看到了这人的伎俩,下工后,他故意坐在村口抽着烟,等这人拉着车子到村口,伯父起身上前把车上的草一揭——苞谷露了出来,这个人说:“队里的苞谷,看把你怂积极的,张狂啥哩!”伯父说:“集体的东西人人有份,走,见队长去……”后来这个人乖乖把偷的苞谷倒到了队里的大苞谷堆子里。村民对伯父为集体做好事的这种行为都交口称赞,他们还为此给伯父起了个绰号叫生产队蛀虫的克星”,后来一些借机小偷小摸队里财物的人一见伯父就逃之夭夭”!



伯父有一个爱好——看电影,那时农村十里八乡晚上放映电影,伯父不辞一天干活的辛劳都去看,有一次他看电影回来都晚上十一二点了,发现队里的麦秸棚火光闪闪,原来是过路的什么人吃烟把烟头掉到麦秸棚旁引燃了麦秸,要知道这可是队里牲口的大半年的饲料呀伯父赶紧打门叫窗动员村民救火,大家人多,担水的担水,泼水的泼水,用土盖的盖,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扑面了大火,为此当时生产队还给伯父奖励了一面锦旗,上面绣着“爱队如家”四个金黄大字,号召大家向伯父学习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伯父走完了他七十六年的平凡人生岁月,离开了这个世界,站在他的灵前,我嚎啕大哭,他老人家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口头禅是我做人的一面镜子,埋葬他的那天早晨,三四个村组的村民都来了——没有人动员,大家自发来的。人群中有人哭着说:人这样活一辈子也就够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我想这是对伯父的最好评价吧,伯父是一个平凡的劳动人民,一生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也没有干过什么“顶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我想,正是这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也正在创造着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正在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伯父啊我永远爱您敬您

编辑
闵盼龙,2012年至2015年就职《渭南日报》。2016年至今就职《渭南青年网》,担任内容总监、首席摄影。第二届“渭南网络好青年”。
推荐视频

推荐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