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三宴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洗三宴

今天参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喜宴——洗三宴。

我虽说对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有兴趣,也略知一二,但类似今天这样的仪式还是头一次参加,真是增长不少见识。今天参加的喜宴叫做“洗三宴”。

到网上搜寻, “洗三宴”,更多是叫做“洗三朝”。这个仪式是要召集亲友为婴儿洗身,寓意为洁白入世,污秽尽除,同时还能够测试婴儿的胆量。洗三朝在唐代盛行,一直流传至今。“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洗三,生育习俗。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据记载,北京地区“洗三”当天,要请接生婆,在家款待,请神祗,供“床公床母”像,上香叩头。水是由槐条、艾叶熬过,用铜盆。亲友们依次向盆中添凉水、果品、铜钱,这就是“添盆”。添盆时,接生婆应在旁唱祝词,比如,添水, 唱“ 长流水, 聪明伶俐”;扔果, 唱“ 早儿立子”、“ 桂元桂元,连中三元” 等。

婴儿哭叫做“响盆”。在洗身时,也要唱祝词,比如“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还要用生姜托着艾叶球儿在婴儿脑门上象征性的灸一下,在肚脐敷上烧过的明矾末,一边唱祝词一边为婴儿梳头。

还有一些其他的祝愿方式,比如用鸡蛋滚脸、用葱打三下、用秤权和锁比划几下,意思是“一生无险”、“聪明伶俐”、“秤权虽小压千斤”。最后焚化神祗排位,结束礼仪。其间所有祝词的寓意都是希望婴儿长大后有所作为。

这些仪式在今天的喜宴上大都有出现。但同时,今天喜宴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命名。

中国人在汉代前就十分重视起名。《礼记·内则》指出,国君世子的命名礼分为:择日、理发、见子、名子、对答、告名、书名。一般人家的命名礼也是据此而来。大概是: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父亲不入产房唯经常使人慰问,显示对妻儿的关心。三个月后,命名礼择吉日举行,家族中有头面的妇女如祖母、伯母、叔母等,以及父亲已为孩子请好的老师(或保姆)都来参加。当日,母亲先行洗澡换衣服,孩子已剪去胎发,头上留着两个发角。礼仪开始时,母亲抱着婴儿出房,向东站在门楣下,祖母或者辈分最高的妇女先看孩子,并喊着孩子的母亲姓氏说:“某某氏,今天要让孩子拜见父亲了。”当父亲的应答道:“我一定要好好教养孩子,使他守礼循善。”然后,父亲走前去,握过小孩的右手,给其以慈爱的笑容并逗戏,百日左右的小孩,往往会以嬉笑咿呀和手舞足蹈相回报,从而给庄重的礼仪增添喜庆欢欣的气氛。接着,最关键的程序开始了。做父亲的在根据孩子的出生时日、体形和相貌等各种条件进行综合参酌后,当场宣布孩子的名字(也有事先拟定好的名字)。说出孩子的名字后,母亲立刻应答,略说一定谨记夫言,教儿成德。然后,她把孩子交给老师或保姆。对方抱过婴儿后,即依尊卑长幼的顺序,把小孩刚获得的“名”逐一向参加礼仪者宣告。祝贺声中,人之初,“名”得立矣。命名礼的最后两道步骤,是告祖先告宰闾(宰,古代官名;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宰间相当于今天的居委会主任),这两道程序都由父亲唱主角。告祖先使新生儿之名获得家族内部的承认,告宰闾则为存档,其式为“某年某月某日某生”由“间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间府,其一献诸州史”(《礼记·内则》)。

《礼记》中的命名礼流程较多,等级差异明显,这些与当下社会现实有所差异;命名背后的“名命观”也颇有些玄乎的色彩,难为今人接受。但是,命名礼和“命名观”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和伦理,却是亘古未变的。我们需要用一个名字来寄托一种美好的祝愿,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维系一定的人伦关系。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权社会,除王公大贵谁敢这样,但今天就可以了,可见,等级森严的皇权社会多么不得人心,现在还有人天天沉迷宫廷剧,很神往皇权社会,真是不可思议。

战国末期楚国贵族屈伯庸给儿子屈平(字原,名平,、通常称为屈原)起名的经过,就是一个严格遵循古代命名礼仪的典范。距今2340多年前(约公元前343年)的一天,和风煦煦,天气晴朗,坐落在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临江水边的一处宅院内,传出了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屈伯庸闻声惊喜。遵照上流社会的礼法,三个月以后,屈伯庸才第一次见到了新生儿。孩子的头上,已经绾起两个发角小辫,更显得天真可爱。当父亲拉过儿子的小手,仔细端详,又掐指推算,笑眯眯说:“好。生日合于吉度,貌端气正可则,就取名叫'平’吧。”瞧,既要测算时日,又要看相貌,古人对于命名之道是多么重视啊。周朝早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在《周礼》中规定:山师掌山林之名;川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原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兵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媒氏掌万民之判,凡是男女,都要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命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就这样获得了他的本名。几十年后,他在《离骚》中追述了这个场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摄提就是寅年,孟陬指正月,、亦即寅月,初度指出生日,皇指父亲,锡指赐给。意思是说太岁星逢寅的那年寅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从母体降生了。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叫做“平”,字叫做“原”。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不只是巧合,更是一个好兆头。

按传统礼仪,“命名礼”当在小儿满三个月或百日后,但今天的“洗三宴”上也出现了这个仪式。也是因为今天名字的构成没有古时复杂,更主要的是传统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在传统中两很重要的礼仪今天便合在一起了,但寓意却是一样的。看来,变通即圆融,即顺遂。

今天,有不少人不太注重仪式,对一些仪式甚至认为是形式主义。其实真不能一概而论,人们可以在一些仪式上了解做人的道理,从而增加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培养自己的优秀品德。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重要性,注重仪式的重要意义,相信,通过“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方法,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部分会大放光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