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诊的依据?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2-01-16

#健康过大年#切脉即诊脉,是医家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脉搏跳动,体会脉象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脉诊的渊源很古,据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僦货季、鬼臾区都讨论过脉诊。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以脉诊诊病而闻名。当时,《内经》即记载了“三部九候”脉法,而在稍晚的《难经》中,则开始“独取寸口”而候脉言病。到了汉代,切脉诊病更加普遍。如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便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并确定了常见的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脉象,而且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也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证,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在此之后,脉学专著代有阐述,如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等论述甚详。李时珍撷取明代以前的脉学精华,著成《濒湖脉学》一书,并在《脉经》24种脉象的基础上,增加了长、短、濡三种脉象,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更增定脉象为28种。此外,清代李延罡的《脉诀汇辨》,黄宫绣的《脉理求真》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也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古代脉学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