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芍、生地黄、黄连治疗肝热、血热、湿热互结经验 ——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新用户7198kM7p 2022-01-16

     ▼
温志歌 1,顾成娟 2*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 福田 > 仝小林学术传承工作室,广东 深圳 518034)

摘要:中满内热是脾瘅病的核心病机。由于体质、生活环境的差异,中满内热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追究其根源大多是过食肥甘厚味,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在中满的基础上化生内热,表现为火热之象,如湿热、肝热等,肝脉挟胃,波及肝木,形成肝热,连及血分,以致血热,火伏气分,从而形成肝热、血热、湿热相互搏结。或者土壅则木郁,影响肝之疏泄,木不疏土,加剧中满,致积久化火,形成内热,波及脏腑,形成肝热,日久肝热、血热、湿热相互搏结。仝小林临床多以赤芍、生地黄、黄连组成“清肝热、血热、湿热互结”三味小方,结合不同疾病背景和病情程度,灵活加减,精确施量,收获良效。

关键词:肝热;血热;湿热;互结;赤芍;生地黄;黄连;仝小林


 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肥胖、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脂肪肝等与代谢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升高。过食肥甘,或者饮酒无度或者久坐少动,中土壅滞,形成肝热、血热、湿热蕴结之偏态,临证可见急躁易怒,心烦甚,舌红面赤,苔黄腻等。仝小林院士擅用赤芍、生地黄、黄连三味药做成清肝热、血热、湿热基础小方,三药各有侧重,赤芍入肝经,既清肝热,又凉血热,用量 15 ~ 45 g;生地黄入阴分,凉血力专,兼滋阴血,用量 15 ~ 45 g;黄连苦寒,寒可清热,苦能燥湿,治疗湿热蕴结,又可泻肝火,用量6~15 g。三药协调配合,临证治疗肝热、血热、湿热互结疗效颇佳。

1 清湿热,旨不在除湿,而在清热

仝小林认为,水若无热,既不化气亦不成湿,故治湿热,要旨不在利湿,而在清热。若水本多余,清热必加利湿;若水本不足,清热必兼护阴。无论是湿热持续,还是湿热伤阴,需先清热。热消则蒸腾之湿气自除矣。一提清热,必想到苦寒之黄连,黄连清热燥湿,又偏重于清热,但有患者服清热利湿药数载,仍见舌苔黄厚腻,何也?在于清热不足。因此临证把握好黄连的用量及配伍是关键所在。仝小林把“舌苔黄腻”作为湿热之态靶,但“真或假”湿热必参设舌色,若舌红或赤,真湿热也,大力清热除湿可也。若舌淡红或淡,脾虚或有气虚,水运不化,蕴而化热,假湿热也,此时,清化湿热为表标,益气健脾为治本也。基于“态靶结合”的现代药理与传统药对衔接,仝小林认为“舌质红、舌苔黄腻”当选清热利湿之黄连和清热凉血之赤芍。

2 苦寒泄湿热,苦甘寒泄血热,清热兼养阴为要

药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为四气,酸苦甘辛咸为五味。仝小林苦酸制甜理论中,认为苦可调胃,苦能泄热,苦可坚阴。苦味药因其气不同,而有寒热温凉之不同,泄热亦有所偏宜,如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1]

《金匮要略心典》曰:“苦者,能泄,能燥,能坚。”苦可燥湿,祛湿热;苦能泄,包括泻下、泻热、泄气、降气。《药品化义》归纳苦味的功能为“苦坚脆,燥湿,直行,降下,涌泄,祛垢,解毒,开导,养血,补阴。”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不仅能清胃肠之热,尤善燥湿化热,苦燥湿热,亦是通过泄热,使湿无所附而湿热消除。本草正义言:“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且连之苦寒,尤以苦胜,故燥湿之功独显”,黄连不仅擅清湿热,还可清肝热,因此对于临证肝热、血热、湿热互结者,黄连乃较佳之品。现代药理学证明,黄连抗菌的主要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碱和药根碱,研究[2] 证明黄连抗菌谱较广,不论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真菌都有作用。仝小林认为细菌感染是否表现为湿热,与细菌属性有关,但黄连对其均有效。现代研究中,黄连具有降糖、纠正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及减少蛋白尿的功效,可治疗多种现代疾病,结合不同疾病背景和病情程度,辨证属于湿热态者,使用黄连均可奏效。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既清热凉血,又可养阴生津,主治热入营血兼有津伤者。《本草新编》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夫生地既善凉血,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君,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路,又何热之不除而血之不止哉。”血分热盛,难免热耗伤阴液,生地黄清热凉血,可泄血热,味甘,“甘能补、能和、能缓”,又可养阴生津,津液可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血同源,皆为阴,所以生地黄凉血又养阴,泄血热,清肝热,兼滋养阴血。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调肝热之偏态;泄血分郁热,凉血分之伏热。《本草要略》言其“泻肝家火”。现代药理学证明,赤芍能明显增强肝细胞DNA的合成,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3]。赤芍善清营分之热,且具凉血活血之功,对于营分热盛者效佳[4]。肝经实热之态,临证可见急躁易怒,口苦,大便黏臭,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如果其热像不明显应慎重使用,血虚无瘀之证则不可使用。用赤芍治疗肝病[5],用量一般为 15 ~ 45 g。将黄连、赤芍、生地黄三药作为肝热、血热、湿热互结小方,三者相互配合,协同增效,热在肝、热在血分,湿热也重在清热,热易伤津耗液,生地黄又可兼顾护阴液,清热而无伤阴之弊。

3 药物剂量及安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版记载,黄连临床剂量范围为 2 ~ 5 g,赤芍用量为 6 ~ 12 g,生地黄用量为 10 ~ 15 g[6]。仝小林临证运用黄连、赤芍、生地黄治疗肝热、湿热、血热互结时,黄连用量为 6 ~15 g,赤芍 15 ~ 45 g,生地黄 15 ~ 45 g。仝小林曾在《重剂起沉疴》中说:“随证施量形而上,量效对应治疗窗,证方药定量增减,疗效之秘如探囊”。

黄连的临床剂量主要取决于黄连所主治之病症,用于降糖,剂量需大,治疗杂病,小剂量足矣。一般以15 g 作为分水岭,黄连小剂量应用可以调理肠胃[7],剂量为 1.5 ~ 6 g;治疗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汗证,取其微除热气,黄连剂量一般为 9 ~ 12 g;用于交通心肾,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黄连用量一般为 3 ~ 9 g。治疗糖尿病时,常用剂量为 15 ~ 45 g。对于空腹血糖< 7 mmol/L,黄连剂量为 9 ~ 15 g。而大剂量降糖,应用汤剂短期治疗。从用量来看,既可以调理脾胃,又可以降糖,为治疗湿热态之靶药。仝小林治疗肝病时常重用赤芍,认为清肝热,量大力专,大剂量使用,既清肝热,又泄血热,适当配伍还可治疗肝源性糖尿病、胆红素升高、黄疸等肝系疾病。仝小林将黄连和赤芍作为降糖与改善胰岛素抵抗药对[8]:黄连泻气热,芍药清营热,二药合用,治疗糖尿病气营蕴热证。临床本药可独立降糖,合用西药时应注意减量。脾瘅常用靶方中,仝氏连赤方:黄连 15 g,赤芍 30 g,生地黄 30 g,知母 30 g,天花粉 30 g,山茱萸15 g,西洋参 6 g,干姜 6 g,主治糖尿病气营蕴热证,症见口干渴,面赤,手足心热,汗多等。赤芍和生地黄用量均为 30 g,量大效佳。

4 病案举例

陈某,男,47 岁,2019 年 7 月 8 日初诊。身高180 cm,体质量 95 kg,BMI 29.98 kg/m2。主诉:血糖升高半年余。现病史:半年前发现空腹血糖(FBG)9.0 mmol/L,餐后 2 h 未测,遵医嘱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 1 片 ,达格列净 1 片,非诺贝特 0.5 片,以上均每日 1 次,血糖控制不佳。现症见:体型肥胖,口中时有麻木,口干口苦不明显,纳可,睡眠一般,大便日1 次,成形,偶有夜尿,腰疼。舌暗红,紫斑,脉沉弦滑数;既往史: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6 年。个人史:吸烟史 20 年,每日 20 支,饮酒史 20 年,每日 5 两。辅助检查:Hblac 6.8%,2 hPG 9.9 mmol/L,24 h-UTP 178.75 mg,TG 4.11。中医诊断:消渴病,肥胖。中医辨证:湿热瘀阻证。治法:清热祛湿,化瘀泄浊。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连 15 g,清半夏 15 g,赤芍 30 g,生地黄 30 g,桑叶 30 g,桑白皮15 g,生山楂 30 g,制水蛭 4.5 g,黄芪 15 g,绞股蓝30 g,红曲 6 g,生大黄 9 g。半年内患者复诊 7 次,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诸症好转,体质量由 95 kg 降至90 kg,BMI 从 29.98 kg/m2 降至 27.98 kg/m2,身体舒适。

按:患者舌质暗红,有紫斑,脉沉弦滑数。此舌称之为“赤芍舌”,西医称之为“高黏血症”,常见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或糖尿病。仝小林认为此病病机为瘀热,这种瘀热常常和肝热、血热并见[9]。患者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且体型肥胖,脉沉弦滑数,结合脉象,体内瘀热深重,与肝热、血热、湿热互结,治疗时以黄连降糖,除湿热;赤芍、生地黄除肝热、活血化瘀兼凉血热。生山楂、红曲调脂降浊;患者微量蛋白尿,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肾病Ⅲ期,用水蛭和生大黄(抵当汤之意)活血化瘀通络,和桑枝、桑叶增强疏通肾络之功。黄芪、绞股蓝合用降压。诸药合用,起到降糖、降压、调脂、降低蛋白尿,改善肥胖的作用,二诊时诸症好转,后继续复诊,尿蛋白转阴性,后续巩固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

温志歌,顾成娟.仝小林运用赤芍、生地黄、黄连治疗 肝热、血热、湿热互结经验[J]. 吉林中医药 , 2021, 41(3):333-335.

参考文献:

[1] 韦宇 , 张莉莉 , 顾成娟 . 黄连、吴茱萸、白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J]. 吉林中医药 , 2020, 40(10):1270-1272.

[2] 张庆莲 , 黄娟 , 邵单炫 , 等 . 黄连抗菌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 2019, 36(5):125-127.

[3] 王薇 .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15(17):109.

[4] 仝小林 . 脾瘅新论[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8.

[5] 王新苗 , 邸莎 , 王青 , 等 . 赤芍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 , 2019, 39(8):1017-1020.

[6]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5.

[7] 武胜萍 , 徐立鹏 , 刘洪兴 , 等 . 黄连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 2015, 43(2):92-94.

[8] 仝小林 . 糖络杂病论[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4.

[9] 仝小林 . 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