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泣血的送别诗

 晨曦深处 2022-01-16

唐诗学习之三十一

泣血的送别诗

送别诗多矣。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浓浓的感伤是共性,如骆宾王的“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此外还有其他寄语,或激励劝勉,如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抒发友情,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寄托理想抱负,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或寄予美好期盼,如杜甫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但你见过把送行的人比作无用之才的樗吗?你见过对送行的人说,我们在九泉之下再相见吧。真有这样的送行诗。这就是杜甫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十八就是郑广文,名虔。郑虔当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然而他的遭遇却很坎坷。安史之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都吃不饱。安史之乱中,郑虔陷叛军中,安禄山授其水部郎中,郑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当洛阳收复后,对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郑虔定三等,贬为台州司户参军。

郑虔是杜甫的好友,在垂暮之年还被远贬,杜甫自然心情沉重。他要为这位老朋友鸣不平,但他又不得不正视现实。因此在诗中,他把郑虔比作樗那样的不为世用、投闲置散、木匠最不待见的无用之材。言外之意是,像这样不能干的人对谁也构不成威胁的,何必把他贬到远方呢?在《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中就有“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以生长着没用的樗树的荒野烘托弃妇的情感悲剧;刘长卿的诗里也有“樗散材因弃,交亲迹已稀”;苏轼也曾写道“懒惰便樗散,疏狂托圣明”。

郑虔擅长作画,酒喝多了常称自己只是画师而已。注意,唐时画师的地位是很低的。这可以从阎立本耻画一事看出。

唐初画家阎立本一直在李世民身边供职,官至工部尚书,高宗时,官至右相。李世民做皇帝后,阎经常以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曾创作《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步辇图》等反映唐朝重大政治事件的作品。有一次,唐太宗传“画师阎立本”。阎闻诏羞愧不已,并告诫家人,以后不要从事这一行业。

杜甫感觉到把郑虔远贬台州太重了,他用了“严遣”这个词。他觉得在中兴年代,让一个垂暮之人去偏远地方生活,实在让人伤心,“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但这是无可挽回的事情,接着他就讲了,郑虔就要匆匆启程,他也只能道一句迟到的告别,“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一想到风烛残年的郑虔,只身前往偏远之地,能不能再见面还真是说不定,只好寄语于泉下相逢了,“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读完这首诗,从中也看出杜甫的良苦用心。既不能违背圣旨,又要为老朋友辩解,只能先从此人无用,不碍大局入手了,他是多么地希望郑虔能够奉旨作画,勉其远贬之苦啊。

杜甫的这首送别词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全是从心里流出。说是流泪不够,就是泣血,这样的诗怎能不感人。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

读杜甫《送郑十八》感

几回长岸恨悬丝,帆影星光总是迟。

山月过庭犹有返,秋风出壑却无期。

疏枝淡韵三分雪,碧水流波一叶诗。

闻得心声天落泪,九泉相见可相知?

悠雲2021/11/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