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与天地并立为三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心无旁骛地专心去做,那么通过至诚的努力,就会达到一定的境界而使自己不朽。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然而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将认识推向新的阶段,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他们至诚的努力,达到了一个个高度,形成了一座座高峰,令后世景仰,与天地并立。同样,任何人通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就,关键在于是否专一,是否能做到至诚。 ※原文 其次1致曲2。 曲能有诚,诚则形3,形则著4,著则明5,明则动6,动则变7,变则化8。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1 其次:也有一些人,即不及于“自诚明”的圣人,也就是平常的人。其:表示转接,或是,可译为“至于”。次:次序,第二。可引申为“后来”,有不及之意。 2 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走了弯路。致:导致。曲:曲折,偏僻或隐秘的地方。一说“细小之事”。 3 形:形之于外,显露,表现。 4 著:彰显。显著,昭著。 5 明:光明。 6 动:行动。该句意思为,内心有诚,其行为就能感动万物。 7 变:变革。 8 化:教化,化育。 ※译文 至于平常的人们,由于天资所限,只是致力于一个方面,以致走了弯路。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如果能够做到诚,也同样能够取得成就。因为有诚,那么就与虚伪有了比较;由于比较,就会有所不同,体现出诚的可贵而得到称颂。能够坚持诚笃专一,就会使自己明达天地至理。洞明事理,那么就能够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勉力践行,就会使自己的修养得到相应的改变和提高,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升华到崇高的境界。只有达到天下至诚的修养,才能够影响外部世界,达到极致,形成教化。 ※论引 郑玄说:“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形谓人见其功也。尽性之诚,人不能见也。” 《礼记·正义》曰:“由明而致诚,是贤人,次于圣人。贤人习学而致至诚,贤人致行细小之事不能尽性,于细小之事能有至诚也。” 孔颖达说:“不能自然至诚,由学而来,故诚则人见其功。初有小形,后乃大而明。若天性至诚之人不能见,则不形不著也。由著故显明,由明能感动于众。既感动人心,渐变恶为善,变而既久,遂至于化。言恶人全化为善,人无复为恶也。唯天下学致至诚之人,方能化恶为善,改移旧俗。不如前经天生至诚,能尽其性,与天地参矣。” 朱子说:“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唯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札记 至诚无欺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之初,天性率真,只有爱而没有怀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外界渐渐产生了畏惧,形成了独立的意识,拘泥于各种经验,而忽视了善的天性,于是忽视了诚,经营于智巧,通过巧术,以求达成个人的目的。致使离诚的天性越来越远,陷于各种诱惑的陷阱而找不到出口。从而导致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然而却不从自身寻找原因,总是抱怨上天不公,怪自己命运乖蹇。我们都想交到真诚的朋友,但是在交往中却少了真诚,多了功利。我们总是怀着提防的心理,没有向朋友敞开心扉,就这样使自己陷入孤独,却慨叹人心不古。其实,只要心诚,向着至诚努力,最终必会得到天地的厚报。 |
|
来自: 情缘半岛 > 《四书--《中庸》领悟集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