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旧与新的交界,过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那簇密而深浓的年味。年味是喜庆,年味是忙碌,年味是团圆,年味是温暖......每到过年,母亲总会摊小米煎饼。吃着母亲的煎饼,感觉年味一如从前。小米煎饼是南太行一带传统的民间美食,在我心中,它是美食中的草根皇后,虽属粗粮细做,却是难得的好滋味。煎饼起源很早,种类也很多,是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在千年古县内丘,煎饼分两种,即大鏊煎饼和小鏊煎饼。前者把绿豆和其它杂豆碾轧成面,用大鏊子摊制而成,其薄如纸,切成面片,作为熬大锅肉菜的配料和即食方便食品使用;后者食材为小米,用小鏊子摊制,做为主食使用。我今天所说的小米煎饼就是指小鏊煎饼。小米煎饼最好趁热吃,刚摊出来的煎饼既好看也好吃。中间薄而多孔,周边厚而多油,颜色金黄,褐色纹路纵横交错,有印花一样的美感。两面折合,形如一枚弯月,鲜香松软,有一点发酵后的酸,酸中又带一点甜。那舌尖上的滋味,朴素而炽热,会在瞬间攻陷你的肠胃。煎饼凉了不好吃,放在篦子上蒸,又会失去粘性。有经验的农妇会把煎饼炒着吃,就会催发出煎饼另一重天地的香,更具风味。煎饼好吃,种植谷子却程序繁杂。我的家乡位于太行山浅山区,土薄石厚,很适合耕种谷子。因为谷子是一种耐瘠薄耐干旱的植物,有见苗三分收的特点。谷子长到二三寸高,人们便开始锄地除草,留苗,间苗。间苗最累人,蹲下身会压伤谷苗,站起来又间不到苗,必须半蹲着身子。一天活儿干下来,流汗不说,腰疼如锥刺一般。间苗后的谷子,一路昂首向天,顽强生长。阴历七月后,半尺高的谷子开始低头,青穗儿开始灌浆。当秋风吹过田野,谷子一片金黄,叶片摩擦发出秋声,粗圆结实的谷穗谦卑地垂向大地。为担心鸟雀啄食,还要扎起稻草人以假乱真。最后谷子收回家,打晒、碾压,这才变成金灿灿的小米。一缕米香,沁入心房。小米养人,可熬稀饭,捞干饭,也可磨面喝面糊,掺在黍米面里蒸年糕,还可摊成小米煎饼。小米煎饼的制作过程共分四步:粉米、碾面、发酵、摊制。母亲摊小米煎饼很拿手,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开花的梦。为了摊小米煎饼,母亲在上午就开始忙。她把新碾的小米倒入盛清水的瓷盔里,搅拌之后,捞在簸箕中,闷上两个小时。小米吸收水分之后,有点发胖,外表变干发白,手指一搓,米碎,这就表明米“粉”好了。如今,村庄里只剩下一盘石碾,平日一天天闲着,只有到了春节才会忙几天。母亲提前和石碾的主人打好招呼,匆忙吃完午饭,又借来村里最后一头老牛。粉好的小米摊在石碾上,老牛一圈圈地走,石磙围着轴心一圈圈碾压,小米泛起一层白,母亲用箩兜起一些碾压过的米,放在箩床上前后一阵筛,细细的米面就铺在簸箩里。缓慢的时光,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回到家,母亲略微小歇,喝口水,又开始接着忙。先把面用开水烫烫,搅拌得不稀不稠,用温水把适量的酵母解开倒入面中,等面发好之后,加适量的碱面(开水烫开) ,再加温水,搅匀,就可以摊了。加碱是为了中和酸味,恰到好处的浓度是为了好摊。如果面糊过稠,在鏊子上流不下来,煎饼也容易糊。这些技巧是经验的累积,也是实践中的创造。摊小米煎饼的鏊子很特别,圆形,约有八寸直径,中间隆起四周低,周边又高,有三条支腿。内丘流传一句俗语:三条腿的鏊子——支楞着脚,意为专等这事。鏊子腿低,需要再垫两块砖,方便下边点火。两边垫砖上横放两个铁棍,两个鏊子放在铁棍上。为防止鏊子溜跑,还要在砖上再压一块砖。摊煎饼的火不能太急,最适合的燃料是麦秸、高粱穰,或者芝麻秸。常见的情况是,用两个鏊子同时摊煎饼,见缝插针,统筹时间,这个刚摊,那个已熟;这个刚抹油倒面,那个已经揭盖出锅。火在两个鏊子下随意拨动,特别方便。手快的妇人,据说一个人能看四个鏊子,至今传为美谈。母亲包着花头巾,坐在两个鏊子前摊煎饼。她熟练地拿起小炊帚,在油碗内蘸点油,把鏊子一擦,鏊子黝黑的脸庞即刻泛起油亮的光泽。用汤勺舀出一勺面糊,向烧热的鏊子中间一倒,自然流向四周,至边处的凹槽中成一厚边,然后盖上铁盖。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拎起盖观察,待至面糊变色,用小铁铲一翻,再烙上面,至金黄色时铲出,双手垫净布一合就成弦月式双层。所有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摞煎饼摆在小竹筐里,像是艺术品,特别好看。煎饼担负着使命,也有情感。慰劳家人一年的辛苦,让人忘记艰辛,渴盼来年。亲戚邻居之间,送一张煎饼尝尝鲜,情谊也在默默流转。李丹崖说,味蕾好比洋葱,成熟一层,剥落一层。味蕾成熟了,需要推陈出新。难怪很多人离开故乡,每每有了乡愁,难舍的还是“旧时美味”,人们把味蕾的记忆印痕向前追溯到幼年,这时候的煎饼,是闲来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情致。而我,从这片土地逃离太久了,已经忘记土地的脾性,也忘记了该如何稼穑。岁月无声,日子有痕,我喜欢吃小米煎饼,除了想念,还有传承。一张煎饼里的中国智慧,不仅有美味,更有中国意味。煎饼里的年味,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作者简介:王新芳,河北省内丘县职教中心。 【赛讯】关于举办“我的春节味道”主题征文大赛的通知 【赛讯】“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全国散文大赛获奖名单(附终评委名单) 【征稿】《颍州文学》第四期纸刊征稿中!
【序】王宗仁||《光阴有痕》序
邱华栋、阿来、徐则臣联袂推荐,王宗仁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