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就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

 人老颠东 2022-01-19

生命有形有神。形体宜动,心神宜静, 动静要适度,刚柔须相济,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身心健康。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如果不动,世界就毁了、空了。所以说,生命也是运动着的。气血、脏腑、阴阳处于平衡状态,这即是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这个平衡状态是动态的。

一、关于生命的动与静

动,主要指形体之动,包括肢体运动、劳动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

肢体活动可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筋骨舒展,提高御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内脏的活动,主要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如果气的这种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故《内经》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静,主要指心神之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肢体的相对安静。

心神为一身之统领,能主宰五脏六腑,又具有易动难静的特性,所以清静养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道德经》说:“至虚极,守静笃”,就是要求用至虚和守静的功夫,以达到心境空明宁静的精神境界。《医述》说:“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内经》说得更明了:“静者神藏,躁者消亡”。充分说明人必须保持心神清静,安定舒怀,才能神藏而身强,有利于患病机体的尽快康复。

二、生命在于运动

我们都知道,久坐伤损五脏,容易导致疾病。所以,生命一定要多多运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早已家喻户晓,很多人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减少生病,延长寿命。

其实,前贤对于运动早就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内经》认为:“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另外,战国时代的华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久长而不弊。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

《吕氏春秋·尽数篇》亦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这些认识和伏尔泰“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共同说明一条真理,那就是人体欲得健康,“动”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今时慢性疾病高发,与久坐少动关系非常密切。我的建议是,一定要重视运动,让身体动起来,让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平衡,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慢性疾病。

三、运动不可过度

适当运动能宣畅阳气,能让人阳气生发,能促进气化,能加强排浊,能让人更健康,更有活力,精神更旺盛,精力更充沛。但运动太过则伤身,关键在于掌握其度,既不要太过,也不能不及。

《内经》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就是要保持运动的度。华佗提倡“常欲小劳”,形劳而不倦,是值得推广的。

再如,庄子讲:“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孔子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都是这个道理。

就运动而言,除了体力运动外,还有脑力劳动,两者都要讲究平衡,运动后都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恢复运动后的疲劳,保持劳逸、动静的平衡。若长期缺乏体力或脑力活动,必然会引起体力或脑力衰退。

何为运动过度?若过度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则会消耗阴津和阳气,表现为运动之后精神萎靡,精力不济,食欲下降,面色萎黄。

男女不同,老少不同,体质不同,体力不同,运动能力不同,其运动的“度”亦不同。我自己体会,每次跑上十公里,感觉很合适,这就是我的“度”。

今时流行奥林匹克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远”,这就违背了中道的原则,肯定会导致运动过度,所以,奥林匹克精神无益于养生,也不是中医所提倡的。

四、形神兼养:养形在动,养神在静

生命不但在于运动,生命还在于静养。如佛家主张静心养神,强调寂静,认为静能生慧,断妄言,除烦恼。

那么,到底是要养动,还是养静呢?

我们要把生命分成形与神两个部分。形,包括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功能表现,人体的“形”与“神”在生理状态下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在运动康复时必须强调形神统一,才能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健康不但在身体,更在精神。简单来说,健康就是要身心和谐。身体要动,精神要静,这样才能让身心归于和谐,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正如《内经》所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简单来说,我们要养生,不光要养“形动”,更要养“神静”。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主张静以养性,同时又强调运动锻炼,谆谆告诫人们身要动,心要静。

为什么要形神兼养?因为动能健体,静可养神。动与静相结合,既身动,又心静,则能使形体强壮,精神饱满,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发展。

《孔子家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这就充分说明了“静”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运动练身,清静养性。动静结合,即能健康。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就是讲静态的重要。可是,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

四、如何养静

关于养静,我的建议是,其一,把心定下来,“定然后能静”。比如,把心定于某一处,或是自己的学问,或者是某种物体,心一定,就静了,然后思想情绪就归于安和。可以说,五脏六腑的和谐离不开心神的安和,而心神清静是保持五脏六腑和谐的关键。

其二,时时反省。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这即是修静的功夫。当代学者南怀谨说:“要大家学静的功夫,最高的境界,就是反省观照自己,乃至不加任何判断地观照自己。”

其三,减少欲望。欲望是魔鬼,欲望让相火升浮,上扰于心神,以至于心神不静。如果能减少欲望,相火不扰,心神自能安和。如何减少欲望呢?我的做法是两点,一是吃素,素食不扰相火;二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使心神定静安,自然少欲。

其四,精神内守。这是《内经》的观点,心多向内收,向内求,保持恬淡的心态。庄子也有类似的观点:“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意思是说,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分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这样即能安养心神。

五、动静互根

如何才属于健康呢?从阴阳学说的角度而言,是保持“阴平阳秘”。显然,“阴平阳秘”是属于动态平衡的。

动属阳,静属阴,阳气主运主动,是人体的功能表现;阴精主藏主静,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作为生理功能活动的阳气便无以产生;如果没有阳气的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就是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动静互根”的关系。

这种“动静互根”,还体现在精血藏泻方面:藏,静也;泻,动也。光藏而不泻,则生命失去活力;光泻而不藏,则生命不能持久。一定要藏泻结合,保持平衡,才是生命的真谛。

正如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由此可知,阴阳平衡,动静协调,是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的必要条件。

小结

影响生命健康和长寿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生活方式中,以动与静最为关键。如果能把握住动与静的平衡,几乎就是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配合调节饮食,远离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那么,一定会身心和谐,“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