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恬惔虚无病安从来

 循天园 2022-04-16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情志表现由心主宰,即《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养神即是养心,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身体才会健康,寿命才能绵长。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淡泊质朴、少有忧思杂念,真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因此保持充沛的正气,机体抗病能力强盛,疾病就无从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种“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精神情志养生原则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详细介绍隶属于这一原则的三种养生保健方法。

清静养神

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受到神的支配和调控,神经常处在“动”的状态,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故“恬惔虚无”的重点就是清静养神,通过调神以保持志意、情志活动的正常状态。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神不外驰,故曰守神”,说明养神在于使神内守。当然,清静养神并非神的养而不用。《灵枢·本神》所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即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所必需的,清静养神的目的在于“心神内守”,发挥主宰脏腑和生命活动的功能而又不妄用。清静养神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少欲望

清静养神要求少欲望,就是要求人们思想闲静,没有过分的欲望。如果欲望无限、经常用神,则精神容易耗散。

少思虑

思虑太过,尤其是焦虑苦思、纠结不定最为伤神。清静养神要求少思虑并不是思虑越少越好,而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精神修养,掌握正确思想方法,能够理智地待物处事。

调情志

调情志是指保持乐观、愉快、宁静的情志状态,培养良好的性情,陶冶健康的情操,对于难以避免的精神情志刺激起到克服或调节的作用,预防情志失调引发疾患。

动静相宜

在诸多养生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动静结合著称的导引、按跷、吐纳、坐忘等中医内养气功。气功有动静之分,但动功并非动而不静,静功并非完全静止,而是人体功能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气功本质是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兼,调节人体平衡,故可益寿延年。南朝医药学家、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有学者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与古代内养气功相关,点明了气功锻炼最重要的核心是“调心”。同篇中“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则是强调了练习气功必须掌握的调身、调息、调心三个环节。其中调心就是入静,初步入静多表现为心气平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也相对减弱。进一步锻炼后,思想会更加净化,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入静进一步发展,则自觉恬惔虚无,静若止水。由此可知,时常练气功,是促使精神内守、健康长寿的养生保健措施。

免伤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绪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外界各种客观事物刺激人体,势必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相应的情志、情绪变化。若要恬惔虚无,就不能产生过激的情志,同时亦不能使不良情志长期存留,不为情志、情绪所伤,方能精神内守。在日常生活中要着重调控如下过激情志、情绪,以维护我们的心身健康。

慎狂喜

适度喜悦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调和,心气舒畅。可是喜亦有限度,若超过极限,或对突如其来之喜事节制不好,则对健康不利。

狂喜指喜悦情志、情绪过度激发。人们熟知的“范进中举”与“笑死牛皋”的故事,说的就是这种突然的狂喜。狂喜会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气血运行无力而瘀滞,出现身体发软、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不适或病证,甚则引起精神失常、错乱或暴亡。所以,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面对突然而来的喜事,要懂得节制,要时时注意心理平衡。

戒暴怒

暴怒指情绪骤然激愤或久怨致使怒气太盛,多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心生不满累积而突然爆发。如大家熟悉的“气死周瑜”即属此类情况。暴怒轻者会引起肝气郁滞,出现头晕头痛、胸胁胀满、心中闷疼等不适;重者便会即时出现面色青紫、四肢发抖等病证,甚至昏厥死亡。

轻度的发怒有时利于抒发压抑的情绪,有益于健康,关键在于适可而止,善于自我调控,莫使怒气一发不可收拾。 预防暴怒可用警示、提醒的方法,如可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箴言警句,随时警示,经常提醒,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解忧思

忧思是指忧愁深沉,思虑过度,深陷苦闷不能自拔,表现在情绪上则为忧郁寡欢,悲伤恸哭,神弱气怯。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辗转难眠,精神恍惚,心中烦躁,惶惶不可终日,日久忧愁不解,可致气虚体衰。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即属忧思为病。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生活工作压力大,人们忧思较多,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高。

化解忧思,一则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阔心胸;二则要善于换位思考,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

化悲痛

悲痛是指悲伤哀痛。遇到悲伤之事,人们都会感到难过和伤心,但悲哀太甚可致肺气耗散,意志消沉。

防止悲痛过度,平时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悲哀之事,方可促进心神健康。

避惊恐

惊恐是指突然遇到意外、突然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或恐惧不安的情志变化。惊与恐严格来讲是有区别的,同样令人害怕的一件事情,事前不知谓之惊,事前知之谓之恐。惊与恐导致的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也是不同的,惊往往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心失所养,如心悸不安、胆小怕事、睡眠易惊易醒;恐常常引起的是气虚失固,肾气不足,出现遗精滑精、泄泻、腹部胀满等不适或病证。

避免惊恐伤身,平时要做到锻炼心智,正气内存,遇事不惊,泰然处事。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说明心智健康、气血旺盛之人,遭遇惊恐是不易致病的。(邓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