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刘半农:发明了一个人称代词,为何遭知识女性痛骂多年?

 老黄说史 2022-01-19

北大教授发明“她”字,为何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多?北大教授发明一个汉字,遭知识女性痛骂多年,如今却被广泛使用!

现代汉语的形成,最初是得益于“白话文运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古代典籍,都是文言文写就的。文言文原是古人的口语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之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影响了普通民众的阅读与写作。

为此,历代不少学者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不过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的书面语。

这一现状的改变,始于20世纪早期。当时,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中国文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下展开的。

因为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旧有的词汇不足以适应新的言语表达,比如现在被广泛运用的人称代词,在当时就很不成熟,像我们熟悉的第三人称中的“她”与“它”,就是应时而生的新词汇。只是,“她”字的发明与运用,还经历过一段不小的波折,“她”字的发明者、北大教授刘半农还被许多觉醒的知识女性痛骂了很多年。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省江阴县人。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1917年,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语言学家。

1920年,刘半农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次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曾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刘半农因此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1925年秋回国,并重返北京大学,任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刘半农主张汉字改革,重返北大后,他就发起成立了“数人会”,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他认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因此与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表现了八九百年以来,简笔字演变的轨迹。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却因为发明一个汉字,被很多女权主义者痛骂了许多年,这个给他惹来麻烦的汉字,就是指代第三人称女性的“她”字。

近代以前,中国本无区分男、女和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几千年来,似乎无人觉得有作此区分的必要。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常用“彼”“其”“之”等字,用来指人代事。白话文兴起之初,则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但是,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与普通,再加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骤增,第三人称使用非常频繁,笼统的用一个“他”字,语言表达很不方便。当时,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早在1918年,在北大任教的刘半农就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学界。

赴欧洲留学后,他仍然坚持这种表达,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她”字问题》寄回国内,发表在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在《“她”字问题》一文的最后,刘半农还顺势提出了另一个新想法: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再造一个“它(即它)”字,以代无生物。

刘半农此文一出,就遭到许多人的攻击和反对,许多人都表示这样根本没必要,在第一人称时,并没有区分男女,为何在第三人称时,就要将男女区分开呢?

犹其是一些女性主义学家更是持反对的声音,甚至痛骂刘半农这是性别歧视。她们觉得,如今已不再是封建社会,现在的新时代是男女平等的时代,为何还要区分男女呢?为何女性中的“她”就是女字旁,如此说来,男性中的“他”是不是要变成“男”字旁才算公平呢?

对于刘半农“她”“它”两字的“首创”之功,鲁迅先生曾给予了有力支持,他高度评价说:“他(刘半农)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

虽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一些守旧者坚持拒绝使用“她”字,但毕竟已是螳臂当车,不足以阻碍“她”的前进脚步了。最终,历史选择了刘半农。1932年,“她”字被教育部正式纳入了常用字中,给了“她”字以官方定位,这场争论才告结束。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今,“她”字已经成为我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常字。

刘半农发明“她”字似成定论,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她”字是早有存在的,只不过因为是个生僻字,很少受到注意而已。“她”的古间读作jiě(音“姐”),《集韵.上声.马韵》中“姐毑她媎”并列,“她”义亦同姐。

另外,“它”字也是古亦有之的。它字始见于甲骨文 。蛇、它、也三字形有相混现象。自战国后才开始逐渐明确区分。《说文解字》:“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蛇,它或从虫。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虽然如此,因为刘半农在现代汉语中首次有意识地使用“她”与“它”字,对现代汉语中“她”与“它”字的传播和使用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也是功莫大焉的。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