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印度是个宗教大国,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印度人民笃信宗教,在他们看来,没有宗教信仰简直是不可思议。据西方学者统计,印度当今被崇拜的神祗达313亿多个。宗教已经渗透到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当然,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就更不能例外了。文学与宗教的高度结合已成为印度文学创作的一种传统。本文试图从《罗摩衍那》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罗摩的历史传说 印度史书中曾出现过三个罗摩,他们是大力罗摩,持斧罗摩和罗摩・旃陀罗。《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指的就是罗摩・旃陀罗,简称罗摩。 罗摩是不是个历史人物,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然而罗摩的传说却是很古老的。《吠陀》、《梵书》和《奥义书》中都有关于罗摩的记载。据说,古代阿逾陀地方曾居住着一个甘蔗族部落,那里有过罗摩这样一个人物,他可能是本部落的一位英雄。 还有的典籍说罗摩是一位王子,是阿逾陀十车王的长子。 近期,有些学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学者,根据印度古代的历史事实和考古发掘,推论罗摩确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似乎可以肯定一些地说,《罗摩衍那》的故事是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的。否则,它怎么可能成为一部印度的大史诗呢。 二、《罗摩衍那》的成书经过 《罗摩衍那》即罗摩传,成书于公元前四、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被称为印度“最初的诗”。全书共分七篇,主要讲的是罗摩的故事。 《罗摩衍那》最初是以口头的形式在民间相传的。歌者的吟诵过程中因地不同,因人不同而对诗中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增删。当他们发现悉多、 萨厘雅或十车王凄恻感人的自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时候,他们就顺口编上几句,把这段拉得长一点。如果战争的场面在武士居多的听众中引起共鸣的时候,他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让他们继续厮杀,还可以不断地增加几千乃至上万个猴兵或罗刹战死在疆场。歌者面对的听众如果是有学问的婆罗门,他们就在教诲篇上大做文章,编出一些新的道德经,或增加几句从别处引用来的伦语格言。这就造成《罗摩衍那》的畸形膨胀和赘语连篇。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又把抄写这部史诗作为求得个人解脱的阶梯,谁抄得越多,谁就越有希望进入天堂。这些抄录者不辨真伪,凡是以《罗摩衍那》命名的内容一概接受。手写本抄了又写,写了又抄,前后竟达2000多种。在这些数不清的抄写人中蚁垤的成绩最为显著。但是蚁垤并不是《罗摩衍那》的唯一作者,《罗摩衍那》应该是古代印度人民的集体创作。蚁垤的《罗摩衍那》也不是最后的定本,在他以后《罗摩衍那》仍被不断地增增删删,以致后来蚁垤竟成了该书中的一个人物。可见《罗摩衍那》被窜改到何种地步!所以,今天人们很难辨认究竟哪一种写本才是真正原初的《罗摩衍那》。 三、《罗摩衍那》中的罗摩形象 在蚁垤的《罗摩衍那》中,罗摩的形象是是极其鲜明的。 罗摩是一位杰出的英雄。15岁时就被众友仙人请去除魔。他先后杀死了罗刹陀吒迦和苏波呼,使众友仙人的祭祀得以顺利地进行。在遮那竭国王的选婿大会上,罗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湿婆的神弓,使在场的王子们大为震惊,甚至引起了持斧罗摩的忌妒。在弹宅迦林流放期间,罗摩与天斗,与地斗,与恶魔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终于把妖魔驱逐出大森林,为修行人解除了多年的忧患。罗摩的威力遥震楞伽岛,使住在那里的十首魔王罗波那惶惶不安。在解救悉多的14天战斗中,罗摩虽然三次受伤,但他仍然坚持战斗,终于在最后一天杀死了恶贯满盈的罗波那。罗摩是战胜艰难和强暴的象征。 罗摩是个孝顺的儿子。罗摩与悉多结婚后,十车王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但是十车王的小妻吉迦伊因受仆人驼背女曼陀罗的挑唆却坚持要求立她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把罗摩放逐森林14年。罗摩为了父王不失信,坚决服从父命,甘愿到森林中去受苦。六天后,十车王因极度思子而猝然死去。罗摩接到噩耗万分悲痛。他拒绝回阿逾陀都城,一定要等到14年期满。罗摩是个大孝子,父王活着的时候,他尽到了孝心;父王死后,他仍不违抗父命。 罗摩是个模范的丈夫。罗摩对悉多是深情的。在流放期间,他对悉多关怀备至,怕她日晒,怕她雨淋。听到悉多被罗波那劫走的消息,他泣不成声,甚至几次昏厥过去。为了寻找悉多,他走遍了山山水水,历尽了千辛万苦。在解救悉多的战斗中,他负过重伤,付出了血的代价。罗摩对悉多坚贞不二,纵使罗刹女对他百般诱惑,但他毫不动心。在第二次与悉多分离的时候,罗摩虽已是国王,但他坚持不再娶。他说王后只有一个,她就是悉多。 罗摩是一个理想的国君。罗摩自幼聪明勇敢,为民除害,深受人民的爱戴。人们一致拥护十车王立他为太子。在罗摩被流放的消息传开后,群众义愤填膺,纷纷为罗摩报不平。罗摩虽然远离都城,漂流他乡,但他时刻想念阿逾陀城的人民。罗摩执政以后,不仅关心群众,而且取信于民。当听到有人怀疑悉多的贞节时,罗摩忍着极大的痛苦毅然决定休妻,把已经怀了孕的悉多又送回大森林。罗摩专心治国,以自己的才干和工作精神使国家很快地振兴起来。罗摩的国家成了理想之国,被人们称之为“太平盛世”。 在蚁垤的《罗摩衍那》中,罗摩确实是一个理想的人物。但理想并不等于十全十美。罗摩身上还有很多不足。罗摩虽是一个杰出的勇士,盖世的英雄,但他并不是常胜将军。他打过败仗,负过伤,在困难面前曾想退出战斗,对战胜十首魔王罗波那曾丧失过信心。罗摩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行动上绝对服从父命,但在思想上却对父王很不满意。他认为 萨罗人民的不幸是与他的父王有关的。他对自己的被流放也是有怨言的。罗摩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模范丈夫,但他对悉多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在悉多被救出魔宫的时候,他拒绝接受她。致使悉多不得不用跳火来证明自己是纯洁的。罗摩明知悉多是无辜的,但当听到宫内有人非议她时,他又断然决定把她抛弃。甚至知错不改,一错再错。在举行马祠与悉多第二次见面时仍不肯收留她。悉多被迫向大地求证,最后投入地母的怀抱,落了个悲剧的结局。罗摩对悉多是不公正的,罗摩身上有夫权思想和自私心理。罗摩虽是一个理想的国王,主张种姓平等,但是为了维护婆罗门的利益,他竟在宫门口亲手杀死了一个拜神的首陀罗,成了种姓制度的卫道士。如此等等。可见在蚁垤的《罗摩衍那》中,罗摩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虽然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采,但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但是,纵观全书,罗摩身上还有神性的一面,这主要集中在第一篇和第七篇。这两篇是婆罗门文人后加进来的,是为婆罗门教服务的。在这里罗摩成了婆罗门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说他深通达磨,言而必信,乐于为众生造福(《童年篇》111112);说他是众生的保护者,又是达磨的护法(同上,111113);说他了解一切经书的本质(同上,111114);说他为一切善人所归依(同上,111115);说他具备了一切德行(同上,111116);说他是毗湿奴大神的一半(同上,111117);说他听了死神的传话又复归为毗湿奴天神(《后篇》71100111)……罗摩由人又变成了神。罗摩这种半人半神,亦人亦神的形象,正是印度文学与宗教高度结合的结果。 四、罗摩崇拜 蚁垤的《罗摩衍那》问世以后,罗摩的故事很快成了后来文学创作的主题。许多著名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如迦梨陀婆、薄婆菩提等,都或多或少地模拟袭用了《罗摩衍那》。11世纪初,印度各地地方语言兴起,很多诗人又用各自的方言仿写和翻译了《罗摩衍那》。一时间,几乎印度的所有语言都有了自己的《罗摩衍那》,多者竟达十几种。罗摩的故事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罗摩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罗摩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喜闻乐见的人物,他的优秀品格受到了普遍的称颂和赞扬。 14世纪后,由于虔诚运动的推动,许多虔诚派诗人又以蚁垤的《罗摩衍那》为基础创作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其中《罗摩功行之湖》最负盛名。 印度教虔诚诗人杜勒西达斯摒弃了蚁垤《罗摩衍那》中的不足,使罗摩的形象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并极力夸大他的神性。说他全智全能,法力无边,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大神(《罗摩功行之湖》,650页),说他无生,无灭,无穷又无尽(同上,681页),说他无形,无状,无愿又无变(同上,682页)……罗摩简直成了一个大幻了!杜勒西达斯不单把罗摩塑造成了一个不可捉摸的大神,而且,号召人们去敬奉他,崇拜他。他念念不忘敬奉罗摩。仅在《尾者篇》的一个地方他就一连串地喊出了14个“敬奉罗摩吧!”(同上,653~654页)。他把敬奉罗摩说成是人生唯一的解脱之路。杜勒西达斯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文学与宗教相结合的创作传统,而且还为这一传统写出了不朽的光辉篇章。与其说《罗摩功行之湖》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如说它是一部印度教的神圣经典。它的作用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为虔诚运动罗摩崇拜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罗摩崇拜在维护印度教和印度教文明,规范人们的社会道德方面起到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它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禁锢。特别是在20世纪末的今天,它更是印度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它是印度教派冲突和社会动荡的主要根源。前些年发生在阿约迪亚的庙寺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五、结束语 文学和宗教同属意识形态,两者既有范畴上的区别,又有内涵上的联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在信奉宗教的国家,社会生活又缺少不了宗教。文学反映生活,生活又离不开宗教,文学便和宗教紧密地结合起来,于是就产生了宗教文学:佛教文学,伊斯兰教文学……可见,文学与宗教的高度结合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象印度这样的宗教大国,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是宗教信徒,而所信奉的宗教五花八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经常表现为教派冲突。社会改革和宗教改革相辅相成。不少社会活动家本人就是宗教改革家;很多文学家本身又是虔诚的宗教徒。因此,他们所描写的生活内容,以及他们对此所持的立场和观点,都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这就是文学与宗教高度结合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