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六:两大史诗的宗教意识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六:两大史诗的宗教意识

1)史诗的内容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 3世纪,由蚁垤(一说为神人,一说为语法学家)编辑而成。《摩诃婆罗多》是在公元初定型并加上广博(传说中的" 圣人")的名字。但是,这两部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 65 世纪以前的事情,甚至于更早。
  相传《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为古印度最早的诗人,并接受了梵天神的神力,而广博作为古印度的圣人,还是《吠陀广博》的作者。推断起来,这两部史诗的成书时间较晚,但内容基本上是吠陀时期,也有人把它们归之于吠陀文献,所以我们把它们看作古印度的宗教意识。
  

《罗摩衍那》共 7篇,约 2.4万颂词,主要讲传说中罗摩王子的故事,即由于王后吉迦伊的嫉妒,王子被放逐 14 年,妻子悉达和弟弟罗什么曼那随行,在森林中魔王抓住悉达,送往锡兰,后罗摩在猴王的帮助下夫妻团聚,经千辛万苦又恢复王位;颂词主要是歌颂罗摩王子的英勇和悉达的贞洁。
  《摩诃婆罗多》共 18 篇,附录 1篇,有 10 多万颂词,主要讲传说中潘达瓦一家(亦" 斑族")同考拉瓦一家(" 俱卢族")的战斗。黑天神(可能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支持潘多瓦族,亲自为一个王子驾车参加战斗,结局虽然以潘达瓦族胜利告终,但冲突的双方基本上全部阵亡,幸存的潘达瓦五兄弟带着一妻一狗到喜马拉雅山去寻找天国,很有点凄惨。
  两部史诗都尊毗湿奴神,罗摩王子被视为此尊神的化身之一,潘达瓦族的胜利也是他支持的结果。这两部史诗就其情节来说是早期吠陀时代的事情,《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体现原始社会末期部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况。据研究,罗摩王子家族的人物为雅利安人,他被抓到锡兰去意味着雅利安人由北向南的迁移,以及征途中的困难。潘达瓦和考拉瓦两家大战可能就是公元前 1400 年前后在现今德里附近的一场战役,而潘达瓦五兄弟共一妻的风俗并不是当时雅利安人的婚姻,可能是蒙古人种进住印度。不过,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已经渗透了后人的思想,反映了公元前 6世纪前后一些人对神的看法和与婆罗门教有差异的宗教观念。

2)史诗的宗教观念
  从总的来讲,两部史诗的情调较为悲观。罗摩王子的爱妻悉达在夫妻团聚回国以后,丢下王子被大地吞没,在吠陀文献里她先是以农业女神,后是以吉祥女神出现的;潘达瓦虽然战胜了考拉瓦,但最后只剩下五兄弟共一妻、共一只狗,悲凄地离开战斗过的地方。在宗教意识方面,它们推崇毗湿奴神,但否认这尊神的神力是万能的。罗摩王子为此神的化身,可是他必须在猴王的帮助下才从魔王那里救出悉达,潘达瓦族受到此神的全力支持,但除五兄弟及妻子外全部阵亡。所以,这种宗教意识不是乐观的,而是悲观的。
  

《摩诃婆罗多》史诗第 6篇《毗湿摩》,后来演化为《薄伽梵歌》,这是后来新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其主要思想又被后来佛教所吸取。全书共 18 章,约公元初成书。该书尊黑天神,认为他是宇宙大神、" 最高的宇宙精神" ,而因陀罗神怀有嫉妒之心。据说黑天神本为毗湿奴神的第八化身,幼年为一牧童,先杀死国王派的妖魔,后在兄长罗摩的帮助下又杀死国王,救出被囚禁的父母,夺回被别人霸占的爱人,受到湿婆神的尊敬而为大神。黑天神曾与一位军事首领人物阿周那有段对话,探讨战争、生与死、修行之路等问题。
  黑天神主张,打仗是作为武士种姓人的义务,人修行的最低一级就是尽这份义务;生与死都是短暂的,只有灵魂是不灭的,生命和肉体不一样,生命即灵魂,他是杀不死的;灵魂是不受约束的,较高一级的修行是虔诚崇拜、躬身反省,完全不受" 祭司的训戒的干扰" ,不考虑报应;最高一级修行是放弃自我,使个人的灵魂和宇宙灵魂" " 相结合,超越生死,达到涅槃境界。
" 涅槃" ,是《薄伽梵歌》的最高理想,后来佛教接受了这一思想。这个概念的意思是" " " 灭度" " 寂灭" " 无为" 的意思。《摩诃波罗多》以此为最高境界的人生目的,实际上放弃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两部史诗与古婆罗门教教义的区别在于,它不重视业报和追求解脱灵魂轮回之路;它讲" " 但不大讲梵天神,而将黑天神置放在古婆罗门教的诸神之上,对婆罗门祭司僧侣的教义持怀疑态度,这表明当时人们对婆罗门教开始不满。

3)反婆罗门教的宗教意识兴起
  大约在公元前 6世纪初,南亚次大陆出现了列国纷争的局面,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当时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跃,在宗教意识方面有两股大思潮:一为传统的婆罗门教及其不同派别,一为非婆罗门教的思潮,史称" 沙门思潮" "沙门" 原意为" 努力的人" ,意指" 勤劳" " 劬劳" " 净志" " 息恶" " 修道" 等,佛教专指僧侣,在这里指反婆罗门教正统学说的各种宗教观点和宗教派别。在沙门思潮中有政治、哲学、法律等社会意识形式,其中宗教社会意识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外道六师" 、耆那教和佛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