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首例!大逆转!无突变却通过靶向药获得长达12年的生存期!

 印塔健康 2022-01-19

肺癌已成为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差,化疗后1年生存率仅为2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重要的癌症驱动因子。EGFR突变率在女性非吸烟者肺腺癌中约为50%。然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发展显著改善了某些患者的预后。

近10年来,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EGFR-TKIs已成为EGFR突变型晚期NSCLC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EGFR-TKIs治疗EGFR突变的转移性肺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4.6%。长期生存期(> ~ 10年)的晚期NSCLC患者仍然很少见。

这是目前已知的首例无EGFR突变的晚期非吸烟肺腺癌患者通过基于EGFR-TKI治疗的综合治疗后存活近12年的报道。


案例报名

一名48岁中国女性,因左侧锁骨上肿块持续2个月,于2009年7月25日入院。患者左侧锁骨上肿块无痛。

此外,患者无咳嗽、窒息、声音嘶哑、胸痛、吞咽困难、上腹部肿胀等临床症状,无吸烟史,无肿瘤家族史。

查体左侧锁骨上肿物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直径0.8 ~ 1.4 cm,具有质地坚硬、融合、界限不清的特点。局部肿块的皮肤温度正常。右侧锁骨上区淋巴结未扪及。

2009年7月31日,全身F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计算机断层摄影显示左肺上叶有一肺结节。结节边界不清,呈针状征,大小约1.5 cm×1.4 cm。

图注:全身F18-FDG PET/CT扫描(2009年7月31日)显示左肺上叶有肺结节。放射性摄取适中,左肺门有结节。

放射性物质的摄入量是中等的。左肺见轻度放射性摄入结节,大小约2.7cm×2.4cm。双侧乳房未发现病变或放射性摄入异常。左侧锁骨上区多发高放射性摄取肿大淋巴结,直径0.4~1.4 cm。鼻咽形态正常,未见放射性异常。腹部及腹壁无肿块。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蚀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慢性炎症,食管未见异常。

图注:2009年7月31日全身F18-FDG PET/CT扫描显示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

血清癌抗原125(CA125)为104.4 U/mL(0~35.00 U/mL)外,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在B型超声引导下对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最终诊断为左肺腺癌伴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cT1N3M0 IIIB期。

患者于2009年8月5日至2009年11月17日接受吉西他滨和顺铂等化疗方案治疗。但此后,患者拒绝化疗方案,转而采用EGFR-TKI靶向治疗。

然而,对于携带野生型EGFR的晚期NSCLC患者,并不提倡使用EGFR-TKI靶向治疗。但有报道称女性非吸烟者腺癌的临床特征与EGFR-TKI药物的效果正相关。

因此,从2010年1月15日开始,患者开始每日接受每日0.25g剂量的吉非替尼进行维持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截至2010年3月1日,患者胸部CT显示左室上淋巴结及左肺病灶变小,血清癌抗原125为38.9 U/mL。患者恢复良好,期间继续在家单独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

2015年7月6日,患者因头痛返回医院。同月9日,脑部磁共振成像显示脑膜和蛛网膜增厚,疑似转移灶。胸部MR显像显示锁骨及肺部病变消失,CA125为15.6 U/mL。

2015年7月20日至8月25日期间,对脑转移灶进行了局部放疗(40gy / 20f)。放疗后,患者头痛症状改善。

自2015年9月起,患者在家中每日接受80mg奥希替尼进行维持治疗,无异常变化且无明显副作用。

截至2020年5月12日,患者出现下肢肌力无力,但无明显头痛、咳嗽等症状。

2020年7月21日,外周血样本中肿瘤细胞EGFRALKROS1的驱动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尽管如此,考虑到患者已接受奥希替尼治疗>5年,继续给予双倍剂量奥希替尼(160mg)治疗,但下肢肌力没有明显改善。2020年8月15日行神经学检查,下肢肌力为2级。

2020年8月25日,胸部CT扫描显示,肺部有转移灶,大小1.7 cm × 3.3 cm(进行性病变),左侧锁骨上未见转移灶。8月26日,MR成像显示腰椎蛛网膜增厚,疑似转移病灶。此时的CA125水平为60.68 U/mL。

腰椎穿刺的脑脊液中未见炎症细胞或癌细胞。由此,医生认为肺部病变获得了对奥希替尼的耐药性。

2020年9月8日至2020年11月21日,患者接受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同时,对腰椎病灶进行40°热疗1小时。2020年12月16日,胸部CT扫描显示肺部病变进展

从2020年12月20日起,患者开始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到2021年4月22日,体检显示肌肉力量症状已恢复到4级。同月27日的磁共振成像显示腰椎蛛网膜和绒毛膜未增厚。胸部CT扫描显示肺转移灶增大(3.1cm×4.1cm)。

2021年5月15日,外周血样本中癌细胞中EGFR、ALK和ROS1的驱动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

尽管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患者自2010年以来一直受益于EGFR-TKI药物治疗,而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没有受益。

从2021年5月20日起,患者自行接受双倍剂量的埃克替尼治疗。然而,在2021年6月19日,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状态。胸部CT显示肺转移灶缩小(1.7 cm×1.8cm,原尺寸3.1 cm×4.1cm)。疗效评估部分缓解(PR)。

2021年6月19日,不幸的是,脑部MRI显示放射状冠、额叶和左小脑半球多个部位出现脑梗死。最终,患者于2021年7月23日死于脑梗死。该患者已通过EGFR-TKI综合治疗存活近12年(2009年7月25日- 2021年7月23日)。

讨论
据报道,一些临床特征如亚洲人、女性、非吸烟者、腺癌等与EGFR-TKI药物疗效呈正相关。吉非替尼在腺癌、女性和非吸烟NSCLC患者中更有效。因此,本报告患者化疗后也接受了吉非替尼单用的靶向维持治疗,且无进展生存期为5.5年,远高于文献报道。

本报告的患者在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出现脑脊膜和蛛网膜转移性病变。因此,医生认为该患者对吉非替尼具有耐药性。患者在基因突变状态不明时出现头痛症状,并进行了全脑放疗。放疗后,单独使用奥希替尼作为维持治疗4.5年。

与常规剂量埃克替尼(125 mg,每天3次)相比,双剂量埃克替尼显著延长了外显子21 L858R突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并提高了客观缓解率。尽管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患者自行给予双倍剂量埃克替尼,1个月后疗效评估为PR。这与之前的文献报道一致。

总而言之,该案例对于参与治疗晚期非吸烟肺腺癌和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的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来源:
https://journals.

End

【重要提示】本公号【家属说】文章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谨遵医嘱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