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1-23

【原文】

病有發熱恶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恶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7)

【提要】外感病初起分辨阴阳的要点。

【释义】本条列举“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证候特征,判断外感病的阴阳属性。发热恶寒指外邪侵袭人体,正气不衰,邪气较实,正邪交争,病情呈亢奋状态。例如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初期有暂时的恶寒)。总之,邪在三阳,多为正盛邪实,正邪交争剧烈,以发热为特点,故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指病在三阴,正气不足,抗邪无力,病情呈抑制状态,如太阴脾虚湿盛,少阴心肾阳虚,厥阴虚寒致厥等,均不发热,而恶寒显著,甚则厥冷脉微,故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寒热辨别阴阳具有特征性,在外感病的过程中尤有深义。故历代不少医家均视本条为全论辨证总纲,如《金匮玉函经〉即将本条冠于全书之首,而钱天来、柯韵伯等均遵从之。

临床证候错综复杂,以发热恶寒、无热恶寒作为辨阳证、阴证的纲领,可谓执简驭繁。但须知此仅言其常,学者还须知其变。如太阳为阳证,但太阳伤寒初起,也可有一个短暂的不发热过程,此不得以“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而论。又各少阴病初起,可以出现“反发热”(第301条),而少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时亦可出现外有假热之象,但前者属太少同病,后者纯属阴证,也均不得以“发热恶寒者发于阳”而论。故临床既应谨守大法,又须随证而辨,不可拘泥不化。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是古人对疾病愈期的一种预测。阳数七、阴数六之说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之词。生成数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大意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必阴阳合而后物方能化生。以天地代阴阳,水、火、木、金、土代天地间之一切物质;一、二、三、四、五代水、火、木、金、土之数;自一至五,等于孤阴、孤阳,不起变化。自五加一,乃起生化作用,其意为阳生者阴成,阴生者阳成。从五算起,以万物生于土的缘故,五加一为六,六为偶数,偶为阴,故云阴数六。五加二为七,七为奇数,奇为阳,故云阳数七。病为阳证,当在阳数之期愈,故云“七日愈”。病为阴证,当在阴数之期愈,故云“六日愈”。这种推算方法的科学意义尚待进一

激涒步研究。至于疾病的愈期,与临床不符,亦宜存疑待考。

【选注】

柯韵伯:无热,指初得病时,不是到底无热。发于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阴阳指寒热,勿凿分营卫经络。按本论云,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已发热,即是发热恶寒。未发热,即是无热恶寒。斯时头项强痛已见,第阳气闭郁,尚未宣发,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称发于阴。此太阳病发于阴也。又阳明篇云,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斯时寒邪凝敛,身热恶热,全然未露。但不头项强痛,是知阳明之病发于阴也。推此则少阳往来寒热,但恶寒而脉弦细者,亦病发于阴。而三阴之反热者,便是发于阳矣。(〈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伤寒总论〉)

尤在泾:此条特举阳经阴经受邪之异,而辨其病状,及其愈期。发于阳者,病在阳之经也。以寒加阳,阳气被郁,故发热而恶寒。发于阴者,病在阴之经也。以阴加阴,无阳可郁,故无热而但恶寒耳,夫阳受邪者,必阳气充而邪乃解。阴受病者,必阴气盛而邪始退。七日为阳气来复之日,六日为阴气充满之候,故其病当愈耳。然六日七日,亦是概言阴阳病愈之法,大都如此,学者忽泥可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

张路玉:此条以有热无热,证阳病阴病之大端。言阳经受病,则恶寒发热。阴经受病,则无热恶寒。〈尚论〉以风伤卫气为阳,寒伤营血为阴,亦属偏见。(〈伤寒缵论·太阳上篇〉)张隐庵: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故发热恶寒发于太阳也。以寒邪而病少阴之标阴,故无热恶寒而发于少阴也。(《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

〈医宗金鉴〉: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评述】从上可知,历代医家对病发于阳、发于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尤氏及张路玉认为阴阳代表三阴与三阳,病发于阳是发于阳经,病发于阴是发于阴经。〈医宗金鉴〉及喻氏认为阴阳代表风寒之邪与营阴卫阳,病发于阳是指太阳中风,风邪伤卫;病发于阴指太阳伤寒,寒邪伤营。张隐庵认为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柯氏则主张阴阳指寒热,不必凿分营卫经络,阳证不发热就是病发于阴,阴证发热就是病发于阳。对本条为什么会如此众说纷纭呢?主要是由于阴阳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代表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的两种属性,阴阳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内涵。于是对病发于阳、发于阴就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正因为大家都没有违背阴阳的基本概念,所以上述说法都有一定理由,但也有不足之处,或失于片面,或过于局限。然则证之于临床,则以尤、张二注为妥。此外,尤氏认为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只是概言阴阳病愈之法,并告诫学者,不可拘泥。其义可从。

本文摘自熊曼琪教授主编《伤寒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