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密:《陈情表》背后的博弈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李密:《陈情表》

背后的博弈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司马炎征召李密担任太子洗马,李密上表解释,说自己幼年开始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李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解释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这篇文章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一个说法叫“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司马炎看了之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1


臣是孝子,君是明君。其实,台面上是《陈情表》,台底下却是司马炎与李密的博弈。先说司马炎这一边,当时灭蜀已经四年,晋朝天下三分有其二,偏安江南的东吴迟早要纳入晋朝的版图。为了展示自己的宽厚容人,司马炎对蜀汉旧臣给予一定程度的拉拢任用,对吴国的官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而李密正是蜀汉旧臣,曾担任尚书郎,蜀亡后一直未担任官职。另外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晋朝是以孝治天下的,认为忠臣一定出自孝子之门。鲁迅先生曾分析过,司马家以武力逼迫曹家孤儿寡母,靠阴谋夺位,本就算不上曹魏的忠臣,没有办法标榜以忠治天下,只能标榜圣朝以孝治天下。巧了,李密偏偏又是有名的孝子。时代给了李密机会,一旦李密接受任命,担任太子洗马,负责教太子政事和礼法。如果教得好,以后太子敬重,必将前途无量。





2










    再来看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于是他的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拜儒学大师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认为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把他比作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子游和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吴主问李密蜀汉有多少马,他回答:朝廷用的军马有余,老百姓自用的很足。这不卑不亢的回答颇有邓芝的风采,只是这吴主也不知是不是孙权,问话问得太没有水平。

   后来,吴主跟群臣谈到一个“奇葩说”话题:是做哥哥好还是做弟弟好。大家都说做人弟弟好,估计是弟弟可以得到父母兄长之爱,而李密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吴国君臣都称赞他孝顺。

   从这些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守立场、忠君纯孝的典型儒臣形象。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听他的名声,请求他担任主簿,亲自写书信招揽他,想跟他见面,李密也不去。李密说自己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当时李密的祖母刘氏已经九十多岁了,确实已经是高寿了。但李密在蜀亡后拒绝灭蜀的邓艾征召,未必没有内心的坚守,未必没有对故国的情感。

    说李密对蜀国有感情,我是有证据的。后来司空张华曾他对蜀汉君臣的看法,先问他:“你认为安乐公(后主刘禅)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安乐公是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的人物。”安乐公是亡国之君,齐桓公是春秋霸主,张华认为李密言过其实,李密解释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却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都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安乐公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李密对亡国之君刘禅没有落井下石,他的评价即使是在现在来看也还是很恰当的。

    张华问完刘禅,又接着问诸葛亮:“你说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回答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说的话能够简洁高雅,是因为他们都是贤人;而《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就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李密没有否认孔明的话具体而琐碎,但却把这件事变成一个优点,反过来说明孔明胸襟博大,这也是很巧妙的回答。

    当时,蜀国已经亡国数年,李密对蜀国君臣的评价仍是平和中正,甚至是不吝褒奖,李密的操守可见一斑,所以,他推辞邓艾的征召,推辞司马炎的任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所以,在千古流传的《陈情表》里,李密极尽谦卑之能事,恭维晋武帝“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在四百多个字里写个将近三十个“臣”字,甚至不惜自污,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不想做官,而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一个人越是辨别什么,其实反而说明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炎看到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这也颇值得玩味,他是被李密的文采才情打动,还是被李密缜密心机所折服?其实都不重要了,他看到的是一个谦卑恭顺的李密,让李密回家供养九十多岁的祖母,体现圣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不也很好吗。司马炎要的是东吴诸臣的折服,李密的《陈情表》一出,同样能达到效果。





3





从结果上看,李密认为《陈情表》瞒过了天下人,滋长了自视才高、自以为是的心气,这种心气也导致了他的结局。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担任河内温县令。注意,此时虽然李密担任的是一个县令,看似官职很小,其实特别重要。河内温县是司马懿一家的老家,温县到处是司马家的亲戚故旧,这里的地方官没有能力是做不好的。李密在任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司马家宗室中山王等人每次经过温县,一定严格要求提供住宿衣食,当地人民都很头痛。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的要求和以前一样。李密引用书中记载说:“汉高祖经过他的老家沛县的时候,对家乡老幼以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习效法,赴丧时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也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

《陈情表》瞒过了皇帝,温县打击了司马宗室,李密认为自己太了不起了,于是又有了批评时政、口不择言的毛病。他在做温县县令的时候,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不除掉制造大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和人民就不得安宁。这是把矛头指向司马诸王甚至当朝皇帝了,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上级司隶校尉,上级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因此没有弹劾他。此时已经昏了头的李密逃过了一劫还不自知,还在继续发牢骚。他认为自己能力超群,盼望回朝廷做官,但是他性情过于耿直,得罪了权贵,做事情不合荀勖、张华的心意,又被降职担任汉中太守。李密认为自己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没有回朝廷做官而心怀怨恨。后来,司马炎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末尾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这就情商太低了,在公共场合批评执政大臣和当朝天子,司马炎当时就很生气,马上就有官员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于是李密罢官回家,后来活到六十四岁,死在家中。





4





读完李密的故事,我总觉得有些讽刺。当初不愿做官的人因为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官而最终丢掉了官职。当初因为满纸才华的文章而免于做官的人,最终还是因为写诗丢了官。当初因为聪明自以为打败了皇帝的人,最终还是因为聪明被同一个皇帝打败。李密不知道,他的才华和聪明,他的《陈情表》,是当时的环境所需要的,而一旦环境变化,已不再需要自以为是的聪明的时候,他就不那么重要了。

做人,需要一点聪明,但切忌,不要自恃聪明。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聪明人,缺的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该笨一点的人。





END

纵是无情也动人
微信号:zswqydr-xpy7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