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一谈痛经,因为痛经痛得死去活来的女性不在少数,只能躺在床上,不能正常工作,不能正常生活,痛得厉害的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体会不了那种痛苦的男性和其他女性是很难理解她们的痛苦的。 很多人都说:“呀你赶快生个孩子,生个孩子就不疼了。” 要真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很多时候,妈妈痛经,生完孩子好像是治愈了,转头一看自家闺女也痛经,儿子则总是蔫蔫地打不起精神。怎么回事?孩子打娘胎里带出病来了。 还有些则是生完孩子痛经症状变本加厉,没缓解反而更痛了。 那靠止痛药续命吧,医生说了不会有耐药性。吃了几年发现,完了好像有耐药性了,吃着止疼片也不管用了。 不是不管用,是你的疼痛又加重了。这吃止疼片止痛就是明知道伤口里咯了个石子却直接缝上,什么时候动起来都是钻心地疼,怎么也好不了。 在这方面,中医认识得很透彻。就像这治伤得先把石子挑出来一样,要治痛经,得找到疼痛的根。只要辩证准确,对症下药,这痛经都可以大大缓解。 大家痛经往往痛得五花八门,有月经前痛的,有中间痛的,还有月经后痛的。痛的地方也不一样,有肚子痛的,有腰骶痛的,有呕吐的,还有头痛的......这个时候,要是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那就怎么也止不了痛。 为什么会痛呢? 把中医那一大堆复杂的理论总结一下: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按压会有痛感 大家可以想想疼痛感主要来自于什么,大部分都是因为挤着了、压着了、打着了......总结一下就是,这个地方承受了它不该承受的压力,于是就提出抗议:痛啊! 气堵住了,后面的还要过来,这一块就亚历山大,要痛,这就是气滞;血堵住了,那就是血瘀;气血少了,到不了子宫,这子宫就跟平常被烫着又或者被饿着一样,也开始痛,这就叫气血不足。 不管你是头痛也好,肚子痛也好,所有的痛经都可归结于这两点:堵了,或者不够了。 那这解决方式也就一目了然:堵得给它疏通开,不够的给它满上! 那接下来就简单教大家怎么分辨自己是哪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气滞型痛经。 这种痛经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1.月经前就痛,提醒你月经要来了。2.以下腹坠痛、肛门坠胀的胀痛感为主。3.经色会发紫。 这种痛经不建议艾灸,建议针灸。因为气滞型痛经往往体内火多水少,更适宜平和温柔的针灸。 这气滞成因五花八门,再列举大家估计就看不下去了,就先给大家推荐个简单的中成药:加味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柴胡,当归,丹皮,栀子,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薄荷。 因为肝主疏泄,气滞多半是肝气堵了,让肝气顺畅,肝就可以给全身行气疏滞,让气流通起来。而加味逍遥丸正是疏肝柔肝的一把好手,气滞型的痛经就找它,经前吃上,经期即停。 顺带一提,觉得自己月经时特别容易上火、情绪很差的朋友也可以试一试,不惹你生气的男朋友和老公少,有加味逍遥丸的药店还是多的。 第二种就是血瘀型痛经。 这种痛经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1.经血量少、色暗有块。2.或畏寒肢冷、得热痛减,或经行不畅,块下痛减。 血瘀型痛经主要有两种,一种因为气滞而血瘀,另一种则因为寒凝而血瘀。这种体质的人,要经期用药才见效快,因势利导,用活血化瘀的药,让淤血趁着经期排出。 这里就着重讲一下寒凝血瘀型痛经,这种类型痛经的时候可以以艾灸为辅助,减缓痛楚,经期多泡脚,泡脚方也简单:一颗生姜切片,几粒花椒,一把艾叶,煮个三十分钟,然后加冷水调温度,没过三阴交,泡半小时。 三阴交 那吃什么呢?寒症重吃温经汤,血瘀明显吃少腹逐瘀汤。 温经汤: 吴茱萸9g、当归9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9g、牡丹皮(去心)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去心)9g 。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5g,干姜3g,延胡索3g, 没药6g ,当归9g,川芎6g,肉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 这两个方子都是经期喝,从来月经第一天喝上,按着月经天数喝5到7天。 第三种就是气血两虚型痛经。 这种痛经也有自己的特点:1.痛经往往在经期或经后。2.小腹隐痛喜按。3.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这种痛经就是火车动力不足,乘客左等右等就是不到站,就抱怨起来了。要治这种痛经,就得给火车加把劲,让它赶紧到站,乘客该上车上车,该下车下车,就不抱怨了。 这种痛经就喝调肝汤,名字是调肝的,实际上补肾调精、养血止痛它都行。 调肝汤:山药15g、阿胶9g、当归9g、白芍9g、山茱萸9g、巴戟天3g、灸甘草3g。 这个也是经前喝上,来月经就停。经后一段时间还可以换成八珍汤,八珍汤是补气血的经典方,喝过的都说发现自己气色变好了。 治痛经,一定要辩证清楚这根在哪,辩证不准就会发现这药吃了多少副也没效果。除了吃药,生活上也得注意,若是本就体寒,还不做好保暖措施,痛经还得继续。所以这气滞的多运动,体寒的多暖宫,气血虚的少熬夜,方能摆脱痛经困扰! 文中所载方药仅作分享,个人体质不同,用药不同,故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
来自: 你到哪里去了呢 > 《闭经、痛经、宫寒席汉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