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类方》读书笔记 四

 歌手心雨 2022-01-23

1.  《伤寒论》原书中小柴胡汤用量较大的原因: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

2.  古方治嗽,干姜、五味子必同用,一散寒邪,一收敛正气,从无单用五味子治嗽之法。用必有害(收敛风火痰涎)。

3.  柴胡桂枝汤功效:太少合病,和营卫(桂枝汤),通津液(柴胡汤)。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身重不能转侧为茯苓药证。

5.  柴胡加芒硝汤力度小于大柴胡汤,都是少阳、阳明同治方,加了承气类方。

6.  舌上苔者存疑:书中提到两处,栀子豉汤:若下之,则胃虚,客气动膈,必心中懊,舌上苔者,此汤主之。(作者给的解释是:舌苔提示邪气结在胸中,胸中有物,可用吐法。否则,邪尚未结,恐无物可吐。这一点与另一处小柴胡汤的舌上白苔似乎矛盾)。小柴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作者解释:邪未结于阳明,故舌苔白,虽不大便,不可下,此要诀也。)都是舌上苔,一个讲邪结,一个讲无邪结,存疑!

7.  关于心下病位置:心下(小陷胸汤、泻心汤),胸中即心上(栀子豉汤);所以胸闷、结痛用栀子豉汤;心下痞—泻心汤;心下痞+痛—小陷胸汤。痞为无形,痛为有象。古人治病分内外、分上下、分病形。

8.  邪气所在经络与脏腑治法:邪气在经不可随意吐下(发汗、温经活血等),邪气不在经而在肺胃之间(脏腑之间)可行吐下。内经:在上者因而越之,吐法不动经气,而不复伤。

9.  栀子类汤的应用:脾胃素虚,便溏不可用寒凉栀子(可能是栀子清上焦之火,大肠又与肺相表里之故),可用栀子干姜汤;若腹满,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汤枳实,心烦腹满卧安治);若脏腑结热发黄,栀子柏皮汤;若大病预后劳复,枳实栀子豉汤散上焦邪气,与今人病后施用峻补之剂不同,病变百出;若吐,栀子生姜豉汤;若少气,栀子甘草豉汤。以上栀子七方。

10.三阳合病:治在少阳(伤寒、中风--太阳、手足温口渴--阳明、胁下满--少阳,用小柴胡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