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心理学 一 自我意识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1-27

一 名词解释

1 自我意识:个体参与自我觉知时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习惯性倾向,可被看成一种人格特质。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主我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客我是客观的我,即自己活动的被觉察者。个人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构成。

2 自我认识: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3 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我对客观我持有的态度。

4 自我概念: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对自己各方面认识和信念的总和。

5 自我图式:以信息加工观来看待自我概念,即组织和指导与自我相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是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决定的,这些认知结构可以称为图式,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结构认知。

6 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巴斯把自我觉知分为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7 自我差异:希金斯提出自我差异理论,个体觉知的自我概念包含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指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在理想状态下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自我:指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指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8 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9 自我提升:也叫自我美化,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10 自我确认: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1 自我效能: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是从成功经验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

12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13 自我障碍:人们提前准备理由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行为策略。

14 自我检控: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15 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的期望行事。罗森塔尔效应

16 体像:个体对自己躯体的知觉与描述,即躯体经验。

17 自我参照效应:即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指记忆材料与自我有关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18 自我过程:影响自我意识形成、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判断);自我增强(即自我提升);自我表现(个体通过对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19 独立型自我:个体的自我是独立的、独特的,强调个体稳定的内在品质。

20 依赖型自我:个体的自我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联系的,强调个体和他人的关系


二 简答

1 提高自尊的方法

·1 用自我服务的方式解释生活。不是我笨,是题太难了

·2 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身体不舒服所以考试没考好。

·3 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我不听!我不听!

·4 学会向下比较以采取补偿作用。他比我考的分数还低。

·5 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到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上去。考试不行,我体育好啊

2 获得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个体经验(自己一直考100分)

替代经验(他都能考上,我也能)

言语说服(一群人劝说)

情绪唤起(加油!加油!g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