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启示录170:老子也有理想国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有何异同?为什么老子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都很难完全实现?老子说的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真的理想国只能靠心灵实现?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

《道德经》第80章,老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国的状态,他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01

老子告诉我们,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十倍百倍生产工具,也不去使用它。让老百姓最看重生死,而不愿意迁徙到远方去。

虽然有很好的船,很好的车,但是因为他们不想去其他地方,所以也没有机会去乘坐。

虽然国家有精良的铠甲和兵器,有很好的武器装备,但却没有地方去使用,因为根本不发生战争。

让老百姓重新再回到结绳纪事那样的原始状态,人人都以自己吃的食物为甜美,人人都认为自己穿的衣服很漂亮,大家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很安宁,觉得自己的风俗很欢乐。

即使邻国之间互相彼此都能看得见对方,甚至两个国家内部的鸡狗叫声,都能互相听见,说明很近很近了。但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老百姓,从生到死也没有必要互相往来。

02

老子的这段描绘当中,至少有两个地方大家比较熟悉,第一个,小国寡民,就是从老子这里出来的。

第二个,老死不相往来,我们今天对老死不相往来,跟那个时候的应用场合又有所不同了。是两个人关系搞僵,不共戴天的时候叫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是对他当时生活那个时代国家治理感觉到很不满,认为有问题,所以他提出来了一个理想的国家状况。

我们可以把《道德经》第80章老子的这段描述,定义为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知道西方最有名的一本书就是《理想国》,是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为大家定义了一个理想国的样子。

在我们理解老子的这种描述之前,必须得先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国。

我们千万不能把老子文中的这个国等于今天的国家,大家知道春秋战国那个时候是诸侯分封制,诸侯国很多很多。

据讲《史记》的一位老师讲,最小的诸侯国只有200多户,200多户有多少,我没概念

那个时候的户跟现在的户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今天中国有很多县,当年就是一个诸侯国。

所以老子那个时代的国是规模比较小的,可千万别把老子文中的国和今天的国对等,那样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而且老子生活那个时代是农耕时期,社会分工跟现在比,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我们今天去重读老子的《道德经》,去理解老子对理想国的描绘,千万不能够只停留在字面,那样的话会误导我们。

就像后面有很多学者批判老子一样,他是没能充分领会老子的本意,或者说没能够领会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老子给我们描绘的这个国家非常小,人口非常少,大家要求欲望非常低,不像今天一样拼命都想着出去赚钱,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

现代人爱说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可是他们不想去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只停留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从生到死。

不发动战争,也不去发明那么多技术和设备,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得其乐的、简单原始淳朴的生活方式。

03

老子离我们已经2000多年了,我们今天重读这段《道德经》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老子描绘的理想国能实现吗?

其实我们把历史书翻一翻就会有答案,不管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世界的历史,老子口中的理想国也好,还是柏拉图借老师之口描绘的理想国也罢,在现实当中都不会存在,因为他们的理想国太绝对了,太理想主义了。

那人类为什么没有办法去实现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理想国度呢?为什么理想国只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呢?

其实,中国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16个字记载在《尚书》的大禹谟里,舜要把天下禅让给禹,给禹的告诫是这16个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

尤其看前八个字。人心是很危险的,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这一刻觉得理想,下一刻就会觉得无聊,再过几天之后就会觉得讨厌。

人心是最善变的,而且人心是欲望无穷的,人和人之间的想法、观念、思维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怎么可能实现一个绝对理想的理想国呢?

道心惟微。虽然这个世界很复杂,但是这个复杂的世界背后有一个简单的法则和规律。

这个有形的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掌控调节这个有形世界的力量,中国人称它为道,西方人称之为真理或者上帝。

其实这个道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你能够感知到它,这就是道心惟微。

人心很危险,天道很微妙,所以执掌天下的这些执政者们,君子们就要守道,就要去调节,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分寸,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叫中国的原因。

对和错,好和坏都不绝对,一过分就麻烦,所以需要有一个力量来调节。

在一个国家之内,就由执政者来调控这件事情,而调控这件事情的人,必须有最高的智慧和最好的德行以及最强能力,一定是人中的龙凤。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理想国怎么可能存在呢?即使是理想状态出现了,也只是相对的,也只是暂时的。

印度的圣人佛陀也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都是暂时的,所以我们要去追求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过于理想的理想国,我们注定是要失望的。

第一,因为人心在变,世界在变;第二,人这种动物,他的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不管有多理想,他都认为还不够理想。

所以中国佛家的一本小册子里,我看到了《不知足歌》,这首《不知足歌》就是人心惟危的最生动描绘。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

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不支。

置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犹嫌小,四品三品又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慕称王作帝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

种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这段文字很好理解,不需要一句一句去解释。

你看人心是多么的贪得无厌,就是已经当上了皇帝,而且天下治理的很好,他还想再向上天借上500年。

这说明人的欲望不去调解,不去调服,不去约束,不去精简,这个国家,这个天下就不可能安宁,就永远到不了理想

04

我们说过老子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农耕时代,今天工业化已经这么发达了,社会分工已经这么细了,怎么说也回不到老子讲的小国寡民的时代。

不要讲别人,如果大家都不出门,快递谁来送啊?

所以说,今天再读《道德经》,千万不要被文字束缚住,不能被文字遮住我们的慧眼。

老子说的结绳而用之,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要回到原始社会,因为老子那个时候都回不去,我们今天就更回不去了。

但是老子的话仍然有巨大的价值,他是告诉我们要减少点欲望。

衣食器具已经足够天下人用了,如果我们不放纵欲望,我们可以很幸福的,很满足的生活。而且这种幸福和满足的生活,能够持续下去。

但是假如人类只要放纵了欲望,产生了你争我夺,最后大家都是受害者,这样说好理解了吧。

今天这个世界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国与国之间,企业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难道都只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争夺吗?

有的时候你争我夺的,完全是受欲望的驱动。大家拥有的已经足够用了,只是心,只是欲望过度膨胀了而已。

有人说我们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其实我们可以把老子的话理解为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些事物上去,这些东西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不要再贪得无厌,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无度地扩张。

只有让我们的心回归平静,让自己的生活回归简朴,淳朴状态,我们才能回到那个理想国,我们才能有幸福感。

而这种简单、纯朴、自律、节俭是最符合天道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引申一下,老子描绘的真正理想国应该是人内心的宁静和祥和。

05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认为正义是一种美德,是建立理想国的总原则。

我们现在把正义这个词一分为二,先来看看什么叫正?中就是正,不偏不倚就是正,不偏不倚用中国古代的语言,就是阴阳平衡,就是义利对等,就是中国儒家讲的仁。

义,按照中国古代的理解,首先是义务,应该做的事情;其次是适宜,就是做到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正好。

你看正义就是居中,就是平衡,就是义利对等。

所以,不管古代、现代、东方还是西方,只要领会了天道和真理,一定会强调居中和平衡。

而且柏拉图认为,国家中有了正义存在才会产生智慧、勇敢、节制截至三种德行。

巧不巧?中国的儒家也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三种美德:智、仁、勇。

有两条语言表述是一模一样的,柏拉图认为第三条是节制,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认为是仁爱。

看起来说的是两回事,本质上还是一回事。

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群当中的,我们不能够忽视别人的存在,自己想要自由,想要权利,想要获得的时候,应该想到别人也想要自由,别人的自由不应该被侵犯,别人也有权利,别人也有欲望.

这样的话,大家要想能够和谐,就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就应该自律,就应该行为有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礼存在的意义。

所谓礼,就是符合天理的行为。那些行为规范就是对人的约束,就是对人的节制。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明白,文字表面差异的下面,有相同的本质。不管是古还是今,不管是中还是外。

而且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兼做他人的事。他觉得国家是由具有欲望的体力劳动者,具有意志的保卫者阶级以及拥有理智的统治阶级组成的,分工合作,协调一致。

普通老百姓是受欲望驱动的,是普通的劳动者,所以作为管理国家的执政者,不能对他们期望过高。

要满足他们的基本欲望,同时又不能让他们的欲望过分,这就是通过法律约束,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的。

而勇气智慧超出常人的人,就要为这个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同时他也享有更高的荣誉和更多的权利。

是不是每个人的才能要跟他的职责对等?是不是他享受的权力和他要履行的义务对等?这仍然是道的法则。

虽然老子的书中你找不到这样的话,但是你把老子的话领会了,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说了,万物负阴而抱阳,万事万物都是一阴一阳的,有阴必有阳,有权利必须有对等的义务,承担义务必须赋予对等的权利。

老子还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本质就是阴阳对等,相互抵消,实现平衡。

修道的人调呼吸,观呼吸,到最后的时候可以定住,就是那个状态。呼和吸完全对等,完全平衡,甚至全部停下来,那就是回到根本的状态。

而且老子还告诫“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和柏拉图提到的普通的劳动者,以及保卫者和治理者之间原理是一样的。

普通人和卓越者之间各有社会角色,而且应该相互支持,帮助彼此,都有对应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对应的义务。这和柏拉图说的正义本质上有区别吗?

而且老子和柏拉图相比,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且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

就是“归根曰静”,就是“负阴抱阳”,就是阴阳平衡,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义利对等,只不过柏拉图称之为正义。

而且老子特别忠告我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只要是物极一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如果欲望过度地膨胀,天道反而让你全部失去。

06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本质上是让天下人都守道,都能做到慈,都能做到俭,都能够不去争天下先。这样的话,全天下人生存的满足才可以最长。

而且老子讲的小国寡民,节制欲望的告诫,和儒家倡导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基本上是一回事。

因为普通的劳动者智慧没开,他是受欲望驱动的,而居上位的人就必须有足够的理性,足够的自律。

所以我们说了这么多,结论就是:

不管东方的老子还是西方的柏拉图,他们提出来的理想国,在现实当中都不太容易出现,甚至说不可能出现。因为理想是相对的,不可能绝对化。

但是现实当中你见不到他们描述的理想国,在人的心中是可以实现这种境界的。

那就是调节好自己的欲望,只要是人不贪婪,能够做到老子提的少私寡欲,就会发现简单的生存条件就可以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快乐,而过度地追逐和争夺,反而让我们离幸福的理想国越来越远。

心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最玄妙,同时又是最强大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心念,在自己的内在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