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349:知德者为何稀少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孔子为什么感慨“知德者鲜矣”?为什么说内在有道,外在自然会表现得有德?佛家对于有德无德的报应有何告诫?基督教怎样告诫有钱人?为什么说不择手段赚钱的人是最傻的傻子?关于成功学,老子曾给我们怎样的建议?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某个人不像话,我们经常会骂他:缺德。缺德两个字是中国人骂人最常用的词汇。实际上,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只不过是他老人家说的比较委婉。
01
《论语》的卫灵公篇里有这样一则,非常短。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也不知道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孔子跟子路发出了一个感慨,老人家可能受了什么触动,受了什么打击。
“仲有啊,这个世界上能够知道德行的人,知道仁德的人,实在实在是太少了。”
言外之意,绝大多数人都不知德呀,都不知晓什么是道德,为什么去遵守道德?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
02
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老先生,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
其实,所谓德,就是一个人内在智慧和修为,就是他内在的道。而道这个东西,他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没有办法给别人完全讲明白。
一个人对天理,对大道有了深刻的感悟,他对外待人接物就自然会表现得有德。也就是《大学》书中讲的:诚于中形于外
一个人内在有道,行事有德,他自然而然会对天理,对国法,对他人乃至对万物,都会有极强的敬畏心,有非常浓的同理心。
就会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有着超人的自律。
03
那么,我们还要追问一下,为什么“知德者鲜矣”呢?
我们先放下孔子的话,拿起老子的话来看。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且还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最最神秘的存在,是最最伟大的存在。,人没有办法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去感知它。只能够靠内心的开悟来领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心领神会。
道,也没有办法像老师传授知识一样,由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他非常地难以表达,难以领会。
还有另外一个关键,道家的人常讲:顺者成人,逆者成仙。所谓成仙不就是得道吗?
普通人都是跟着欲望的指示在行动,被欲望所驱动,而一个人要想真正能够得道、悟道,前提条件就是要管控欲望,减少妄念,甚至能够把自己的欲望扫得干干净净,能让自己的内心无比的清静
大家想想看,这和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习性是相反的。不要说去做,很多人连动一下去尝试的念头都很难。
而心一旦被欲望掌控,就一刻不得安宁。如果人的心不回归极致的静定,他是没有办法对那个最神秘,最强大的存在,做到心领神会的。
一个人,他有了道,悟了道,他行为就有分寸。而如果被欲望所掌控,行为上就不会像有道者,那么有尺度,有分寸,甚至会胡作非为。
04
我们再来看一看佛家的说法,大家知道佛家是特别强调因果的主张,六道轮回。
我反复讲过,没有能力去证明六道轮回真实存在,但我认为,相信六道轮回,或者简单地说,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报应,对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智慧的选择。
我有这个想法,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经典,而是现代物理和化学的常识,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只有变化,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消失。
有一个小故事,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后又把土放到地下,对他的弟子说:我刚才抓了一把土,相当于这一世获得人身的人,也就是这一辈子能做人的人。
而把这把土撒到地上去之后,指甲里面留下的点点土星,代表未来,也就是来生还能再重新做人的众生。
也就是说,这一辈子有了一张人皮,可不代表来生还能再做人,而且来生再做人的机会,其实很少。佛家的说法是,一旦丢了人身,可能就要再等500年。
05
我还记得读过一篇文章,很早以前河北有一个老婆婆,这个老婆婆看起来疯疯癫癫的,但是她说话无比准,预测了很多人的命运走向,甚至预测了国家的大事。
她有一句话:贫者一万剩一千,富者一万剩二三。也就是说,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贫穷的人能够幸存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有钱人。
这就让我想到当时去耶路撒冷,导游告诉我们,基督教主张,一个有钱人死后进入天堂,比一批骆驼穿过针眼儿还难。
不管东方西方圣人都有相同的论断。
其实,个人将来的果报好和坏,跟他有没有钱,跟他是贫还是富,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跟他有没有德,直接有关系。
06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道求衡,事情都是在向反方向运转的,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的告诫。
而且老子还有另外一句,最有价值的告诫,也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既己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一个人越是去替他人着想,去帮助他人,他自己就会拥有的越多。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择手段的聚敛财富,很有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傻瓜。
而能够行为有分寸,愿意布施,帮助他人的人,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最自私的人,因为它的作用力,会得到上苍的一个反作用力。
我们普通人就算不相信六道轮回,至少我们也要知道,生活和工作中的因果关系,百因必有果。
我们是不是能去读一读圣贤的告诫?是不是能够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分寸是否恰当?
是不是能够竭尽所能地多去为别人做一点事情?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子孙,乃至为自己的来生,积累一些阴德和福报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