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刚经启示录045:不住相布施福德无量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佛陀为什么要把问过须菩提的问题再问一遍?为什么布施时心里不想福德,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更大的福德?为什么说命运的源头是我们曾经的心念?为什么说有相布施如同奸商?什么才是最大的福德?
绿 
今天我们一起精读《金刚经》法界通化分第19,先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01
我猜,佛陀他给大家讲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后,还是不太放心,想试试大家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领悟了。
于是随口又把前面曾经问过大家的问题,再问一遍。相同的问题,曾经出现在前面依法出生分第八。
佛陀说:"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他凭借着这个因缘,能够得到的福德是不是特别多呢?"
须菩提马上回答:"是的呀,世尊!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因缘,能够得到的福德肯定很多很多。
佛陀可能就等着须菩提说出这个“多”字,好借机启发大家布施一定要离相,心中不能有福德的念头,更不能贪求福德多,那样就着相了,就达不到无相和无住的境界。
佛陀对须菩提,也对大家说:
须菩提啊,如果真认为有绝对意义上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描述的和计量的福德存在,如来就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很多了。因为那样的福德是有相的、是相对的、是有限的、是注定要消失的。
但是假如虽然布施了,但内心没有对所施之物,没有对所施的对象,没有对所施能够得到的福德有任何的分别和执着的话,能够体悟到福德本身也不是绝对存在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能够描述和计量的,那样才真正做到了无住相布施,才达到了无相和无住的境界。这样的话,如来才会说得到的福德真的很多很多。
02
一体通话分第19,这一段经文其实很短,但却能够看到佛陀的苦口佛心。
不要说佛陀,就是今天普通学校里课堂上的老师,也明白一个事儿。
弟子们、同学们知道了,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了。他们理解了,不代表理解得透彻了、领悟了。领悟了,理解得透彻了,也不代表他会去做。去做,也不代表他真正能够做到。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看成是对上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课堂重点的一个现场测试。
你过去做过布施,那要问问自己,现在心里还想不想了?还挂不挂念布施的福报了?
你现在想去做布施,那么要问问自己,对布施时间、地点、对象,布施什么东西,有没有分别心?有没有计较?
对未来能不能得到回报,受你布施的人将来会不会感谢你,老天爷或者是佛祖将来会不会给你福报,给你什么样的福报,给你多少福报,你心里有没有期待?有没有分别?
只要内心还有这些念头在,那就是没有能够真正彻悟无相和无住,那就是还有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
也就是说,心是不清净的,没有真正做到空性,领悟空性。就是有染的,也就是不自在的。
通过佛陀和须菩提这样的一问一答,告诉修行者们,你不是要修菩萨道吗?那就得要布施,但是布施,一定要无相,内心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和执着。
只要心里有一点点的分别心,有一点点对福德的执着,那么这个福德反而小了,反而有相了。
03
读懂了佛陀和须菩提的这段对话,我们还应该想到一个问题,其实所有人乃至所有的动物,命运的源头都是自己曾经的心念。
我们这一生,每个遇到的人,每一件发生的事都是有前因的,都是因缘成熟时所结的果实。
现在有一句话在网上很流行: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调侃,但内在的道理却极为深刻。
我们遇见谁,我们碰见什么事儿,都是我们曾经的心念,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感召而来的,怪不得别人,这也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根本所在。
2013年10月4号精读这段《金刚经》我写了一段打油诗:
人间众生苦苦求,
不去静思问来由。
岂知福报前生种,
往生冤债今世仇。
今生一了来生到,
还不快去赶福牛。
撒下今世功德种,
来生加倍往回收。
我们羡慕人家发财升官,我们羡慕人家的日子好,我们羡慕人家的儿女成才,但从来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人家命运比咱们好?
福也好,祸也罢,按照佛家三世因果的理论,都是自己前生种下的。
如果我们理解了,明白了,相信了,那就应该告诉自己,既然今天这些事情发生了,我们就坦然接受,因为都是自作自受。
同时要提醒自己,如果真的是三世因果成立,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赶紧去广种福田,去播下功德的种子,去种下福报的善因。
这样的话,就算我们来生不能够成佛做祖,至少不至于过的太凄惨吧。
所以,我们读懂了佛陀的话,不要怨天,也不要尤人,老老实实的去改心,去改行,然后才能够改命。
为自己的未来,乃至为自己的来生,写一个好一点的剧本。
04
读懂了佛陀和须菩提的这段对话,我们还应该告诫自己,要尽可能地去布施,但不要往心里去。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佛教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梁武帝,作为一个帝王,非常信佛,修了很多庙,印了很多经,供养了很多僧。
当伟大的达摩祖师,不远万里从印度来到了东土,到了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来见梁武帝。
梁武帝一看印度的高僧来了,马上要求证一下,说我做了很多功德,我建了很多庙,造了很多佛像,还印刷了很多佛经,我还供养僧众,你说我这样做的功德大不大呀?
他想,一定能够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结果完全出乎他意料,我们这位达摩祖师只是淡淡地告诉他:没有功德。
梁武帝立马就不开心了,话不投机,拂袖而去。达摩祖师也只能一苇渡江,跑到河南的嵩山山洞里去面壁,等待机缘的出现。
其实达摩祖师要表达的不是没有福德,而是《金刚经》当中讲的这句话: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言外之意就是,你虽然当了皇帝,虽然做了很多很多布施,但这些布施都还是有相布施。
你个人对福德有期待,没有达到佛祖讲的“无相”和“无住”,所以就达不到那个无量的福德。
梁武帝和达摩的对话对我很有触动,同样是在2013年10月4号写了另外一段打油诗:
梁武殿前问达摩,
修庙造像何功德?
知其布施已着相,
禅祖实言给点破。
实相无相方是道,
无相布施始近佛。
若贪功德求回报,
与那奸商何区别。
我们今天很多老板做点慈善,恨不得敲锣打鼓,恨不得所有的媒体都报道他,恨不得能拿到所有的荣誉,这是有相布施。甚至有的时候那个慈善举动,是为了实现他的商业目的。
如果布施的时候,对未来得到的回报有期待,有计较,那么就是有相布施,本质上跟奸商没有区别。
所以咱们有机会、有条件,一定尽自己所能去做一些布施,但布施的时候一定不要刻意,不要计较,最好布施完了就彻底把它忘掉,千万千万别往心里去。
05
南怀瑾老先生在他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静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
其实,老先生就告诉我们,你得到的最大福报是什么?
不是那个有形有相的,不是你当了多大的官,不是你发了多少的财,因为那些东西都要消失的,都是有限的。
心的自在和清静,用儒家中庸上的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心一直是极致的平静,是自在的,解脱的,这才是最大最多的福德。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去布施,代表他正在看破,不贪了,愿意跟别人分享,愿意去帮助别人。
布施的时候能够做到不在乎、不计较、不分别,那代表他放下了,能够无相、无住、无执。
他放下以后,心就变得安静了,变得自在了。而最后得到这个心的自在,才是最大的福报。
我想,这可能也就是很多寺庙里面墙上一定要写看破、放下自在的原因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看破、放下,从而获得心的自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