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1篇:读文有思∣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1-28

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课要“聚焦语用”》最初是温儒敏教授写的一篇文章,余映潮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1年第11期发表了一篇同题文章,并且认为,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应该是一句教学警言。这句教学警言的来源就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确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还认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过去教学大纲中的表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过去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变成了现在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后来进一步变成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温儒敏教授说:“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呀、精神熏陶呀,很自然地带进来。”也就是说,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这是一个符合语文课程原理的论断。

在这篇文章中,余映潮老师梳理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提出了学生语言学用训练的六条策略。一是基础的字词教学。主要包括字词认读和短语积累。这项内容一般是在新课导入之后,展示并分类整理课文中的字词。我记得我上学时老师就是这样教的,预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生字和解释词语,并且作为必学内容。这种教学在小学阶段,是有必要的,但在初中阶段,是否有必要,或者说有没有别的可能性,这一点值得思考。

二是有趣的课文集美。所谓“课文集美”,就是将课文中的美句或片段进行组合,“创作”出一则微型的美文。例如教学《永久的生命》,一般有如下教学环节:一是速读课文,阐释内容;二是课文默读,概说思路;三是美段细读,赏析美点;四是课文集美,微文创写。“微文创写”就是学生从文中撷取三个句子或段落,形成一则完整而微小的短文。

三是专项的课中仿写。就是教师利用课文中结构精巧的语言片段,指导学生进行微型写作或仿写训练。例如针对《中国石拱桥》中有关卢沟桥的内容,进行微写作训练。包括“说明+描写”“说明+举例”“说明+阐释”“说明+评价”“说明+观感”等。应该说,这六种方式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组合,尤其是以说明为主的综合训练。

四是有力的精段美读。即教师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片段组织综合性的读、写、说、背的训练活动,其中以语言学用、语言积累的课中活动为主。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就可以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文第一段的训练活动。主要有本段的朗读训练、认读识记美词、四字短语赏析、本段作用阐释、全段集体背诵等。

五是奇妙的文中选文。余老师认为,文中选文就是匠心独运地利用课文的表达艺术,从中发现独立成章的微文片段,并指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提取,然后利用这提取出来的“文中之文”,指导学生理解品析与背诵积累。这个训练方式与第五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六是创新的语用课型。以教学《大雁归来》为例,教师一共安排了三个活动:字词训练,请同学们从任意角度对字词的组合进行发现;概说训练,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描述训练,请同学们根据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自选角度,以“春雁生活剪影”为题,做一次描述。

余映潮老师从六个方面介绍了落实语文课程理念的经验,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我们目前很多语文老师教阅读课,主要进行的是所谓的“考点训练”,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和考点,忽视了对学生最基础的语言训练。一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但是对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内容落实不到位,没有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语文水平和素养提升较为缓慢。但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也在进行思考:难道语文课就要成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课吗?

首先,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语文课聚焦语用,是在落实课标理念,但问题是如何理解“语用”?过去指的是“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后来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解释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几句话比较抽象,但至少说明,“聚焦语用”不能等同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训练的基础上,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尤其是要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六条策略,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其次,“聚焦语用”并不等同于不要其他方面的素养。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语用是基础,但不是唯一。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六条策略,可能是只针对语言运用训练提出来的,可能只针对某一个教学片段或某一节课。不过我还是觉得,余老师对语用的强调过重,虽然也提及了思维训练、美点赏析等,但这些更像是“附属品”。

最后,余老师经常使用的“训练”,主要是朗读和写作训练,尤其关注读写结合。张心科教授认为,要区分阅读课的“读写结合”和写作课的“读写结合”。如果是一节阅读课,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只是一个方面,如何助力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这恐怕才是阅读课的重心。余老师《中国石拱桥》的片段训练,很明显指向的是说明文写作,而不是说明文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