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篇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明_德 2022-01-28

         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石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和建设自己的能力圈。这两块基石实际也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是世界该怎样就是怎样,是世界本来的面目。建立自己的能力圈是硬币的另一个面,是通过学习,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去寻找世界本来的面目,认识企业的本质,按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重要因素和步骤去寻找伟大的公司,寻找好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我觉得看懂生意和认识人的真实面目比较难,看不懂企业护城河的深浅,搞不透企业文化的优劣,买到的公司也拿不住。大部分人拿不住是因为看不懂,真看懂了不应该拿不住。这篇是从硬币另一面去认识企业,增强对企业的价值深度的认知,是上篇文章的一些补充。

        投资买的就是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别的都是没关系的。但要搞明白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搞懂一个企业不容易,搞懂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更不容易,同样的机会(时间)成本在自己擅长的圈子里,专注做事往往有大得多的回报。

        投资很简单但绝不容易。简单指的是原则-就是不懂不做。但懂要有个学习实践的循环反复的过程,老巴也不例外,也会碰到以为懂了但后来发现其实不完全懂得东西,搞懂生意实在不容易。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看懂一家公司不会比读一个本科更容易。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看懂一次就可能表现比95%的人好,如果一个都看不懂也可以表现比80%的人好。所以,要认真学习慢慢感悟,建牢自己的能力圈。

第一章、什么是能力圈

图片

        “能力圈”的意思就是你能够判断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范围。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本身有多大要重要得多。巴菲特讲的能力圈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有限的了解范围,每个人总是有些东西懂,有些不懂,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这样的态度,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在我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能力圈不是双刃剑,是单刃的,只是内外有别而已。

第二章、怎样算是懂了

        所谓能看懂就是认为自己大概能看懂其商业模式及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尽力把事情做对)。简单讲就是企业生命周期赚的钱你能看懂,意思是认同其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远大于当时的市值。“懂”的定义不要太理想化。“懂”并不是能看到未来一切的“水晶球”。能看到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很不错了。想象你打算买一家公司,拿着10年都不上市你依然能睡好觉,那你大概就懂了。或者倒过来也一样,当你觉得一家公司10年内肯定会有大麻烦的时候,你大概不会想买的吧?对一个好企业,如果你看不到企业的一二十年,但能毛估估看懂5年,觉得5年内就能赚回投资并且企业还会继续很好的话,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投资了。

        长远而言,我觉得投资实际上是个概率事件,真正“懂”的人犯错误的概率低,最后的回报高。很多时候不能简单地用某人对某只股票的行为来判断他对投资的理解。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当你还有疑惑时就表示你还不懂或懂得不够。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懂的标准是当他大跌时你非常想再买多些,而不是到处打听“发生什么事了”,或者老想着要卖掉。没看懂的公司比较容易鉴别,就是股价一跌你就想卖,涨一点点你也想卖的那种。看懂的大概就是怎么涨你都不想卖,大跌时你会全力再买进的那种。我的意思是看懂并买进的那种公司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想卖。

        首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是后面所有逻辑的前提,没有这一条,其他什么都不是。那么买什么股票或者说是公司呢?巴菲特告诉我们要买能力圈内的,也就是你能看懂它在干什么,以后它可能成为怎样的企业。原则上凡是你能力圈内你觉得好的企业都是可以投资的,所以并不是说什么行业就一定不能投资,而能力圈的大小要看你的学识和经历等等甚至还要看机缘,也许你看了10年都没看懂但某一天突然通了也有可能的。

        当你有“懂”的感觉时,这个“懂”绝对不是唯心的。比如,泰格伍兹很“懂”高尔夫,但如果有人问什么叫“懂”高尔夫时,想想他会如何回答?

第三章、怎样去搞懂生意?

图片

第一节定性分析公司

       巴菲特也说了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管理层,好的价格。忽略市场影响,看懂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价格没那么重要,尽量想明白10年后企业会是啥样子。如果你决定要买某只股票,先想象一下如果股市马上停止10年交易,你是否能接受。

        我看公司主要看两个东西,生意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两样东西中任意一样我不喜欢我就不会再继续看下去,我不需要懂我没兴趣的公司。如果生意模式我喜欢(当然至少要懂了的意思),企业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实实等好点的价钱。好的商业模式(终极表现是长期净利润高)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有独特的护城河。好的企业文化(终极表现是有利润之上的追求)一般的企业都做不到这个,这样就可以轻松快速地淘汰95%的企业。避免会掉坑的地方,不就离成功不远了么?

1)先看商业模式

        投资遵循老巴的逻辑:先看商业模式,理解企业怎么挣钱。95%的人投资都是专注在市场上的,这就是不懂投资。一定要专注在生意上。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和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上。

        我自己能看懂的公司也是非常少的,看不懂当然只能放弃了。花太多时间去看那些看不懂的公司是不合算的。我在老巴那里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看商业模式,除非你喜欢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不然就不再往下看了,这样能省很多时间。汽车行业我其实也不懂,虽然在特斯拉上赚过不少钱,但最后也因为看不懂而全部放弃了。

        投资时,每个人都要面临无穷选择。到底啥最重要?啥不该做?巴菲特说买公司首先看生意模式、不懂不碰。从见巴菲特以后,我犯错误的机会明显下降(不懂不做),决定重仓苹果也得益于巴菲特的教诲(生意模式强大)。巴菲特讲的这两个东西,我认为至少值20%的身价(对看懂的每个人的一生而言)。

商业模式经常要看的不外是护城河是否长期坚固(产品的差异化的持续性,包括企业文化),长期的毛利率是否合理(产品的可替代性),长期的净现金流(长期而言就是净利润)是否满意…。好的商业模式是很简单的,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很长时间也非常难抢。你可以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和巴菲特聊一聊,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至少给我带来了几千倍午饭的价值。以前我对商业模式是没有那么重视的,只是众多考虑之一。认识老巴以后,我买的苹果,茅台,包括腾讯,都有老巴的影响在里面,尤其是一直拿着这点,和老巴绝对密不可分的。另外,从那以后,市场对我的影响,逐年下降到几乎没有。如果能够从来的话,我肯定会更早地去赢取那个机会。

2)再看企业文化

        我们常说企业要更健康更长久,所以和不健康不长久相关的东西,都是和健康度有关的。大致可以说让企业不健康不长久的文化都不是好文化。尽量回避这些有问题的企业。

看了商业模式认为不错后,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我不会只是基于企业文化买公司,但会把有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想买的前提之一。把有“不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作为不买的全部理由。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

        企业文化作为过滤器非常有效,为我避免了很多错误。怎么选对公司是能力问题,不选错的公司是是非问题。首先看它是否健康长久,这是看得见的。如果这个企业急功近利,那我就敬而远之,不管它短期内看起来有多红火。企业行事是利益还是以是非为标准。如果凡事是以利益为准绳的,我就不太喜欢。

        我看重那些让企业更健康更长久的因素。“文化”两字基本上可以解释败事有余的“事情”。判断企业基本是听其言观其行。看这家公司过去都说过啥,都怎么做的。比如,当年我对苹果开始有兴趣后,几乎看了苹果所有的发布会以及能找到的库克和乔布斯讲过的东西,也用了很多苹果的产品。

3)研究公司产品

        那些商业模式很强大的公司,本质上是不是因为拥有个好的产品,所以才能形成强大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的产品没这么强大,他们还能形成今天这么强大的商业模式吗?

        关注企业应该从关注产品开始的吧!没想到例外。研究公司重要的是研究其产品,因为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好产品不需要推广,像智能手机样一出来很快就普及开了。如果你的东西推出去没有很快抓住用户,肯定是不够好,一定要回来好好思考,想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能做好一样东西,为啥还要做很多做不好的东西呢?确实有人会因为做好了一些东西,就以为自己啥都能做好,就开始做一些自己做不好的东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聚焦的人或公司最后会变得很厉害,这也是我喜欢苹果的原因。关心有自己喜欢的产品的公司,从这类公司里找投资目标是件很享受的事情--既享受产品又享受投资带来的回报。发现感兴趣的目标,就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个标的上,直到搞懂为止。我们不会把市场份额,销售数量及排名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也不会把干倒谁作为目标。我们追求的是改善客户体验,做出最好的产品,其他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图片

4)搞懂什么是“充要条件”对投资特别重要。

        记得第一次接触“充要条件”是在初中平面几何里,当时好像没懂。后来考大学前复习时才懂的。大多数“投资人”对“充要条件”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没搞懂的,结果会有很多逻辑错误。

在逻辑学中:

当「若A则B」为真时,A称为B的充分条件。

当「若B则A」为真时,A称为B的必要条件。

当「若A则B」與「若B则A」皆为真时,

A是B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同时,

B也是A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充分且必要条件,亦可以简称为充要条件。

当「若A则B」为真,而「若B则A」为假时,

我们称A是B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

B是A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反之亦然。

         这里用平面几何的例子比较容易理解。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是互为充分条件,意思是等边三角形必为等角三角形,同时等角三角形必为等边三角形。企业业绩的持续上涨未必会导致股价上涨,所以他不是充分的。又如一公司每股每年赚一分钱,现股价100元/股。在未来20年里,它每年的盈利有20%的成长,20年后该股价一定会涨吗?

        投资是无法找到充分条件的,甚至必要条件都很难找到,最难的是找不到可以投资的“充分条件”,如果能,电脑可比人类厉害多了。例如:“好生意、好文化、好价钱”也不是可以买的“充分条件”,因为这样的公司也可能犯致命的错误,只是具备这种条件的公司犯致命错误的概率比其他公司低很多,康复能力强很多,所以投资这种公司成功的概率高很多而已。

         “投资界”总有人试图找出一种不用懂企业就可在股市上赚钱的办法,他们永远也找不到。如果能找到的话,应该早就找到了,那投资界赚钱最多的一定是数学家。

         投资里没有充要条件,就是没有数学公式可以用的意思,最难的就是没有“充分条件”的投资,只能从概率来考虑。越了解的公司,把握性越大,但从来没有100%的赢面。我们只做把握大的事情,不是做百分之百可以赢的事情,世间没有百分百可以赢的投资。人无完人,公司也一样只是胜算把握大些罢了。估计理解这个道理的人,今后就不会再有该不该借钱投资的疑问了。投资没有绝对的正确,但有明显的错误

5)学会放弃

        巴菲特说,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投资:第一,不要亏钱,第二,不要忘记第一条。他老人家在这里强调的是投资安全和本金影响复利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投资到他不懂的东西里大概率会亏钱,巴菲特也是一样,不懂的东西不去做。这里并不意味着巴菲特就不会亏钱,事实上他亏过的钱的总额比我们谁都多,因为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投康菲石油亏的钱就有几十亿美金。我一直没看明白他为什么要投康菲石油,也许他也犯了以为看懂却实际没看懂的错误?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是他能坚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原则性错误的事不做。他“不懂的事就坚决不做”。我从巴菲特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个。学别人最重要的不是人家干什么和怎么干,而是学他什么东西不干。我一般倒过来想,用排除法,不喜欢其产品的公司就不碰。难的没法了解的公司就不碰。发现不喜欢的就放弃,最后能留下的标的会很少。用“己所不欲”排除法来鉴别企业,如一家明知故犯地加三聚氰胺的公司,我认为是一家不好的公司。一家为500大而500大的公司我会很小心。

        马云讲的是另外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问题。无论是谁,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都是有可能犯错的,好像没听说哪个所谓成功人士没犯过错。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犯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犯错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有时可能就是最大的错。

        会打高尔夫的人大概都知道,凡是想打远点儿的时候都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不然早晚会栽的。老巴讲的非常好:知道自己能力圈的大小(边界)比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得多。

6)学会简单把重心放在“什么”而不是“何时”上

         可口可乐公司于1919年上市,那时的价格是40美元左右。一年后,股价降了50%,只有19美元。看起来那是一场灾难。瓶装问题,糖料涨价,你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你觉得那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入时机。一些年之后,又发生了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竞赛等。总是有原因(让你不买)。如果你在一开始40块钱买了一股,然后你把派发的红利进行再投资(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一直到现在,那股可乐股票的价值是500万。这个事实压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对了生意模式,你就会赚很多钱。

        老巴讲过,伟大的生意一般只要一个小段话就可以说得很清楚。买自己一眼就看懂得生意的公司往往都不错。化繁为简,用常识思考,其实愿意化繁为简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觉得那样显得没水平,就像买茅台一样,没啥意思。

        因为我们对每个变量都不可能有100%的把握,假如有非常高的95%的把握性,如果一个企业有10个这样的变量,那么他的把握性就变成了0.95*0.95*0.95*0.95*0.95*0.95*0.95*0.95*0.95*0.95=56.88%如果其中有一个变量只有80%的把握性,那么结果的确定性是47.8%比猜硬币的正反面还差。

        举个所谓懂的例子:比如苹果,我在2011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3000亿市值,手里有1000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200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5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500亿(去年595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2000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亿/年,未来5年左右会赚到500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20年功夫吧。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不懂则千万千万别碰。

图片

第二节、定量分析(财报的研究)

        我的过滤器里有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两项,过不去的我就不看了。我觉得看财报和调研企业都没办法看出好企业来,但有时可以看出有些企业不太好,也就是说如果看完财报就不喜欢或看不懂的话,就不看了。重要的是排雷和剔除投资标的作用。

        巴菲特说,喜诗是好生意,飞安公司是一般生意,航空公司是糟糕的生意。最值得拥有的企业是那种在一段长的期间可以将大笔的资金运用在相当高报酬的投资上,最不值得拥有的企业是那种跟前面那个例子完全相反的,在一段长的期间将大笔的资金运用在相当低报酬的投资之上。不幸的是,第一类的企业可遇不可求,大部分拥有高报酬的企业都不需要太多的资金,这类企业的股东通常会因为公司发放大量的股利或是买回自家公司的股份而大大地受惠。

        我比较在意:负债、净现金、现金流、开销合理性、真实利润、扣除商誉的净资产等。在乎利润、成本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要知道它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你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你跟踪一家公司久了,你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说真话。

        市值低于现金的公司确实值得花时间去看的,但多数情况未必就是便宜货。不赚钱的净资产有时就是个累赘。比如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个酒店,花了一个亿,每年亏500万。重置成本还是一个亿,现在5000万想卖,谁要?不赚钱的生意多少资产也没用。如果现金流少于利润更要小心了,要看他的钱花在哪里,是否对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一般来讲,银行都是要确认你不需要钱时才借钱给你的。我对大多数公司为发展快些而负债深感担心,结果常常因为负债而陷入麻烦。一般负债多的我都不买。

        有两种生意:第一种每年挣12%,年底可以把钱拿回来;第二种每年挣12%,但是利润必须重新投入运营---永远也看不到现金。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家伙,他看着所有(不能变现的)陈旧设备说:“这就是我的全部利润了”,资本支出大的行业不容易出现好企业,有不少公司是资本黑洞,利润只是纸上富贵。有些公司多年以来全部利润再投入都不够,还要增发或举债,长期没有正现金流的业务是不可能有利润的。我会避开此类公司,哪怕利润表很漂亮。

        “净资产收益率”是个很好的指标,可以用来排除你不喜欢的公司,但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去决定你是否要投的公司。这个指标如果好的话,你首先要看的是债务;如果没有债务问题则要看文化,看获利是否可以持续。在没有贷款的前提下,净资产收益率高的公司当然是不错的,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强。净资产收益率低的公司一般都不太好,但成长型公司的初期可能净资产收益率会很低。

        巴菲特:其实所有的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会最终影响到股价,其他人对股价的影响都是浮云。这个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买股票的钱来自于盈利。关键还是要回到对的生意,对的人,对的价格上来。最后还是要看能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价值评估

        如果你试着评估内在价值,就会发现全都与现金流有关。当前在任何一个投资对象中投入现金的唯一原因是你期待将来可以取出更多现金,不是通过将投资卖给他人(因为这是一种十足的狗咬狗的游戏),而是通过你投资的资产的产出。购买一座农场是这样,买一套公寓也是这样,购买一家企业同样如此。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餘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

        未来现金流的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要重要的多,用公式的人往往会陷于细节而忽略整体。我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还是老巴说得清楚!这就是毛估估的意思,是投资的艺术。芒格说他从来没见巴菲特算过。我也没认真算过,姚明往那里一站,谁都能看出来他比我重,难道还要秤后才知道?

        长期而言,一个股票的盈利很难比这个公司的盈利多。如果公司每年赚6%持续40年,你最后的年化回报也就是6%左右,即使你买的时候股票有很大的折扣。反过来如果公司每年资产收益率达18%并持续二三十年,即使你买的时候看起来很贵,他还是会给你带来惊喜。

        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是我喜欢的投资目标,如果再有好的价钱就完美了。长期而言坚持只投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会有较好的回报,而且这种投资方法让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简言之,我们对绝大多数企业都不知道其10年20年后价值几何,甚至连一个有把握的猜测也提供不了。显然,我们对这些企业价值不具备估算的能力。不过,对于某些简单的企业,我们还是有十拿九稳的把握。  投资人每次做投资决定时如果想透其10年20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很难不好。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这么长久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找到10个8个机会就非常非常好了。

        总之,投资是学习,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建设自己能力圈的过程。利用常识,找到简单易懂的企业,抓住少数难得的机会就行。投资不是善于解决难题,而是善于远离难题,必须回归到简单的本源,保持人性上简单纯粹,赚企业成长的钱。

                                          2022年1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