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里的黄淮东部:宿州、临沂、连云港等(11)

 123xyz123 2022-02-01

《山海经》里的黄淮东部:皖北、苏北、鲁南一带(11)

《山海经 海外南经》(下)【海外四经最后一篇,与前文“海外东经”在连云港形成闭环】

13,不死民在其东,

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按,其指前文之交胫国,即永城王油坊遗址一带。不死民应指安徽宿州萧县金寨遗址一带。人不可能不死。此“不死”应指该国该民长期连续存在近千年没有缺环,没有中断的意思。

考古资料显示——“金寨遗址的年代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距今5200~4300年,其间没有缺环,对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关键环节。”】

文章图片1

宿州萧县金寨遗址

//资料:金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庄里乡尠沟行政村金寨自然村周边,向南延伸到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厂村,西北距萧县30千米,东北距徐州35千米。遗址坐落于皖东北丘陵之中的山前平原,西、南、东三面环山,西、北、东南临小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另有少量周代、汉代遗存。

发掘结果显示,该遗址文化堆积从大汶口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之后有少量周代、汉代遗存。大汶口文化中期时,遗址西部为居住区,东部为墓葬区。大汶口文化晚期时,遗址西部主体是居住区,有少量墓葬,东部有少量墓葬。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整个聚落向东北部推进。

东区为一处有着统一规划的公共墓地,该墓地位于一土台上,高于周边0.5~1.5米。发掘揭露了该土台的西半部,已清理墓葬53座,均成排分布,少有打破关系。均为竖穴土坑墓,个别有二层台,头向绝大部分为东稍偏南,仅有两座为北向。人骨保存较差,多为单人葬(37座),少数为二人葬(10座)、三人葬(5座)、七人葬(1座),葬具大多无存,仅一座有木棺碳化痕。随葬品多寡不一,多在5~30余件不等,最多的七人葬随葬品多达110余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组合以鼎、豆、壶、罐为主,另有杯、盆、背壶、尊、鬶、盉、钵、纺轮等。代表性器物有泥质黑陶瓦形足折腹盆形鼎、夹砂红陶壶形鼎、夹砂红陶折腹盂形鼎、高圈足镂孔豆、盂形器、背壶、鸭形实足鬶、盉、双鼻壶、圈足尊、盅、长筒形器等。玉器均为小型饰品,有玉璜、小玉环、小玉璧、玉坠、玉珠、玉管、三联璧、牙璧、绿松石坠等,主要位于人骨的头颈部。石器有石锛、石凿、石斧、石钺、砺石、石环等,其中一座墓葬人骨右下臂上套有2件石环。

墓地上部有少量大汶口末期至龙山早期的房址、灰坑和墓葬,墓葬保存较差,无人骨,仅有个别陶鼎、罐等。土台墓地边缘斜坡处为龙山早中期的地层堆积,出土有鸟首形鼎足等。

2016年度西区位于'玉石塘'的东侧和南侧,在东侧偏北位置发现一条濠沟。开口宽12米、沟底宽4米、深2米,沟内堆积以灰褐土和红烧土为主,出土较多的陶片和少量动物骨骼。' 玉石塘'南侧发现一座大型红烧土坑,平面近圆形,深3.5米,沟内填满红烧土块,包含较多陶片和少量动物骨骼。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少量彩绘陶,可辨器型有鼎、豆、壶、罐、杯、碗、缸等。鼎足主要为夹砂红陶鸭嘴形和凿形。

2017年北区位于村子东北角,发掘面积330平方米。该区堆积丰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1.3~2米。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延续到晚期,主体为一片排房基址。该居住区亦位于一稍高台地上,底部铺垫一层灰白粘土。大汶口中期房址残缺不全,残存少量基槽,基槽填土为青灰粘土。大汶口晚期房址有单间、双间和多间,残存基槽和居住面,基槽填土为红烧土,房址内有灶和烧烤面。

通过三个年度的发掘,我们对金寨遗址的年代、分期、范围、聚落布局及变迁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寨遗址的年代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距今5200~4300年,其间没有缺环,对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关键环节。根据地层关系可分为四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末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遗址范围西、北以河为界,南至沟渠,东至冲沟东侧,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徐淮地区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金寨遗址对研究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中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其文化面貌与鲁南苏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较为一致,首次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范围向南推进到皖北地区。同时与豫中地区、江淮地区、江汉地区、环太湖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其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随葬品中,夹砂红陶带盖折腹盂形鼎与鲁南邹城野店遗址出土完全相同,壶形鼎多见于大河村文化中,瓦形足盆形鼎、盂形杯则被视为屈家岭文化的代表性器型,双鼻壶则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大汶口晚期文化面貌与尉迟寺类型早期较为一致。龙山早中期文化面貌与尹家城类型较为一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张小雷)//

14,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按,其指前文之不死民,即萧县金寨遗址一带。歧舌国在其东,加之下文的在昆仑虚西,位置应在山东临沂沂河以西一带,发现有临沂苍山东高尧-后杨官庄-程村等龙山文化遗址。】

东高尧遗址-杨官庄遗址-程村遗址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东靠武河,西邻临沂--郯城--苍山公路。2006.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东靠武河,西邻临沂--郯城--苍山公路。2006.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该遗址是土丘式高台堆积,中高四周平地面积约2-3米,东西180米,南北150米,分布面积约为27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丰富,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1963年村民在此挖地瓜窖子时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1984年9月清理发现大汶口文化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该遗址为临沂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古遗址,对于研究该地区商、周、汉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临沂苍山后出土300多件精美器物

2010-07-18 10:14:00 来源:大众网—生活日报 □记者 郭学军 实习生 李雨蔚 杜丽江

记者昨日获悉,为配合枣庄到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沂市文物局等单位组成考古发掘队,于今年5月份到7月份,对位于临沂苍山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700米的后杨官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文章图片2

临沂苍山后杨官庄遗址

据主持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德亮介绍,该遗址是20世纪 80年代发现的,其后当地文物部门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并采集过大量文物标本。遗址所处地势比较平坦,中间略为隆起,燕子河穿越遗址西部边缘。钻探资料显示,该遗址地层堆积较厚,最深处近2米,是临沂地区一处相当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这次考古发掘,共开挖5米×5米探方22个,连扩方在内发掘面积达753平方米。”何德亮研究员告诉记者,该遗址主要有灰坑、沟和墓葬,共出土各类器物300多件。(有删节)

还有3座墓葬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其中的3号墓开口在2层下,距地表25厘米。墓葬结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0.46米,深0.8米。根据骨骼情况判断,死者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男子骨骼粗壮,保存非常好,无随葬品,身高应在1.8米左右。“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该男子左膝处插有一角质箭头,他的死亡原因可能与该箭伤有关。”何德亮研究员说,这次出土的300多件器物中,光箭头就有80件。这些箭头种类繁杂,非常锋利,有的相当完整。质料多采用板状泥灰岩、闪长岩和千枚岩,形状主要有菱形、三棱形、柳叶形、桂叶形等。除了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骨角质箭头和石箭头,还有延续到周代的铜箭头。这么多的箭头和该中箭男子墓葬的出土,说明箭在当地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是先进的狩猎工具,而且也是用于战斗的重要武器,应该是当时军事活动激烈的一种反映。

这次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陶器中,除了鼎、盆、罐、碗、豆、鬹 等器物外,还出土了纺织用的纺轮等文物。另外,还有一枚最为精致的骨针,不仅磨制光滑,针鼻还可以穿进丝线,说明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纺织缝纫技术已经出现了。而周代排水沟的发现,说明了周代先民在居住地就有了排水防洪的意识。

“这次出土的石器很丰富,不仅有斧、锛、凿、铲、刀、矛、镞等器物,还有打磨器和大量磨石。其中的大型石斧有7斤多重,堪称这次出土的'重’器。”何德亮研究员说,还有一把双孔半月形石刀,制作非常规整,刃部仍十分锋利,很是精致。

“最为惊喜的是石钻帽的出土,它在我省考古发掘中属于首次发现!”何德亮研究员兴奋地说,此次发现的石质钻帽外部经过仔细磨制,内部有长期使用留下的凹槽和旋转痕迹。这说明,在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就有了“钻”这种生产工具,也反映出当时钻孔技术已经普遍得到运用。结合出土的大量带“孔”的器物,遗址处很可能存在过加工石器、骨器的作坊,并且已经有了专业的分工。

何德亮研究员讲,该遗址的延续时间,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周、汉时期,到唐代还有居民在此居住。从出土陶器来看,遗址中最早的遗存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其年代大致距今5500年-5000年,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一直延续到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其后的山东龙山文化年代距今大约 4400-4200年,属于龙山文化中期阶段,也发现有龙山文化早期阶段的遗物。

这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所获得的资料相当丰富,出土文物精品众多,有些文物属于首次发现 。这对于深入研究临沂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文化内涵以及周、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程村遗址龙山文化、商、周、汉,位于山东临沂市兰陵县(旧称苍山县)南桥镇程村北50米处,1991.5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缓丘高台遗址,南北约380米,东西约250米,分布面积约9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约1.5米,灰褐土质,地表采集的标本有龙山陶片、商周鬲足、鬲口沿、汉代瓦片等,是该地区一处历经龙山、商周、汉的古文化遗址。

另:豕喙民 《淮南子 坠形训》与《海外南经》出入较大,除了穿胸(贯匈)国在不死民东之外,在反舌(即此处歧舌国)以东还有豕喙民,顾名思义,豕喙民当为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下颌骨异常变形——变成豕喙(猪嘴)模样的风俗习惯,或指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随葬。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总体介绍资料中显示大墩子、王因遗址有颌骨异常变形的情形,下文关于大墩子遗址的资料中并未提及这一特征。】

豕喙民:苏北邳州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位于苏鲁边境,属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在邳州市北40余公里,南距四户镇3.5公里,北距山东省苍山县小湖子约3公里 [1]

大墩子遗址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经碳14测定距今约4500-6000年之间。最底层的最早阶段文化堆积层为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中间阶段地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最晚阶段的上层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2] 。

文章图片3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器物

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下层为青莲岗期,中层为刘林期,上层为花厅期 [1] 。大墩子遗址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发掘出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 [1] 。大墩子遗址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为同一种族类型,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各时期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 。2006年5月25日,大墩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

1962年12月,南京博物院进行考古调查时,大墩子遗址被发现 [1] 。

大墩子遗址所在是一片平原,东有大道口、西北有竹园、西南有小冯家3个村庄,与遗址相距均在1千米左右。附近有东伽河、西伽河和宋家沟,东咖河(文河)在遗址东约1千米,西伽河在遗址西约7千米,宋家沟(中伽河)邻遗址西侧,源出山东省苍山县,经小冯家和凤皇庄入西伽河。大墩子遗址突出附近地面约4.3米,为一漫坡状的土墩,其范围因边沿受淤,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 [1] 。

文章图片4

邳州大墩子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十分鲜明

大墩子遗址文化层距地表较浅,基本上去掉表层20多厘米厚的耕土,就能露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层。文化堆积层较厚,平均在2-5米,先后发掘出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出土10件彩陶器,有8件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早期文化层内,2件出土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地层内。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内的8件彩陶器中,有2件陶钵、2件陶盆。出土1件绘八角星花纹图案的陶盆。早期地层出土4种彩陶器,多为红衣上加绘以线条纹为主的黑彩,其器形如罐形鼎、三足高柄杯等。遗址中还出土农业生产工具,如大量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獐牙勾形器、石刀、古镰,碾磨谷物的石磨棒。此外,出土古鱼镖、镞、网坠等工具和鹿、獐、牛、鱼、龟、蚌等残骸 [2] 。

1976年,南京博物院在大墩子遗址发掘墓葬211座,平均1.24平方米就有1座,出土器物1500多件,较重要的有玉雕猪头和兽头,禽身陶塑象等数件 [2] 。

研究价值 大墩子遗址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为同一种族类型 [4] ,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出土的文物具有强烈的仰韶文化特点,有的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类彩陶遗存,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彩绘技术,同时又在西方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具有仰韶风格的彩陶器。比较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约略晚于中原的仰韶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之前的北辛文化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出土的实物资料,见证了大墩子远古先民各时期社会性质和发展,同时也是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文化关系重要依据,是沿海地区和中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例证 [2] 。2006年5月25日,大墩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

贫富分化 在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晚的墓葬中,都存在着随葬品多寡不均的现象。多的达50-60件,有的还用狗殉葬,少的只有1-2件,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当时已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 [2]

15,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按,“昆仑虚”,笔者认为其意为“昆仑之缺”。这里的“昆仑”指泰、鲁、沂、蒙四条山脉组成的山东中部台状山地,因为高峻及浑圆,被称为“昆仑”。《尔雅》说“三成为昆仑丘”,就是说山势包括三段陡坡。后来西北地区的祁连山地甚至可能包括其它地区的某些山地,在《山海经》中都被称为“昆仑”。也就是说,《山海经》里的“昆仑”至少指两个,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青海、甘肃一带,可能还有另外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华北平原的成长》提供的4200年前海岸线及大陆轮廓,可知这里说的“昆仑虚”是山东昆仑当时独缺一块的地方,在今临沂以南直至鲁苏交界处一带,当时因为地势较低,海水侵入,形状四方。东南仅留一个岬角,即昆仑虚东的寿华之野,附近发现有临沭北沟头龙山文化遗址。详见附文“《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昆仑概念示意图”。】

文章图片5

请注意上图沂沭出鲁入苏处,为四方形古海湾,即昆仑虚

16,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文章图片6

古山海图中的鹿角杖,可能被战国楚人看图说话为“凿齿之戈”

【按,“寿”即 “三寿”。 《古本竹书纪年》: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或作王,非)寿,得一狐九尾。《诗经·鲁颂·閟宫》“保彼东方,鲁邦是尝。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笔者认为,“三寿”即临沭北沟头、日照两城镇、东海峪、尧王城、五莲丹土等龙山文化遗址一带。前人多以为是寿命之寿,星宿之寿,都不准确。其实就是指日照附近一带的地名而已,可能是三座城、多座城的统称,龙山文化晚期为东方大国。在《山海经 海外东经》则称为青丘国(九尾狐这种奇兽是判断三寿与青丘指同地的一个参照),当时被认为是东部沿海的中心城市,竖亥丈量天下的坐标原点。直到夏代的帝杼时期,仍然雄踞东方海滨。当然,夏代前期的太康、相时期出现过东夷的夷羿、寒浞入据夏都“代夏”局面长达几十年。后来少康中兴,其子帝杼东征三寿,或许是报复性讨伐东夷,应与羿浞代夏相关。在帝杼的打击之下,三寿大城最终成为废墟,直至被现代考古发现。其国亡而其民存,仍散居该地,成为西周时期鲁国的东邻。上文所引《诗经》,显然是沿用了该地的古称,其实西周当时是颛臾、向(后为莒据)、其等国。

“寿华”之“华”应即《淮南子 本经训》的“华丘”,就是前文所说之“嗟丘”,今前云台山即花果山。昆仑虚以东的“寿华之野”,必在山东临沂、日照与江苏连云港三市之间这一片区域,当时这个区域大片陆地被海水覆盖,是一个北宽南窄的狭长岬角,习惯于近身肉搏的凿齿部族武装力量(对应考古上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被羿率领的擅长弓箭远程攻击的中原部族武装力量(对应考古上的龙山文化)消灭。】

17,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按,笔者认为凿齿即大汶口文化当时正值青壮年的联军。寿华之野为战地之名,则临沂大范庄遗址、临沭北沟头遗址等在昆仑虚以东的遗址当属三首国。当然,此三首国也可能也属于上文《古本竹书纪年》和《诗经·鲁颂·閟宫》里提到的后代“三寿”概念的范围。一个人不可能三头六臂,图腾画“三首”,可能为三兄弟或结成联盟的三个首领,后传为“三寿”也是可能的。】

《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按,此三头人或许即与三首、三寿相关。】

“青丘国”——即日照尧王城、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一带

《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按,“其”指上文的朝阳之谷、神天吴,即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大吴山一带,详见本号关于连云港一文。

“青丘国”当指今日照尧王城、东海峪所在一带地区,甚至包括临沂大范庄遗址和莒南化家村等遗址一带,因为这些古遗址都属于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

《古本竹书纪年》、《诗经》等文献则称这一带为“三寿”。 九尾狐这种奇兽是判断“三寿”与“青丘国”所指同地的一个参照。启建立夏朝前后,三寿为天下大国。在经历羿浞代夏、少康中兴之后,其子帝杼东征三寿。

《古本竹书纪年》: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或作王,非)寿,得一狐九尾。

《诗经·鲁颂·閟宫》“保彼东方,鲁邦是尝。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冈如陵”。

笔者认为,“三寿”显然指上文的“青丘国”一带,即今日照市及临沂市东南部一带,另外可能也包括《海外南经》里的“三首国”即今临沂市临沭北沟头龙山文化遗址一带。前人多以为“寿”是寿命之寿,星宿之寿,都不准确。其实就是指日照附近一带的地名而已,可能是三座城、多座城的统称。《海外东经》这里反映其为龙山文化时期(即公元前2500年羿杀凿齿之后)的东方大国。当时被认为是东部沿海的中心城市,竖亥丈量天下的坐标原点。直到夏代的帝杼时期,仍然雄踞东方海滨。在帝杼的打击之下,三寿最终成为废墟,直至被现代考古发现。其国亡而其民存,仍散居该地,成为西周时期鲁国的东邻。上文所引《诗经》,显然是沿用了该地的古称,其实西周当时是颛臾、向(后为莒据)、其等国。

当然,三首国也可能也属于上文《古本竹书纪年》和《诗经·鲁颂·閟宫》里提到的后代“三寿”概念的范围。一个人不可能三头六臂,图腾画“三首”,可能为三兄弟或结成联盟的三个首领,后传为“三寿”也是可能的。当然,夏代的“三寿”是包括先夏的“青丘国”地区在内的。

九尾狐以往多以为是九条尾巴,难以置信。笔者认为“九”是音义皆近的“乆、丩、勼”,就是弯曲的意思,比如九曲黄河,未必就是九个弯,而是弯弯曲曲的意思。这里当时有尾巴卷曲的白狐狸这种珍稀的瑞兽。

参考资料:

大范庄遗址

大范庄遗址位于高岗地上,北高南低,南邻干沟,东、西、北面均为枣林,西距华阳故城3千米,东距小范庄水库800米。遗址南北长约310米,东西长约106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1.2~2米。遗址保存较好,地表为耕地。

遗址北部分布有大量大型灰坑,文化层厚1.2~2米,文化层包含陶片丰富,龙山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鼎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方格纹,还发现有石斧残块。殷商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罐、鼎等,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春秋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盆、鬲等,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战国时期文化层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盆、豆等,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 [1]

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发现器物,报告上级部门,随后原临沂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到此发掘,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发掘工作被迫暂停,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铲、镯、镞、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镞、獐牙、兽牙等。最多的器物为陶器,计725件,主要有夹砂陶、泥质黑陶、夹砂白陶、夹砂红陶。器形大多数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镂孔杯。高柄镂孔杯有30件,胎壁极薄,近似蛋壳,故称为蛋壳陶,它是龙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规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样,是古陶中的瑰宝。

因遗址高出四周平原地表0.5至1.5米,大范庄村群众称其为'西岭'。多年以来,经群众不断取土使用,'西岭'面积逐渐缩小,其上层商周、汉代遗存已遭破坏。

该遗址发掘清理于1973年3月25日正式开始。参加者有杨殿旭、张鸣雪、刘心健、赵海峰和笔者5个'专职人员'。清理基葬周围土方和保护现场等任务,由大范庄村抽调十几名村民负责。由于当时条件很差,无财力搭建帐蓬,便采取早出晚归、逐一清理的方案,即每天早晨从临沂骑自行车赶到发掘现场,集中力量清理完一座墓葬随葬品之后,再接着清理下一座,当日晚返回。县文物组运载文物的交通工具,靠一辆地板车。因我当时28岁,在同事们之中年纪最轻,又是南京大学的毕业生,处于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年代,我便主动承担运回文物的任务。既要按时发掘清理墓葬文物,又要每天拉地板车往返40多公里,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

遗址现场作业开始后,实地测量遗址南北长160余米,东西宽140余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发掘清理自东而西,并逐次编号,计有26座古墓葬。这里墓葬的特点是:分布密集,排列比较整齐,虽深距地表0.5至2米不等,但无叠压现象和相互打破关系,可确定为氏族公共之墓地;再者,墓室均为长方形土圹(无棺椁),少数筑有二层台,墓主人头南向,70°至90°方位不等,皆系单体仰身直肢葬,骨质已腐朽不全。随葬品或置于死者头部,或置于足部,或置于遗体之一侧,具体原因不明。?

经过22天的连续作业,发掘清理工作至4月15日基本结束。该遗址共出土随葬品768件,分为陶器、石器和骨器三大类。陶器数量最多,有725件,其中夹砂灰陶494件,泥质黑陶212件,夹砂白陶14件,夹砂红陶5件。石器有铲、镞、锛、凿、镯和佩等,计20件。骨器为镞、针、锥和獐牙等,计23件。随葬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陶器,平底器有背壶、瓶、杯、碗、匜等;三足器有鼎、鬶等;圈足器有豆、镂孔高柄杯等。背壶在陶器中数量最多,达284件。其中有部分物品体积很小且火候较低,乃非用性的明器(即冥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

文章图片7

大范庄遗址出土器物

随葬品编辑

随葬品分布情况是:7座墓中有獐牙,15座有陶鬶,17座有背壶,18座有豆,19座有黑陶镂孔高柄杯,23座有泥质黑陶壶。?

大范庄遗址出土的器物,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背壶、细颈鬶、台座折腹豆、黑陶镂孔高柄杯等,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深腹平底罐、罐式鼎、绳纹匜、粗颈小袋足鬶、浅盘豆、黑陶壶和镂孔高柄杯,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早期的器物;盆形鼎、长流粗颈大袋足鬶、镂孔粗柄豆、大平底盘,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器物。?

该遗址出土随葬品有两个方面突出的价值与意义:一是随葬品数量悬殊很大,如第17号墓有85件,而第16号墓只有1件夹砂灰陶盆。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私有制,贫富差别已存在。二是出土30件黑陶镂孔高柄杯,数量之多时居全国第一位。其通体乌黑发亮,质地极为细腻,轮制技艺精湛,造型优雅美观,因胎壁薄如蛋壳(不足半毫米),故被称为'蛋壳陶'。因'蛋壳陶'的柄部精雕着密集的几何形镂孔,所以称镂孔高柄杯。一件高20厘米的黑陶杯,重量仅有50克左右,堪称国宝。它作为龙山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峰,为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1/2

参考资料

1. 【新郑】大范庄遗址 .郑州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19-06-25]

学术论文 内容来自 冯沂. 山东临沂市大范庄遗址调查. 《 华夏考古 》 , 2004

山东临沭北沟头遗址

北沟头古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城西北3公里处,郑山乡北沟头村东北200米处。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到周商西汉时代相沿为期较长的一处古文化遗址。遗址的地面或断崖上暴露有大量红烧土块和石器及破碎的陶器等。附近亦出土过铜箭头、货币、骨簇、瓮等。

北沟头遗址的发现和考察,把临沭县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发现。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成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尤其是东夷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北沟头古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沐县城西北3公里处,郑山乡北沟头村东北200米处。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到周商西汉时代相沿为期较长的一处古文化遗址。遗址的地面或断崖上暴露有大量红烧土块和石器及破碎的陶器等。附近亦出土过铜箭头、货币、骨簇、瓮等。

北沟头遗址的发现和考察,把临沭县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发现。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成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尤其是东夷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77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沭县郑山镇北沟头村以北100米处,有个占地约30余亩的形状不规则的土台子,土台高约3米、长宽各 80米,土台东边被河水冲刷成断崖状,台顶基本平整,略呈东高西低状,这就是北沟头遗址。1973年文物普查以来,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穿孔石铲、石钫锤、石箭头、白陶、灰陶鼎、黑陶鼎、高柄镂孔蛋壳陶杯。关于北沟头遗址记载最多的,便是'康王城'的传说了。

文章图片8

北沟头遗址出土器物

有史料记载,北沟头遗址为康王故墟,也有史书称之为故县城。《魏书》上说,任城王,名云,死后谥为康,因此称康王。康王生前曾镇守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百姓仍追恋不已,使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距北沟头遗址2.5公里处,有个叫沙埠店子的村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内原来有一土台,相传是康王的射箭台。以前,射箭台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叫康王池,现在已经消失了。

当地百姓传说,遗址处原是一座古城,大家都叫它北城子,占地约7000余亩。

汉朝以前,这里是一座商贸和交通重镇,从山西来的商客和马队都在此处歇脚。

据了解,现在留下的台地遗址处,四周大约已削去了各20米,遗址旁的苍源河,原来是一条小水沟,后来逐年被山水冲刷成河,至今河面宽已近200米。上个世纪60年代,有村民在南湖耕地时,从一墓地出土一把铜剑和写有'日、月、天、王'字样的铜镜,有的地方还挖出过一些陶俑。

没落古城:上至黑陶时代下至秦汉

1961年,北沟头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和保护考察,遗址现场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1974年,根据群众反映,文化部门对北沟头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整个保护区主遗址约占地100亩,地形平坦,中间有一土台子。

大发现:新石器时代临沭就有人类活动

采访中,临沭县文管所原所长王亮告诉记者,通过对遗址调查,从遗址遗物特征上看,遗址包含大汶口晚期、龙山、岳石以及周汉等时代。这里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器类上多见三足器、平底器和圈足器。出土的陶器常见纹饰有弦纹、压印纹、刻画纹、附加堆纹、乳钉纹、锥刺纹和镂孔。

上述特点和诸城呈子、日照两城、临沂大范庄、潍坊姚官庄等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大抵相同,尤其和临沂大范庄出土的鼎、豆、罐、壶、等相似。但与龙山文化相比,相对质粗胎厚,比较逊色。

18,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

【按,周饶国大致范围当在临沭以东,连云港赣榆之苏青墩、青墩庙、大河东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作为备考之一。时代上有待更详细的资料来确认。】

《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按,据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高伟先生的介绍,的确发现附近有些海滨的遗址不像一般的遗址那样习惯吃贝类鱼类等海产,但是种植农作物习惯吃粮食。这与此处描述相合,焦侥国人近海却不喜欢吃海鲜而只喜欢吃粮食,所以普遍营养欠佳发育不良个头矮小。

着冠之国在“海外四经”之中,四方各有一国。还有带剑的,是战国楚人看图说话的误解。剑的出现及普及并没有那么早,这里所谓的“剑”,其实是龙山文化后期突然大范围出现的牙璋,应为剑的前身。详见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一书及相关报道、介绍。】

文章图片9

牙璋:《山海经》里战国楚人看图说话想当然认为的“剑”

参考资料——

学者:4100年前牙璋突然间大范围内同时出现,标志着夏朝的建立

2018-08-02 22:08 搜狐网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孙教授是坚信不移的,这点和许宏教授是一致的。许宏老师心里也认为是有夏的,只不过许宏认为,需要出土的文字资料作为证据。在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和灭亡的问题上,孙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玉器和玉文化的兴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征,而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掘来看,4100年前左右,牙璋在九州范围内大面积出现,很可能标志着夏朝的建立,在孙庆伟看了,牙璋就是夏王朝的核心礼器玄圭,它与夏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

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在其著作《最早的中国》一书中也曾谈论过牙璋,牙璋最初兴盛于海岱地区,后来向西传播,在二里头时代之前,牙璋广泛建于九州各地的遗址中,但当二里头文化兴盛起来之后(也就是疑是夏朝的建立之后),牙璋就变成了贵族或者说是王族的专用礼器了,这时候仅仅在“王都”二里头范围内发现有牙璋,其他地区已经很少见了。象征社会等级的奢侈品的生产与消费集中于二里头遗址,反映了二里头都邑核心化程度急剧增强的趋势。

资料:苏青墩与青墩庙遗址

苏青墩遗址位于城头镇苏青墩村北,为一大河湾沙滩,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物上层有汉代陶片、筒瓦片,西周夹砂红陶、鬲足罐口片;底层有新石器时期的三角形扁鼎足、锥形扁足、镂空圈足、盘式红陶鼎足、柱础式陶纺轮、泥质黑陶器鼻、豆座、盘口杯等残片。

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土墩,紧邻的青墩庙遗址。

文章图片10

连云港今景

19,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保操一鱼。一曰在周饶东,捕鱼海中。

长臂国——或即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二涧(上层)龙山文化遗址

《海外南经》: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按,长臂国,在狄山即锦屏山一带当时的滨海地区,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二涧(上层)遗址可作为备考,这里是当时大陆的最东端,以半岛形式伸向“东海”,中间隔数公里的浅湾与嗟丘相望,而此浅湾即今连云港市主城区。长臂国人显然喜欢吃海产品,常在海中捕鱼,营养丰富发育良好因而身高臂长。】

《大荒南经》: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按,长臂国即长肱、张弘国,前人备言,不再赘述。】

资料:二涧遗址(上层)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嘴村锦屏山东南麓二涧水库,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汉代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1959年、1960年两次发掘,出土100余件重要遗物和2500余件陶片,内涵极为丰富。出土的典型器物有新石器时代红衣陶钵、磨光石斧、带槽石斧等,还有战国、秦汉的遗物。二涧遗址为探索我国文明的起源和我市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关于连云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可参考以下资料:

连云港师专徐军副教授文章(王颖院士指导)摘要:新石器时代,连云港海岸线经历过数次海侵和海退的演变。7000年前的连云港海岸线大约沿着5-10米的丘陵山地边缘的洪积阶地和未遭受海侵影响的丘陵岗地上,即赣榆柘汪---石桥---城西---大岭---东海白塔埠---安峰等乡镇一线,整个云台山山体均是海中岛屿,其中山地边缘也有古人类活动。

距今6000年左右,连云港境内海退,海岸线推进到(赣榆柘汪、石桥基本稳定)赣榆郑园东---太平村---猴嘴南---南云台山东(朝阳、魏庵、大岛山)---伊芦山西---响水县城一线以远。这一时期,我市的青莲岗文化(约6800~5900年)主要遗址有大村、陶湾、二涧、将军崖、朝阳、灌云县大伊山、东海县荥湖和赣榆的苏青墩等。

文章图片11

连云港历史时期的海陆变迁

大汶口文化(距今大约5900-4400年)时期,连云港境内遗址数量明显减少,文化层多有缺失现象,且向西退缩,整个大汶口时期的古遗址只有东海县牛山镇东北20公里处的荥湖和连云港锦屏山二涧村两地,遗址位置退缩到西部的山前洪积阶地和丘陵剥蚀岗地上。根据以上分析推测,连云港进内的古文化受到海侵影响。所以,海岸线也退到(赣榆柘汪、石桥基本稳定)赣榆郑园西---浦南---海州西---锦屏山东---板浦---大伊山西一线以远。整个云台山山系除了锦屏山以外均成为海岛。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年——前1900年)时期,我市主要遗址有二涧、陶湾、大村、朝阳、中云藤花落、东海荥湖、赣榆青墩庙、庙台子、刘庄、后大塘、盐仓城、灌云伊芦山东侧等12处遗址。】

20,“狄山”——即今连云港市锦屏山,山南山北分别为尧和帝喾的墓葬。

《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鴟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按,此节“狄山”指今锦屏山。沿革地理上此山最早的名称为秦代的朐山,当时这里设有朐县。朐作为地名,山东有朐水、朐山,还有临朐县。朐,本义为弯曲的干肉,一般为盐渍风干。可能与连云港这里的古盐业与海产相关。

下文所言之尧、喾、文王(应为舜)葬,在嗟丘西。嗟丘即云台山含花果山,已见上文。锦屏山当时为半岛,故而是《海外南经》的东尾,是当时大陆伸向“东海”的一个小半岛,被视为大陆的东南角,是“南经”的东尾;而下文所指云台山在当时则为海湾中的几个岛屿,所以被视为当时天下的东南角,是“东经”的南端。而两个东南角之间不到十公里的距离,正是今天的连云港市主城区。

“一曰汤山,……其范林三百里”。汤山或许指锦屏山近旁的其它山,比如云台山的某一段。氾林三百里应为山南绵延的古海湾红树林。与在山东日照青岛甚至青岛潍坊之间,即汤谷一带的氾林三百里名称相同,位置不同。】

《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有申山者。

文章图片12

连云港市锦屏山

【按,尧为喾之子,同葬一山之南北容易理解。“岳山”应即上文“狄山”(今锦屏山)之东的前云台山。前文说帝喾与尧葬在狄山南北,这里又说在岳山。其实这两座山是连绵在一起的,中间只有数公里的山谷,由于岳山山体更加高大,故而将狄山纳入岳山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为什么说岳山是前云台山,从古文字学的角度看,“岳”为“山上有丘”,而上文“两山夹丘”的“华丘”即此丘,所以可以判定此“岳山”为前云台山。

申山很可能即附近的北固山、官山甚至大吴山、大伊山等山。】

文章图片13

连云港市的山地在秦汉时期的海陆关系中充分凸显

21,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按,“海外四经”四方各有神,南方神为祝融,祝融的传说较多,有言炎帝之裔的,也有说黄帝之裔的,楚人的先祖重黎、吴回也担任过祝融。祝融是一个官职、神祇名称,历代任职者众多,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族氏。】

文章图片14

【结语:至此,以“海外四经”原文全文为纲,结合“大荒四经”、“海内四经”、“山经”甚至“海内经”的研究全部完成,与沿革地理的对照,以及与考古发现的对应,都是在仓促之间草率的结论,对于先秦文献、历史、考古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而言,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肯定是不揣简陋、班门弄斧、抛砖引玉的尝试。欢迎大家踊跃讨论、留言、私信、批评,种种方式不一而足。要求不复杂,第一认真读原著,没有读原著希望不要参与讨论互动,第二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也就是要诚实,不能不懂装懂,不能放肆无根之说,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笔者尽量及时回复各位认真的讨论和中肯的批评,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