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鸡凤翔,苏东坡却被他的上级刁难,东坡却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张轼奇 2022-02-04
在古代民间有着这样一种俗语,叫做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苏轼呢,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他总是把百姓放在心间,即使做的不好,也会特别自责自己,当苏轼在朝廷的科举选拔中拔得头筹,接下来就是可以进入官场生涯了。苏轼当官的第一任上司,是凤翔知府宋选。宋选为政勤勉,大事小事都亲自抓,这给了苏轼最早的官员能力示范。1063年,嘉祐八年,三月,宋仁宗驾崩,为了修筑帝陵,凤翔府要负责提供大批木料。可当时的天气大旱,由于长久不下雨,河道里面都变干涸了,可这是帝王的事情,任何人都是不能反对的,对于自然环境的恶劣,苏轼对于不能很好的处理,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他极目眺望自己的家乡眉州,恨自己千里迢迢做官,却不能为百姓解决疾苦,宋选离任后,接任凤翔知府的是陈希亮。

 
 
       陈希亮是眉州人,按理说,他既是苏轼的老乡、长辈,也是其顶头上司,但是呢二人在接下来的交往中相处并不是很融洽,而是总会有大小纠纷,闹矛盾。根据史料记载,陈希亮是一名雷厉风行、刚毅干练的能吏,“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到任后,他听到凤翔府中的差役都尊称苏轼为“苏贤良”,就很生气地说:“府判官就是府判官,什么贤良不贤良的。”虽然板子打在差役们身上,但难堪的却是苏轼。并且更可气的是,苏轼写的文章,搁在以前宋选就觉得文章不错,不需要改动,而陈希亮好像是故意挑毛病,在苏轼的文章中涂抹,删减,以至于在陈希亮主持的会议中,苏轼就缺席不来,到最后苏轼被罚铜,至此,两个人就结下了梁子。苏轼总要想办法报复一下这个知府,毕竟人家是领导,可不能直接杠啊,于是呢苏轼通过一篇《凌虚台记》,来讽刺知府,知府读了这篇文章,也大致懂了苏轼表达的意图。在多年以后,经过社会的历练,苏轼也懂了陈希亮的良苦用心,原来是陈希亮要磨炼他的锐气,就怕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吃大亏,陈希亮的儿子陈季常,后来成了苏轼最好的朋友之一,著名的河东狮子吼,就是苏轼调侃陈季常怕老婆而来的
     
    苏轼走马上任的第一个地方,宝鸡凤翔,就被别人好好的给上了一课,宋选是个好官,从正面鼓励,就代表类似一种社会上的好人,而陈希亮从反面打击,挖苦他,就代表类似社会上的一种坏人,其实吧陈希亮并不是坏人,只是一种恰当的比喻,陈希亮的做法方式可能不对,但他呢,是在旁敲侧击苏轼,以后从我这离开可能会比这残忍和凶险的事情发生,总的来说,宋选和陈希亮都是打心眼里为苏轼好,希望苏轼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保重自己,也为以后苏东坡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