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高调做人挨上司陈希亮训斥,写诗《客位假寐》讽刺对方贪污,事后方知其良苦用心

 qiangk4kzk8us4 2023-05-16 发布于云南

常言说得好: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大文豪苏轼年轻的时候,就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后来吃了大亏。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科考夺魁。四年之后,他又参加了难度更加高的“制试”,同样取得了“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

宋仁宗盛虽然赞其为宰相之才,但是却把他分配到了陕西凤翔当一名签判。因为他的名声太响亮了,府衙上下都非常尊重他。偏偏顶头上司陈希亮“倚老卖老”,从不给他好脸色。

于是苏轼屡次写诗撰文,嘲讽陈希亮官架子大。写信向弟弟苏辙吐槽,结果苏辙就直接编了个段子,把陈希亮写成贪官。直到苏轼后来吃了大亏,方才悟出对方良苦用心。

再说苏轼在凤翔任上的时候,在官署里有一个朋友叫张琥。平日里,苏轼拿他当自己的亲弟弟一样提点。张琥表面欣然接受,还随他一同结伴四处游玩。

谁知道,到“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张琥参与了判案,还一心一意要致苏轼于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因为苏轼当年高调做人,得罪人而不自知弄出来的麻烦。

一、当苏轼遇上了陈希亮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被朝廷外放到凤翔当签判。皇帝的本意是让他在地方上任职历练,等到将来再给他升官,委以重任。

年轻的苏轼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颇有些郁闷,于是就在官衙附近修园子、挖池子,趁工作不忙的时候“摸鱼”饮酒、填词

可是好景不长,两年之后,凤翔来了一位新知府名叫陈希亮。他和苏轼一样,是四川眉山青神县的人。陈家祖上与苏轼家族世代交好,所以算起来,陈希亮还是苏轼的长辈。

但是陈希亮的到来,并没有给苏轼提供更多“上班摸鱼”的机会,反而是尽在工作中给他“穿小鞋”。这个陈希亮为人严苛、且不苟言笑,讲话斩钉截铁,官威特别大。

一切的宴游场合,只要有陈希亮出现,士大夫们必定噤若寒蝉,最后都会闹得不欢而散。性格本来就不讨人喜欢的他,还特别爱针对苏轼。

苏轼因为制试中考了第一名,这个考试在汉代叫“良贤试”,所以大家就叫苏轼“苏贤良”。对于这个称呼,年轻气盛的苏轼,当然也是非常满意。

可是陈希亮就很听不惯,非要衙门的人以他的官职相称。为了这个事,陈希亮还把一名差役打了一顿,于是苏轼就和他结下了梁子。

某一天,苏轼和府衙官员去找陈希亮批公文。文书送进去了,一干官员都在外面坐着等候他接见。结果等到都睡着了,陈希亮还不出来于是,苏轼一怒之下就写了一首《客位假寐》嘲讽他,原文如下: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拜谒的帖子都递进去了,他不出来,我们又不好走。只有傻不愣登地杵在那儿,像一根根枯木桩子一样。

时间一长,不只是他这个当主人的忘记了客人的存在。就连我自己也因为刚刚随庄周去梦游打了一个盹,睡醒来不知自己是谁。

同僚中有不懂事的,已经气得胡子哆嗦。我寻思这样不妥当,被陈希亮发现了,虽然不至于弄死我们,也肯定会有大苦头吃,所以还是暂时忍耐一下吧。

苏轼嘴上是这么说,但是行动上却不肯吃亏。他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反复横跳”,多次顶撞陈希亮。还故意在中元节府衙搞联欢的时候,过门不入,结果被陈希亮“罚铜八斤”。

苏轼在凤翔没有朋友,所以只有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诉苦。知道哥哥的遭遇后,苏辙后来在写《龙川略志》的时候就编了一则故事:

苏轼偶然从一个老和尚那里得到一个“朱砂化淡金成精金”的方子,陈希亮也找老和尚要,人家不给。最后陈希亮就把苏轼的方子抢走了,所以最后没有好下场,这是果报。

与苏轼有交往的张舜民作《画墁录》时提到,苏轼和陈希亮当时仇怨之大,闹到皇帝都知道了。后来陈希亮要造凌虚台,请苏轼作记,苏轼故意在文章里暗讽他。

陈希亮知道以后,叫人原封不动地把苏轼的文章刻了下来。并对人说:我视他的父亲如同儿子,视他如同孙儿。由于他少年成名,担心他太过于骄傲,将来会吃大亏,所以故意打磨他的心性。

但是陈希亮的这番好意,直到他去世以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之时才意识到了。

二、得意之时当退步

陈希亮有意锻炼苏轼,让他知道为官之道。一个人不管有多少才华,在外当差,对上司就该有一些敬畏之心。即使有时候上司有些不对,也千万不要莽撞使气,否则还是你自己吃亏。

除了对上官要敬畏,对同僚也需要“小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制科考试中,你名列第一,人家叫你“贤良”,你真的就认为自己很贤良?其实人家在背后嫉妒你,嫉妒得发疯了。

张琥比苏轼大了几岁,和他同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凤翔又当了两年的同事。当别人恭维苏轼的时候,张琥心里就很不舒服。

苏轼写的《稼说送张琥》,用贫富两种人种庄稼来打比方,说明治学的道理。李一冰先生作的《苏东坡新传》,认为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已经领悟到少年成名带来的隐患,算是领悟了陈希亮的善意。

但是我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有一些道理,很多人很早就懂得了,但是并不会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当时的苏轼正是如此。

“好为人师”是一种比较讨厌的行为。苏轼写的《稼说送张琥》,是在用兄长的口吻去教张琥如何做人,他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他还想让张琥把同样的话带给弟弟苏辙。

然而,张琥比他年长,又和他是同科进士出身。显然,在张琥的心底,早就已经把苏轼视为自己的“假想敌”了。苏轼如此的一番“教育”,张琥能高兴吗?显示是不能的。

所以后来“乌台诗案”事发,张琥以谏官身份参与审案,一门心思想整死苏轼。可见他对于苏轼当年的说教,完全是不领情的。

结语

得意之时当退步。当一个人风光无限的时候,也就是埋下祸患的时候。因为你太亮眼了,必定招到别人的嫉恨。

从前听过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公司来了一位副主任。这个人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出众。但是常年戴着一顶帽子,无论冬夏都不摘。

一开始大家以为他是个癞痢头,后来有一次他的帽子掉了,大家才发现他头顶上没问题。不但没问题,头发还长得很浓密。

于是就有人问他,你头发生得这么好,为什么要用帽子遮住呢?那管理人员赶紧把帽子戴回去,左右看了看,说:幸好主任不在,主任是秃子啊,让他看到我的头发,心里该多难受!

苏轼考进士,考了个天下第一名。这个事不用他反复说,全天下人都知道。但是他偏偏还要说。他还在《稼说送张琥》里面强调,“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

意思是,我比较不幸,在比你还小的年纪上,就和你一道考中了进士。对于本来就小气的张琥而言,这即使不算“凡尔赛文学”,也该算是指着和尚骂秃驴了。

正所谓:阎王好躲,小鬼难缠。陈希亮对于苏轼的磨砺,无论出于善心还是恶意,对苏轼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真正可怕的是那些真正要对你使坏的人,你可能连什么时候得罪了他都不知道。比如张琥这样的人,他平时对着你低眉顺眼,不动声色,专等着要命的时候才发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